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新课标语文版 八年级下册优化题型训练(27.醉翁亭记)
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琅琊(yá) 饮少辄醉(zhé)
B.林霏开(fēi) 岩穴暝(míng)
C.山肴野蔌(yáo) 晦明变化(huì)
D.树林阴翳(yì) 水声潺潺(cán)
答案:D导解:cán-chán。[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行者休于树(出家而未经剃度的佛教徒)21世纪教育网
B.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C.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D.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答案:A导解:“行者”指走路的人。
3.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日出而林霏开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水落而石出21世纪教育网
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答案:D导解:其他三项表顺承关系,D项表转折关系。
4.下列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答案:D导解:D项中的“也”,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5.下列关于《醉翁亭记》一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
B.本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
C.贯穿全文主线的是“乐”字。
D.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体现了“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答案:A导解:欧阳修是宋代人。
6.请写出出自本课的两个常见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阅读理解欣赏
(一)课内阅读
(衡阳市中考·课改卷)阅读下文,完成7~9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醉翁亭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饮少辄醉___________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就(2)像鸟展开翅膀的样子 导解:②题的“翼”是名词作状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8.翻译下面句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远望那长满茂盛树木的山峰和显得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
9.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答案:D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墨池记
曾 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日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10.本文作者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七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11.本文题为“墨池记”,是以记墨池为主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答案:不是,借写墨池勉学劝善。
12.王羲之在书法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13.请写出文章的主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参考译文】
在临川县城的东面,有一块坡地,走势平,而且很高,高坡下面临着一条溪水,这个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个凹下去的长方形的水池,有人说这个水池就是当年王羲之曾经练习书法的墨池,这种说法在荀伯子著的《临川记》上有记载。王羲之曾经非常羡慕张芝的书法,仿效他“临池学书”的做法,因而也使池水尽黑。这墨池是人们传说王羲之练习书法的旧地,难道果真如此吗 当王羲之决心不再做官的时候,就曾经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水之间随心所欲,自娱自乐,怎么会在尽情地漫游的时候,又曾想到在这些地方停留下来休息呢 羲之的书法晚年才写得精妙,那么人所擅长的书法技能,大概也是刻苦努力,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才使自己达到了这个地步,不是天生就有这个本事。但是,后世之人没有能赶得上他的,难道这是这些后人学习的不如他刻苦吗 那么,学习书法技能原本不能偷懒,更何况想要加深修养自己的美好品德呢
表达交流拓展
14.有人认为《醉翁亭记》中每一个完整的句子都用“也”字结束。使文章流畅优美,体现出鲜明的节奏感;也有人认为这21个“也”字的用法,“做”的痕迹较重,让人感到不自然,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作者连用21个“也”字,大约有两个原因:第一,文章采用了直接诉诸读者形象思维的写法。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有如画卷平舒,每一层又都用一个“也”字结尾,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作者的纵情山水,绝非隐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感情既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与之互为表里,又表现在某些内心独白式的话语里,这就使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而 “也”字的连用则恰好成为这一情调的最合适的表现形式。对此,细心的读者通过反复吟诵是不难达到心领神会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我们不妨来作一点比较。例如:“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这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上述的意味就消失殆尽了。又如最后一段的前三句,从“太守归”“禽鸟乐”一直写到“太守之乐其乐”,层层加高,最后点明全文中心,其中的三个“也”字都显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胸襟,值得玩味再三;如果把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也”改为“之”,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也”改为“焉”,意境就会变得平淡得多,毫无咀嚼之味了。
导解: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同学们应有创新见解,不必拘泥于成见,只要说出自己的道理就行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