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一)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①君主专制政体与君权逐步强化;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相权的不断调整;③监察体制的设置、实质;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⑤行省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演变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权、皇权至高无上。
(二)演进史实
1.中央官制
(1)秦朝: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西汉:汉武帝挑选亲信近臣组成“中朝”,限制相权。
(3)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宋代:中央设中书门下,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牵制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2.地方官制
(1)行政区划的演变
3.选官制度
(1)世官制:先秦时期实行,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3)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隋唐以后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4.监察制度
(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中央有御史大夫,地方上有监御史。
(2)汉代: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作为监察区域,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3)发展: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③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④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⑤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
学法点睛 本知识点归纳为“两强、两弱、两矛盾”
巧记速记 中央机构“三、二、一”
历史结论
从汉到元,中国官僚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都紧紧围绕着服务于皇权需要、维护皇权至高无上这一核心。
实录一
古代的监察制度尽管制度建设逐步走向健全,但它“约下不约上”,其实际效能的发挥最终取决于帝王。
实录二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时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三省六部制内容及影响
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都是丞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议政的场所。机构示意图如下:
角度 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提示: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
角度 古代政治制度辨析
(2010·福建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点拨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制。该制度中,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分工明确,多个部门参与可以减少决策失误,通过三省分权最终集权于皇帝。据以上分析,A、C、D三项均正确。B项“完善中央监察机制”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 B
1.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解析 D项是清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权力进一步集中。
答案 D
?,。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不断强化的趋势。国体决定政体,封建官僚制度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与封建专制相适应的。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西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朝以来的科举制。
角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实质、积极作用
提示:(1)趋势
①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②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2)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3)积极作用
①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角度 对科举制的认识
(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题思路
答案 C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开始于什么时候?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察举制度。推荐。
(2)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
(3)科举制。隋唐。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局限性: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培养人的进取精神。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
第
一
层
级
?
考情感悟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课标、考纲重点内容
?郡县制、行省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以及不同时期权力分散与制衡的具体表现成为历年考查的重点
?以江苏再现率最高,另外安徽、海南、浙江、上海均有命题出
第
二
层
级
?
?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地方机构变迁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分割地方权力,使之各有其主,并且使地方官吏之间互相制约。弊端则是地方没有自治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
?从现实角度:深入研究和总结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嬗变规律,对于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巩固国家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元代行省制度的意义
【示范1】“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规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或日益集中于中央,总体趋势是削弱,D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示范2】(宝鸡月考)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比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南岭,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目的( )。
A.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B.加强专制皇权
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D.扩大统治区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行省制的理解。“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有利于减少地方割据的地理优势,A项正确;划分行政区属于地方制度,与加强皇权无关,B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可排除。
答案 A
(5年13考)三省六部制
第
一
层
级
?
考情感悟
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核心内容,属于课标、考纲的重点内容
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内容、影响及与三权分立的比较,所体现的制衡原则也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山东、江苏、海南再现率较高,福建、广东也有所涉及
第
二
层
级
?
?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是我国封建官制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从现实角度: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分工合作与制衡的原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对我国现行体制改革有着重大借鉴意义
三省六部制的特征
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
【示范3】 (乐山质检)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在于( )。
A.相权的一分为三 B.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
C.皇权的至高无上 D.权力的制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与认识。三省制应属于集体领导制,有平抑制衡权力的功能,职权划分和运作方式已初步体现出现代政治的分权原则,其关键的突破在于实现了中央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A、D两项都不符合重大突破的限定条件。故答案选B项。
答案 B
【示范4】 隋唐时期,形成了一整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各项政务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这说明唐朝中央职能部门( )。
A.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和监督
B.中国古代中央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和加强
C.唐朝中央制度中民主原则的体现
D.唐朝通过三省六部制废除了宰相的权力
解析 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是执行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A项表述正确。B项错在“加强”,C项中的“民主原则”表述错误,D项明显错误。
答案 A
第
一
层
级
?
考情感悟
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核心内容,属于课标、考纲的重点内容
科举制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加强中央集权和中国传统文明发展的影响
?2011年共出现5次,山东、江苏、广东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课标全国和安徽则出现了材料题
第
二
层
级
?
?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科举制度为平民提供了参与权力的平台,扩大了社会统治基础。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现实角度: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索之后作出的最佳选择。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有利于给当今社会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科举制的产生
科举制的现实意义
【示范5】 钱穆说:“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其中,“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完成于( )。
A.秦汉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切入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实行皇帝任免官吏的制度,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故选D。
答案 D
【示范6】 (秦皇岛月考)每到高考临近,社会上总会出现一些拿高考类比科举的声音,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与古代的科举制确实有某些形式上的相似之处。这里的“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主要指的是( )。
A.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内容
B.以考试为选拔方式,追求公平、公正
C.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
D.侧重于对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理解与认识。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突破,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实现了公平、公正,也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A、C两项属于科举制,D项切合现代的高考制度。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