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6 21:15:13

文档简介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p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明代以其政治形势的特殊性,对外边警不断,军费始终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在诸

多行边的身影中,驻边官员、入幕书记、逃难僧侣、谪戍迁客都曾在边镇留有数量可观、内容丰富
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与明代其他地域迥然有别的文化内涵,而奇异的自然景观、备边演武与战争

场景、独特的民风民俗也使其文学样貌极具特色。无论是行经还是居留,作者都有亲身赴边的

经历,因此明代边塞诗文的产生与边镇场域有直接因果关系一边镇是其直接“触发地”,作者
通过诗文记录行边经历,使其带有行旅文学的特征。
弘治元年,马中锡赴陕西任管粮佥事,转饷延绥。其《东田漫稿》中的行边诗以摹景见长,叙

述四野荒寒、边民以窑洞为家等景象,道出“平生不识春明外,潦倒于今出塞西”的喟叹,诸诗串
联起来宛如一幅行程图。整体来看,这类作品的形成,是因作者受到眼前迥异的边塞风物的触

动而产生了复杂的内心情绪。而另一类行边者的心态恰好相反,因身负国家使命而显得更为积
极进取。嘉靖十年延绥告警,朝廷任命唐龙为兵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其《渔石集》卷四《发榆

演武场》《榆阳桥火驻军响水堡《波罗堡》等,详细记录了行军路线与沿途见闻。这一时期,唐龙
由“飞峡凌天际,骄胡在目中”之景激发了建功豪情,写出了“横矛倚长柱,臂断左贤王”“能作三

军气,当为万里城”等慷慨诗句。在考察延绥备兵情况后,他提出屯田足食是取胜关键,满怀信
心地称“问我安边计,储粮第一筹”。就整体而言,无论是荒漠中的艰苦行旅还是气吞万里的移
营拔寨,相关描摹的出现均是由边镇场域直接赋予创作者的。
如果说这一类“触发”来自作者行旅途中印象式的“惊鸿一瞥”,那么另一类“触发”则源于作
者较长时间的居留而对边镇环境所产生的较为深入细致的生活体验。晚明诗僧释昙英从北京
行至榆林卫,在当地居留数年。其《昙英集》卷一中存有数十首居边诗,对明代榆林卫的独特气
候与社会生活进行了详细记述。无论是“六月仍披褐,方知朔地凉”的气候特征,还是“乡俗皆操
刃,衣裳半着裘”的边镇风貌,都被这位僧人写入诗中。不仅如此,他还在诗中叙写自己每日耕
田种地、参禅打坐、待客访友等日常活动,乃至涤器熨衣、煎茶做饭等具体生活片段。与短期任
职的官员相比,在边镇长期居住者的观察视角就显得更为从容不迫、细腻生动。

(摘编自高璐《明代诗文与西北边镇》)
材料二:
明代人李梦阳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其边塞诗作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2-03-412B·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不合文意,“但最终应归结于他出众的诗才”错误,原文是“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中
所饱含的深情”)
2.A(B项,归类不当,“唐龙”不属于源于作者长期的生活体验的一类“触发”范围。C项,曲解文意,“他认为安
边最有效的方法是派遣良将守边”错误,原文是“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安定边疆。除扫
除积弊外,安边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派遣良将守边”。D项,无中生有,“李梦阳极力进谏表达支持”于文
无据)
3.D(材料一主要观点:明代边塞诗文的产生与边镇场域有直接因果关系一边镇是其直接“触发地”。A项,时
问错位,岑参是唐代的。BC两项,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B项,田汝成是闻捷报而写的诗:C项,屠应埈是
想象军旅生活而写的诗)
4.①文章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②先总说,提出观点,李梦阳的边塞诗具有较鲜明的“诗史”特征;
③然后从对边政败坏的揭露、对安定边疆的建言,对戍边之苦的描写三个角度阐述观点:④最后总结,指出李
梦阳的边塞诗饱含情感,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材料一侧重阐述明代边塞诗文的产生与边镇场域有直接因果关系一边镇是其直接“触发地”,作者通过
诗文记录行边经历,使其带有行旅文学的特征。②材料二侧重阐述李梦阳的边塞诗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
特征,表达了对明代边务的看法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6.B(小说中并没有显示‘女人'对儿子的关爱比葫芦对儿子的关爱更多;儿子打电话只打给母亲并不表明“儿子
也更关心母亲”)
7.B(“主要因为二毛媳妇拽二毛出来,二毛虽然不愿意但拗不过她”错,这只是一个借口,实则是二毛自己接受
了“散步”)
8.①思想开放,不为传统思想所束缚,敢为人先。在劝说无力的情况下,葫芦老汉独自散步,感叹自己的妻子见
识短、思想保守;村主任二毛上门劝葫芦老汉不要带女人遛弯,遭到葫芦老汉的反对和辩驳。②热爱家乡。
葫芦老汉离开家乡一个多月,很是想念家乡的山水等。③自尊自爱。葫芦老汉与妻子展开辩论,认为农村人
与城里人人格上平等,同样具有审美需求。(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葫芦老汉想和女人遛弯,遭到女人反对,经过葫芦老汉的开导,女人接受和老汉遛弯,旧的矛盾暂得解决,
新的矛盾冲突尚未产生,叙事结构处于平衡状态。②村主任二毛上门劝葫芦老汉不要带女人遛弯,遭到葫芦
老汉的反对和辩驳,矛盾冲突出现,叙事结构平衡被破坏。③葫芦老汉夫妻遛弯时遇到村主任二毛夫妻也出
来散步。矛盾冲突得以弱化与消除,叙事结构达到新的平衡。(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D[(原文标点)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
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门
11.C(分析不当,这里是“纪日”,不是“纪年”)
12.B(“但她不同意唐太宗为了给她祈福而大赦天下”错误,依据原文“太子言于后曰:‘医药备尽而疾不趣,请奏
赦罪人及度人人道,庶获冥福”可知,应是“长孙皇后不同意太子去奏明皇上大赦天下的请求”)
13.(1)唐太宗身患疾病,多年没有痊愈,皇后(精心)侍候,日日夜夜没有离开身边。(“累年”“不愈”“侧”翻译正
确各1分,句意1分)
(2)祸国殃民,都是皇上平素不做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一个妇道人家而让皇上去做平时不做的事呢?(“蠹”
“所不为”“奈何”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14.①唐太宗无故迁怒于宫女,长孙皇后等到唐太宗息怒了为其申辩。②豫章公主早年丧母,皇后将她收养,慈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2-03-412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