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区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道题 2 分,共 50 分)
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玉米) 16 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 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 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16 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 这说明( )
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C.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 D.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办( )
A.推动了近代工业发展 B.掀起了实业救国浪潮
C.宣告了工业体系形成 D.实现了独立发展目标
至《马关条约》签订,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趋势是: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 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有学者指出,这些埠口,在中国封建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泄入、渗开。据此可知,通商口岸开设( ) A.使中国领土主权不断受到破坏 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C.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变化和发展
在 20 世纪初期的书刊中,“中华民族”与“华族”、“华夏族”、“中国民族”、“国族”等称谓互相混用。20 世纪 30 年代,书刊中的“中华民族”得到广泛使用,其他称谓则逐渐稀少。这种变化表明( )
民族危机推动国家认同增强 B.国民政府强化对思想的控制C.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日益规范 D.社会各界的文化差异性缩小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
( )
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7.1917 年,陈独秀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意在( )
A.发动新文化运动 B.批判封建伦理
C.否定传统文化 D.推动文学革命
五四爱国运动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迅猛地席卷全国,百万人热血沸腾地为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人们不仅对祖国的命运充满忧患意识,并且勇敢地探索未来。据此可知五四运 动 ( )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源于对辛亥革命痛苦反思 D.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
中共二大发表的宣言说: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来,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强调农民阶级主力军地位C.主张国民革命实施国共合作 D.重视革命武装力量的作用
刘鸿生被誉为中国近代“煤炭大王”“火柴大王”“企业大王”,其创办的中国企业银行于 1931 年 11 月 12 日正式开业,企图以刘氏经营的企业为依托吸收游资,以充实企业资金的来源,但不久银行经营就转衰,此后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B.帝国主义减少了对华的资本输出
C.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历史绝境 D.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11.1935 年 4 月,南京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名为资源委员会, 隶属军事委员会。它除了继续调研各种战略资源外,同时开始实施《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 据此可知,资源委员会的设置( )
A.为民族工业布局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B.适应了全面抗战经济建设的需要C.标志着国家工业近代化基本实现 D.为战时国防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2.1937 年,中国共产党的一份政治文件中称: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 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该政治文件的主旨在于( )
A.废除封建经济基础 B.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缓解边区军事压力 D.适应全面抗战需要
有史学家认为,“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其观点是( )
直接否认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直接参与航海活动C.资本扩张和需求是源动力 D.凸显企业家们的历史作用
从 1780 年始,东印度公司允许印度办报,其中 1835 至 1842 年两任总督新闻政策最为宽松。“不能对印度报刊实行歧视性控制……将英国的统治建立在压制印度人思想自由之上的做法是不持久的,这样的统治终将垮台。”这种政策( )
严重地违背了其殖民初衷 B.客观上有利于印度社会进步C.根本上缓解了英印的对立 D.极大地促进了英印文化融合
下表为 1700~1860 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变化情况(单位:万人)黑种人口增加是因为
( )
年份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0 22.3 2.7 100.0
1800 16.0 270 400.0 3140.0
三角贸易 B.美国独立 C.殖民争霸 D.工业革命
在 1815 年以前约 30 年期间,与法国发生政治性革命的同时,另一场带有更多的比喻含义,涉及财富生产、制造技术、自然资源开发、资本形成等领域的革命也正在英国进行。 英国正在进行的这场革命是( )
圈地运动 B.工业革命 C.光荣革命 D.清教运动
下图是 18~19 世纪英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示意图(部分)这一时期英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
殖民帝国的建成加快人口流动 B.政府采取积极鼓励生育的政策C.圈地运动使自然环境得到改善 D.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 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基于( )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C.自然科学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 D.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19.1823 年,美国总统向国会提出咨文:“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 洲的事务。”咨文的真实意图是( )
A.实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理念 B.承认和支持拉美各国的独立C.将拉丁美洲纳人美国的势力范围 D.构建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据统计,非洲的国界约 44%是依据经纬线划分的,约 30%是用直线或曲线等几何方法划定的,仅有约 26%是自然边界线,由河流、山脉等构成。与这种现象关联最密切的是
( )
非洲开阔的自然地貌 B.近代先进的测绘技术
C.殖民列强的瓜分印记 D.民族独立的协商决议
关键词搜索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宪章运动” “新和谐公社”“共产主义者同盟”“阶级斗争”。据此判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 A.空想社会主义的萌发 B.剩余价值论的创立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巴黎公社的建立
阿瑟·杨(英)在《1787—1789 年的法国游记》中记述,“在克莱蒙,我和二三十个商人、小贩、官员等在旅店中吃过五六顿饭,在这个所有人的心脏都为轰动性的政治时刻(攻占巴士底狱)而狂跳的时候,竟然难以听到有关政治的只言片语。要是在英国,发生这么重大的事情,即使木匠和锁匠也会讨论一番,但在这里,事情发生一周之后仍然是风平浪静”。 材料表明当时( )
英法社会变革方式存在不同 B.英法民众公共意识差距明显C.法国新闻传媒水平欠发达 D.法国大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有学者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变化的描述如下文所示。该学者的描述反映出,当时欧洲
( )
(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有一种新的信仰在增强,即认为人类可以对环境加以控制和计 算。防备风险的保险公司迅猛发展起来。医生们加紧攻克各种流行病,提高对疾病 的诊
断水平。
17
世纪晚期发明的“简报”开始刊登“失物招领”消息,因为没有必要把这类事情留给民间的那些诡计多端无事生非的法师去解决。
)
启蒙思想引发社会观念的变化 B.工业革命提升民众社会生活质量C.科学革命成果已经普及到民间 D.民众精神面貌引领新的知识潮流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 年)善于用数学推理来解释宇宙的状况,他认为学者对其探讨的问题应先持全面性的怀疑,然后从事物的本质本性去推断真理真相。其观点反映 的时代主题是( )
否定神学世界观 B.强调人性尊严
C.尊重知识的力量 D.彰显理性精神
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摘录了“倒幕运动”“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脱亚入欧”等关键词。他学习的历史事件是( )
美国内战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日本明治维新 D.德意志统一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 2 小题,共 5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种植园奴隶经济的崛起将美洲送进了大西洋经济交往体系中的乡村地位,充当了欧洲原 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角色,民族经济发展因素受到严重阻碍。但是,大西洋经济交往体 系的建立使美洲辽阔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发,交往提供了美洲了解世界市场与欧洲甚至亚洲社 会的机遇与条件,也提供了直接学习西欧先进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思想、技术与经营方 式的条件。
——陈雄章:《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变迁——18 世纪世界历史横向发展透视》
材料二
到 18 世纪下半期,拉美殖民地社会经济冲破了宗主国的种种限制而缓慢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生产纺织品、皮革、陶器、铁器、玻璃、糖等手工工场及造船厂 随着经济的
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摆脱宗主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从而推动着殖民地走上争取独立斗争 的道路。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美洲相联系的大西洋经济交往是如何形成的?(9 分)指出这种经济交往给美洲带来了哪些影响?(8 分)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拉丁美洲走上争取民族独立道路的背景有哪些?
(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的《中国传教史》将孔子比拟为古代希腊的大哲学家,认为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过着良善的道德生活。该书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 世纪欧洲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深受中国输入的陶瓷、丝绸产品的影响,具有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性。 18 世纪,法国人魁奈创立了重农学派,其刊物大量引用中国的典籍。在魁奈的敦促下,路易十五模仿中国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898 年,严复节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并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掺杂进自己的大量发挥,出版了《天演论》。是书将进化论的适用范围推向极限,痛陈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是万古不易的天演定律,一经刊印便风行全国。梁启超说:“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时,日趋而日下”,进化观念传入后,“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中国的角度分析 17、18 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受到重视的原因。(12 分)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当时中国风行的原因(5 分),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 分)
城关区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D A B D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B A B D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A D C
二、非选择题
26.
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世界贸易中心逐渐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早期的殖民扩张(或者三角贸易)促进美洲种植园奴隶制经济发展;卷入世界市场。(9分)
影响:沦为欧洲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民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土地得到开发;能够了解世界市场和欧亚社会并可以直接进行学习;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了沉重灾难。(8分)
(2)背景: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欧洲殖民者长期的压迫;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10分)
27.
(1)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制瓷业和丝织业发达,产品大量出口;儒家思想重视以人为本。(12分)
(2)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西方思想;(5分)
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部分知识分子过度强调竞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