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宫中学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默写常见韵名句名篇。(10分)
1、文言文默写,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
(3)吴质不眠倚桂树, 。
(4)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5)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7)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春风桃李花开夜, 。
(9)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0) ,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0分)
伶 官 传 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抑本其成败之迹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3、下列四句加点的词,与“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2分)( )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C.抑本其成败之迹 D.不耻下问
4、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晋王)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5、翻译下列课内文言文中的句子。(4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分)
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5分)
阁 夜
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冬天,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鼓角”是军中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战争频仍。
D.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2)、诗人夜宿西阁的几个重要侧面的描写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呈现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5分)
月上瓜州? 南徐多景楼作(1)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
【注释】(1)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并结合上阕中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词人有哪些“愁”?(2分)
①
②
(2)、根据下阕中的具体内容,说说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这一天。秋雨淅沥,黛玉寂寞伤感。宝玉带着箬笠,披着蓑衣,前来看望她。黛玉笑他像个渔翁。宝玉见她喜欢,就说要弄一套送她。黛玉笑着说,我带上不成了渔婆嘛。说完了,一想自己刚说他是渔翁,自已是渔婆,便羞得脸也飞红了。(《红楼梦》)
B、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此时,曹操灵机一动,告诉将士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一想到梅子将土们嘴里就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走出了干旱之地。(《三国演义》)
C、初秋季节,李纨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得到众姐妹及宝玉的积极响应。适值贾芸为孝敬宝玉送来两盆白海棠花,他们便以此起名“海棠诗社”。探春给黛玉起名“潇湘妃子”,黛玉也给宝玉起号“无事忙”“富贵闲人”。(《红楼梦》)
D、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后,离开曹营寻刘备,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前往古城会见张飞,张飞以为关羽负义投降了曹操,一见面就要决一死战,关羽斩了蔡阳,兄弟俩才消除了误会。(《三国演义》)
E、由于马谡骄傲轻敌,不听王平的劝告,致使荆州失守。诸葛亮不得不使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为了执法严明,诸葛亮只得斩了马谡,也为自己忘了王平“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叮嘱而痛哭。(《三国演义》)
9、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听了雪雁侍书的话,才明白过前头的事情原是议而未成的,又兼侍书说是凤姐说的,老太太的主意亲上作亲,又是园中住着的,非自己而谁? (《红楼梦》)
病重中的林黛玉提到的“前头的事情”是什么事?林黛玉当时的反映怎样?林黛玉听得到“老太太的主意亲上作亲”的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
(2)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殚精竭虑,传为佳话。试述刘备托孤一事。(《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0、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②子曰:“乡愿,德之贼①也。”(《论语·阳货》)
③(孟子曰)“(乡愿)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注]①贼:败坏,侵害,危害。
(1)孔子欣赏什么样的人?请根据选段①简要概括。(2分)
(2)孔、孟对“乡愿”这种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
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
张颐武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游子的情怀其实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对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都有些卸不掉的东西。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
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的游子却有了分享这个国家和人民力量的欣慰。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中华儿女》2010年第23期,有删改)
11、“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此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于厘清的痛苦和彷徨。
C.“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意识中,也存在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D.“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
12、下列各项中,对“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
B.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
C.因为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
D.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
13、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
B.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既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也有从高向低的资本的流动。
C.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
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3分)
祝《草堂》创刊
杜甫遗留给我们许多忧国忧民的名篇和感慨身世的绝唱,他也写了不少歌颂自然的隽永的诗句。我很欣赏《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开端的四句:“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这四句诗我常反复吟诵,觉得意味无穷。杜甫以他饱经忧患的衰老之年还能这样锐敏地观察自然界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一上一回新”显示了宇宙万物无时不在变化;“山归万古春”又说明春天必定归来的规律,不因任何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我喜爱杜诗,有时也长时期不读杜诗,但每逢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杜诗又翻开诵读时,便有重逢故旧,又遇新知之感。所谓“重逢故旧”,是有诗比较熟悉,读过许多遍;至于“又遇新知”,是熟悉尽管熟悉,却又发现一些过去不曾理解的新的东西。我若是用前边引用的那四句诗前两句来表达我的感受,可以改动几个字这样说:“杜诗含变态,一读一回新。”
杜诗能够变吗?当然不会变。但由于它的内容太丰富了,读者不能一览无余,这次看到这一方面,那次看到那一方面,所以使人感到“含变态”,但杜诗本身还保持它的“万古春”。此外,时代在变,读者的思想也在变,由于时代不同以及个人思想的转变,对于杜甫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杜甫在他生前和死后一段时期内,是不被人重视的,甚至受人毁谤,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韩愈的《调张籍》都可以证明;现在流传下来的唐人选唐诗,几乎没有一种选本选录了杜甫最优秀的代表作品。两宋人大都对杜甫推崇备至,元、明以后,对杜甫又有毁有誉,各有不同的评价。我个人在青年时期并不了解杜甫,和他很疏远,后来在抗日战争流亡的岁月里才渐渐与他接近,那时我写过一首绝句:“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句句真。未解诗中尽血泪,十年佯作太平人。”从此杜甫便成为我最爱戴的诗人之一,从他那里汲取了许多精神上的营养。
历代伟大的诗人都是诗的领域的开拓者。战国时代的屈原、唐代的李白、杜甫,他们都丰富了诗的内容,发展了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疆土,研究这样伟大的诗人,不可能是有止境的,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建国三十年来,研究杜甫,虽然经受了十年浩劫的摧残与诋毁,成绩是很显著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杜甫忧国忧民,感慨身世,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有些研究著作对此进行比较深入的阐述,是十分必要的。可是杜甫的哲学思想,他对于自然界无广不及、无微不至的观察,对于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态度,对于绘画、音乐、舞蹈和美学观点等方面,我们都注意得不够,这不能不说是显著成绩中的一点缺陷。现在专门研究杜甫的刊物《草堂》即将问世,我在衷心祝贺的同时,希望在这刊物里我们的视野能开扩得更宽广一些,探讨问题更深入一些,发现一些前人不曾看到的事物。我前面已经提到,历代对杜甫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处在我们的时代也应有我们的看法。力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杜甫,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有知,当不再感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三日于成都
(选自《冯至选集》第2卷)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从创办这个刊物的必要性的角度着笔,但作者表现出的感情、学识非同一般。
B.一个刊物创刊,请名家就其性质、价值发表一点意见,壮其声威、提高品位是常有的事。
C.本文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独创性,但它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一篇情理互见的散文。
D.文末的诗句,寄托了对李白的评价和同情,也包含了诗人的无限心事,可谓“同声一哭”。
E.作者对杜甫由疏远到接近的原因是抗战流亡岁月为他提供了阅读的保证。
F.研究杜甫的哲学思想、对儒释道的态度以及对美学的观点是《草堂》刊物的主要任务。
15、杜甫在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被人重视甚至受人毁谤,主要表现在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16、第四段中作者肯定了建国以来研究杜甫取得的成就,但也指出不少缺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另举一例,说明历代伟大的诗人都是诗的领域的开拓者,他们丰富了诗的内容,发展了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疆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与表达(12分)
18、请用整齐的句式分别点评下面两篇课文的内容。(4分)
《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祭十二郎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文意,依照画线句的句式,将空缺处补充完整。(4分)
翻开古往今来的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深切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读着,品着,你已经和诗人们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定于2011 年二月28日起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举世瞩目。因为,气候谈判的重要依据一一《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 年到期,第二承诺期谈判 ( qì)① 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引发各方面关切和忧虑:部分发达国家却想方设法弱化议定书,进而不承认承诺期, ② 自身减排意愿降低, ③ 想让发展中国家为减排更多地“埋单”。发达国家的不肯作为,导致了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跌宕起伏。给地球 “降温” ④ ,这场谈判严峻而紧迫。
(1)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1分)
(2)在②③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分)
(3)解释④处的“降温”一词 (1分)
五、作文(70分)
22、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内涵博大精深、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长盛不衰。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毅,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品读古典诗歌,相信你一定能感受到它的动人魅力。请以“古诗的魅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800字左右。
浮宫中学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1、文言文默写,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
(3)吴质不眠倚桂树, 。
(4)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5)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7)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春风桃李花开夜, 。
(9)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0) ,镜中衰鬓已先斑。
2、(2分)( ) 3、(2分)( ) 4、(2分)( )
5、(1)译: (2分)
(2)译: (2分)
6、(1)、( )(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7、(1)、(2分)
①
②
(2)、(3分)
8、 (5分)( )( )
9、 选做( )(5分)
10、(1)
(2分)
(2)
(4分)
11、(3分)( ) 12、(3分)( ) 13、(3分)( )
14、(5分)( )( )
15、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8、《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祭十二郎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9、____________ ;__ 。(4分)
20、(1) (1分) (2) (1分)
(3) (1分)
21、作文(70分)(作文写在背面稿纸)
浮宫中学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略(10分)
2、A(A.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B、C、D三句的“其”均为代词,指庄宗。)(2分)
3、C(“函”“本”是名词活用为动词;A句的“夜”、B句的“前”是名词作状语;D句的“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分)
4、C[应是“(庄宗)请其矢”] (2分)
5、(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2分)
(“忧劳”“兴”“亡”各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2分)
(“为”“无”“为……所”各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6、(1)A (B项,“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天涯”是作者所处之地。C项,“五更”不是“五遍”,是接近天明的意思。D项,“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2分)
(2)所见:寒宵雪霁,三峡星河;所闻:五更鼓角,夷歌野哭;所感:人事音书,现实过去。(2分)
7、(1)①“塞草连天”亡国之愁——山河破碎,国土沦丧,中原陷入金兵之手。
②“又见新秋”复国无望之愁——年复一年,时光流逝,中原收复无望。(2分)
(2)“鱼竿明月”报国无门,迫于无奈只能在山水间消磨时光的失望、忧愤与无奈。(3分)
8、(5分)C(①探春向宝玉建议②宝钗给宝玉取号)E(“致使荆州失守”有误,应是“致使街亭失守”;是先帝的临危叮嘱。)
9、(5分) (1)①宝玉定亲,(1分)②林黛玉想早点死了算了,每日水米不进,直到奄奄一息的地步。(2分)③林黛玉精神顿时清爽了许多,寻死之意渐消,病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2分)
(2) 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后,便在白帝城驻扎下来。(1分)他日益病重,自知活日不多,派人去请孔明到此。(1分)刘虽将死,却看出马谡言过其实,提醒孔明;(1分)他也深知刘禅无能,以汉朝基业托付孔明。(1分)一一吩咐众官,言辞甚是悲戚。(1分)
10、(1)孔子欣赏那些被好人拥戴、被恶人讨厌的正直之士。(2 分.“正直之士”与“被好人拥戴、被恶人讨厌”,各1 分。)
(2)孔、孟对“乡愿”持批判态度。(2 分)“乡愿”表面看起来忠信廉洁,好人、恶人都说他们好,但实际上毫无原则,是非不分,是败坏道德的人。(2 分)
11、C(解析:A、B、D项,都是文中具体所指的情感内容;C项是在摆道理,是虚指,不是具体所指。)(3分)
12、D(解析:最贴切的理解应含着两层含意:“过去”里含着“故乡”;“故乡”又涵盖着“国家”,尤其是对国外的游子来说。A、B、C三项都是说今天的游子有对故乡的深挚的、抹不掉的情感,未明显说出与国家或祖国的关系;因此,D项更全面一些。)(3分)
13、B(解析:B项,“从高向低”的流动也包括人口的流动。)(3分)
14、E F(5分)
15(1)唐人没有一种选本选录了杜甫最优秀的代表作品;元、明以后,对杜甫的评价有毁有誉(2分)
(2)时代在变,读者的思想也在变,因此对于杜甫也有不同的看法(2分)
16、说明《草堂》创刊的必要性和作者对它的期待。(2分)
17、示例:曹植的五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柳永的婉约词、辛弃疾的豪放词等。(2分)
18、《蜀道难》:雄健奔放的山川画卷,穿透历史的喟然长叹。
《祭十二郎文》:天人永隔诉骨肉至情,宦海沉浮感人生无常。(4分)
19、示例: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关心民间疾苦;读陆游、辛弃疾,你懂得了什么是爱国情怀。(4分)
20、(1)迄 (1分) (2)不但 而且(1分)
(3)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防止地球变暖)(1分)
21、【写作提示】 以“古诗的魅力”为话题作文,范围较大,也比较抽象,写起来容易犯空洞肤浅、杂乱无章的毛病。因此,写作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选好角度,集中笔墨。选择一个朝代、一首诗乃至一句诗,集中笔墨写深写透。
其次,扬长避短,确定文体。可以写记叙文,通过描述几个片断,分别诠释“古诗的魅力”,可以叙述自己或他人对“古诗的魅力”的认识过程;可以写议论文,探讨古诗富有“魅力”的深层原因;或写成熔哲理、情思于一炉的散文;等等。
【佳作展台】
唐诗的魅力
淡去了刀光剑影,渐远了鼓角铮鸣。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了宏伟的唐朝。唐朝的雄浑气度有魅力,唐朝的精美陶瓷有魅力,唐朝的繁荣昌盛有魅力,而最有魅力的我认为还是唐诗。
唐诗的魅力在于它所体现的气度与强盛。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人恢弘的气度、豪迈的气概和非凡的自信自然融入到这些唐诗中,透视出唐朝国力的强盛。没有什么东西像唐诗一样可以穿越千年向我们传递如此精微的信息,它就是一部诗化的史书,研究唐代历史,我们没有理由不研究这富于魅力的诗歌。
唐诗的魅力在于它所描绘的细腻与美妙。苏轼评论王维诗歌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怎能说不是一幅灵动的山水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岂不是一幅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唐朝风景太多太美,以至有这么多乐山乐水的诗人。回首千年,大唐的风景似乎还在眼前。唐诗如画卷,收藏着唐朝秀美的风景,几乎使我们分不清到底是唐诗的魅力,还是山水本身的魅力。
唐诗的魅力在于它所表达的人格与精神。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弊端,唐朝既是辉煌的,又是糜烂的。值得庆幸的是,总有一群时代的精英、民族的脊梁在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告。在唐代,最深沉的声音来自杜甫。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可他却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还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沉吟,都无不传达出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唐诗因杜甫等人低沉有力的吟唱而具有一般诗歌无法比拟的魅力,它已不再是纯粹的文学创作,而是崇高精神的呐喊。
唐诗的魅力远不止这些,它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瑰宝。因为无穷的魅力,它跋涉过时间的长河流传千年;因为无穷的魅力,它突破语言的壁垒广为流传;因为无穷的魅力,它超越一个鼎盛时代的一切,抽象为唐代的符号。唐诗的魅力无限,唐诗的魅力永恒。
【点评】 作者善于化大为小,将“古诗的魅力”这一大话题层层缩小为“唐诗的魅力”,这样便于集中笔力说深说透。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大量引用诗句,很好地支撑观点,反映出作者对古诗词浓厚的兴趣、丰厚的积淀以及准确的理解能力和自如的运用能力。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