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什么是“两弹一星”?
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原子弹
氢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①核弹(原子弹和氢弹)
模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模型:我国第一颗氢弹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苏联原子弹耗时6年9个月,氢弹4年。
美国原子弹历时6年,氢弹7年3个月。
法国原子弹耗时15年,氢弹8年6个月。
中国原子弹历时5年,氢弹历时2年8个月。
怎么做到的?
钱学森
邓稼先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婉言谢绝了美国学校和师友的挽留,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国内。
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
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受到了美国政府迫害,一个月内瘦了三十斤左右,后辗转写信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邓稼先和钱学森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吗?
钱学森
邓稼先
积极进取的求学态度
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
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邓稼先
颁奖辞:
1964年10月16日,这一天,中国打开了迈向世界的大门。伴随着原子弹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望着滚滚硝烟,他自豪地笑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谁,默默无闻的是他,无私奉献的是他,鞠躬尽瘁的仍是他。
钱学森
颁奖辞: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②导弹: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1966年,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人造地球卫星:
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1: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2: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原因:
①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讹诈,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
②保护中国安全,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意义:
①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核垄断,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神州一号
神州五号
神州七号
1999年
2003年
2008年
无人飞船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航天精神:
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攻坚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973年10月,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种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的籼型杂交水稻。
2017年,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在邯郸市永年区河北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再创新的世界纪录。平均亩产达到1149.02公斤,其中一块最高产量达到1181公斤/亩,再次创造了杂交水稻的世界单产纪录。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CCTV感动中国颁奖词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意义?
①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疟疾(Malaria)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据统计约有20亿人口生活在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其死亡率极高。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佳墀、陈芳允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此外,国家还制定了重点科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多项科技发展计划。
材料二: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鼓励科技创新,培养创新精神。
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前提,综合国力的增强。
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类别 文化成就
长篇小说
话剧
音乐舞蹈史诗
电影
《红岩》、《青春之歌》
《茶馆》
《东方红》
《林则徐》、《英雄儿女》
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1) 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
(2)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
人 物
邓稼先
钱学森
杨利伟
翟志刚
袁隆平
屠呦呦
莫 言
成 就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
核弹
载人航天飞船
杂交水稻
青蒿素
文学作品
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