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关联猴子的举动与孩子的心情变化,明白水手的几次“笑”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推波助澜的作用。
2. 能客观分析形势发展,尝试还原船长的思维过程,明白“枪逼跳水”这一办法的好处,感悟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重点】
扣住小说特点,借助人物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人物,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和策略;聚焦核心人物,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回顾,情景再现
1. 孩子们,看这三幅连环画,你能按照“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跳水,孩子脱险”的顺序讲讲这个故事吗?(课件出示三幅对应的连环画)
2. 生简要讲述故事。
3. 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们再次回到故事现场。(课件出示第一幅画)风平浪静的海上,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和孩子在甲板上说说笑笑,多么悠闲自在!怎么突然就画风一变,男孩走上横木处境危险呢?
二、抓住人物,梳理文脉
1.小说,离不开人物。请大家快速浏览《跳水》,这篇小说主要涉及哪些人物?
2.在交流的基础上板书:孩子、猴子、船长、水手。
3.讨论一:
(1)猴子明明是动物,怎么是人物?干脆去掉算了,大家觉得呢?
(2)讨论的基础上小结:是呀,不可以去掉,离开了猴子,这个故事就无法发生,就更不会有后面的跳水了。在这里杨老师想告诉大家,小说中的人物不仅仅指人,有时候可以是动物,甚至是植物。
4.讨论二:
(1)水手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他们与跳水这个故事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去掉?
(2)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如果没有水手的起哄,孩子不会爬上那么高的桅杆。他们将故事推向了高潮。没有水手,谁跳入大海救助孩子?故事结局就不会圆满。
5.谁都不能缺,那么孩子、猴子、船长、水手在故事中是怎样活动的呢?请大家细细地默读课文,尝试用课文中的情节,将这几个人物串联在一起。
6.大家说得很具体,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将人物之间的关系描述清楚。(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
(1)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更加放肆。水手与猴子的关系清楚了,这是故事的起因。
(2)猴子拿孩子的帽子,孩子追猴子。猴子与孩子联系起来了,这是故事的发展。
(3) 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横木上,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与船长联系起来了,这是故事的高潮。
(4)孩子跳水,水手们救起孩子。孩子与水手们联系起来了,这是故事的结局。
7.小结:在一篇小说中,人物之间的联系,就叫情节。有情节,小说才好看。由此看来,人物对一篇小说来说,真的很重要。读一篇小说,应该从人物读起。
三、读懂人物,体会形象
1.那么,在《跳水》这篇小说的几个人物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又是谁呢?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他的理解吧。
2.交流,讨论:
▲聊猴子
(1) 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交流。
(3)真有点“猴”仗人势!谁来当当这只猴子,用自己的声音让这只猴子走出小说,走到大家面前?
(4)学生朗读感受。
(5)听到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猴子龇牙咧嘴的模样,难怪孩子这么生气!看来猴子这一形象已经深入到他们的心中。
▲聊孩子
(1)文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又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在交流的基础上讨论:如果你就是那个孩子,面对猴子的挑衅,你会像他那么做吗?
(3)点拨:这就是所谓的“孩子气”!一个优秀作家,总是贴合着人物特点写。在小说中,写孩子就应该像孩子,应该有孩子气。(出示描写孩子的句子)
(4)孩子逐渐丧失了理智,忘记了危险。让我们用声音将他的情绪变化呈现出来。
(5)小结:我们发现,孩子与猴子构成的故事情节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曲折,让读者的心绷得越来越紧!同学们,好的作家,总会用曲折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
▲聊船长
(1)文中的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又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在交流的基础上讨论:船长用枪逼着自己的儿子跳到海里,是不是有些残忍?
(3)学生讨论。
(4)谁能用动作和声音将他的机智果断表演出来?
(5)学生情境朗读表演。
3.深度开掘。
(1)小说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结合《跳水》中的人物,说说作者是怎样让文字中的人物复活。
(2)提炼总结:作家在刻画人物时要符合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用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要借助动作、话语等细节。这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四、课内课外,延伸阅读
文中没有一个“险”字,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对关键人物船长的描写,寥寥数语,却刻画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托尔斯泰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