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和力同步测评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和力同步测评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5-16 23:1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和力同步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上小轿车正常行驶时速度是4m/s
B.击鼓时,力量越大音调越高
C.工厂里的工人戴一个防护耳罩,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教室的门宽约80cm
2、一辆小车重300N,当它以5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若受到的摩擦力是它重力的0.2倍,加在小车上的水平推力是()
A.300N B.120N C.60N D.无法判断
3、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B.两物体要发生力的作用必须接触
C.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如图所示一物块静止在粗糙斜面上。该物块受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5、如图所示,用锤子将钉子钉入木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锤子对钉子的作用力与钉子对木板的作用力是相互作用力
B.锤子对钉子的作用力大于钉子对木板的作用力
C.钉子对木板的作用力大于木板对钉子的作用力
D.钉子对木板的作用力等于木板对钉子的作用力
6、锤头松动了,要把锤头和锤柄套紧,人们常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之套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锤柄撞击凳子而静止,是因为锤柄没有惯性
B.锤柄撞击凳子而静止,是因为锤柄受到了惯性
C.撞击锤柄而使锤头套紧,是利用了锤头的惯性
D.撞击锤柄而使锤头套紧,是由于锤头受到了惯性
7、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B.用力推桌子,没有推动,因为推力小于摩擦阻力
C.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向前倾,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D.静止在地面上的足球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足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8、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小红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甲实验效果不明显,应换用质量较大的木块
B.图甲左、右两盘分别加入质量不等的砝码时,木块静止,处于平衡状态
C.图乙用小车更科学,因为小车受力面积小,摩擦力小一些
D.图乙通过旋转小车,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静止,探究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
9、如图所示,白鹭水平掠过平静的湖面,在水中形成了清晰的倒影。下列关于其相对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其倒影为参照物,白鹭是运动的
B.以水面为参照物,白鹭是静止的
C.以湖边的树为参照物,白鹭的倒影是运动的
D.当白鹭向上飞行时,其倒影相对白鹭向上运动
10、乘客坐观光电梯从一楼上升到十楼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客是运动的
B.对乘客来说,窗外景色向上运动
C.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窗外景色静止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为积极践行“绿色 共享”的经济理念,市民们越来越多的选择“共享单车”出行。骑行结束,归还单车之后,系统会自动向骑行者的手机发送一条如图所示的短信,据此可以算出骑行者骑行的平均速度为   m/s。
2、如图甲所示,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当t=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3、木块与小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遇到一障碍物时,小车停下,木块从车上的a点滑至b点(如图甲所示),是因为木块具有   ,木块能停在b点,说明木块在滑动过程中受到摩擦力作用。为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如图乙所示,小明在障碍物上固定了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用手拉着小车向左运动,当木块静止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   (选填“左”或“右”),大小是   N。若小明向左加速拉动小车,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物理学的角度,以高山为参照物,舟中的人是   的;以轻舟为参照物,舟中的人是   的。
5、如图所示,用手握住重8N的瓶子保持静止,手对瓶子的压力为10N,此时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为   N,方向为   (选填“竖直向下”或“竖直向上”),当手对瓶子的压力增大,瓶子受到的摩擦力   (选填“增大”“不变”“减少”)。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如图所示一列长360m的火车以108km/h 的速度匀速驶过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s,求:
(1)火车的速度108km/h=   m/s;
(2)隧道的长度;
(3)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动的时间。
2、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000km,一列动车于早上11: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并在途中各站停留,于当日16:30到达乙地。动车行驶途中以9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1300m的一座桥梁,动车全部通过这座桥梁用时1min,求:
(1)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动车的长度。
3、汽车在出厂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山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装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小明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木板等器材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每次实验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目的是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获得的速度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本实验是通过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   法;
(2)分析图中运动情况可知:小车在   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选填“大”或“小”),速度减小得越快;
(3)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   (选填“是”或“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
2、小明“在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距离s/cm 0 10 20 30 40
时间t/s 0 1.0 2.0 3.0 4.0
(1)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和   。
(2)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甲中画出s-t图像。
(3)气泡做的是   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   。
(4)小明在标注“0”刻度线(即小气泡运动开始计时的位置)时,应该采用图   (乙/丙)所示的方式来标注,这样做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解答】A.4m/s=14.4km/h,此速度严重低于高速公路上对小轿车限速,A不符合题意;
B.击鼓时,力量越大响度越大,B不符合题意;
C.工厂里的工人戴一个防护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一般学校教室门的宽度为70cm~100cm,教室的门宽约80c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长度、速度的估计,平时注意积累记忆;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2、【答案】C
【解析】【解答】小车在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小车受到的推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大小,即
故答案为:C。
【分析】当物体受到两个等大反向的力时,物体就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即为平衡状态;相互平衡的两个力,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答案】D
【解析】【解答】A.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A不符合题意;
B.两物体要发生力的作用可以不互相接触,B不符合题意;
C.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只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一定接触;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
4、【答案】B
【解析】【解答】物块静止在粗糙斜面上,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于斜面向上的支持力,以及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受力分析的步骤:①确定受力物体,作用点在重心上;②画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③画出接触力(拉力、支持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浮力)。
5、【答案】D
【解析】【解答】A.锤子对钉子的作用力与钉子对木板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同,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A不符合题意;
B.钉子对木板的作用力是由锤子对钉子的作用力经钉子传递给木板的,大小应该相等,B不符合题意;
CD.钉子对木板的作用力与木板对钉子的作用力是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物体的上相互作用力,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
6、【答案】C
【解析】【解答】A.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所以锤柄具有惯性,A不符合题意;
BD.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故不能说受到惯性,可以说具有惯性,BD不符合题意;
C.撞击锤柄时,锤柄撞击凳子停止运动,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从而使锤头套紧,即利用了锤头的惯性,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体总有一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趋势,这就是物体的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运动的速度没有关系。
7、【答案】A
【解析】【解答】A.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处于非平衡状态,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A符合题意;
B.用水平力推桌子,桌子不动,保持静止状态,说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所以推力等于摩擦力,B不符合题意;
C.乘客和汽车原来都是运动的,汽车急刹车,乘客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乘客要向前方倾倒,惯性不是力,C不符合题意;
D.静止在地面上的足球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足球的支持力,两个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故不是一对平衡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乘客和汽车原来都是运动的,汽车急刹车,乘客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缺一不可。
8、【答案】B
【解析】【解答】A.为使实验效果明显,应换用质量较小的木块,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力,A不符合题意;
B.当图甲左、右两盘分别加入质量不等的砝码时,两盘的砝码质量虽然不相等(即两侧的拉力不相等),但由于木块和桌面间存在摩擦力,木块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B符合题意;
C.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为了减小摩擦力对实验造成影响,用小车代替木块可以用滚动摩擦来代替滑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C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旋转小车,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平衡,探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静止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探究二力平衡时,物体受到接触面的摩擦力时,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9、【答案】C
【解析】【解答】A.以其倒影为参照物,白鹭是相对静止的,A不符合题意;
B.以水面为参照物,白鹭与水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故以水面为参照物,白鹭是运动的,B不符合题意;
C.以湖边的树为参照物,白鹭的倒影相对于湖边的树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故以湖边的树为参照物,白鹭的倒影是运动的,C符合题意;
D.当白鹭向上飞行时,其倒影相对白鹭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即其倒影相对白鹭向下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事先选取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静止的。
10、【答案】C
【解析】【解答】A.乘客坐观光电梯,乘客与电梯运动的方向和快慢相同,即他们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A不符合题意;
B.窗外的景色与乘客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乘客向上运动,所以以乘客为参照物,窗外的景色是向下运动的,B不符合题意;
C.乘客与电梯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C符合题意;
D.电梯和窗外景色的距离越来越大,电梯向上运动,所以以电梯为参照物,窗外景色是向下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二、填空题
1、【答案】3
【解析】【解答】由上图知,骑行者骑行的路程s=5.04km
所用时间
骑行者骑行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计算速度。
2、【答案】2;4;4
【解析】【解答】由F-t图像和v-t图像可知,0~2s内物体受到的推力为2N,物体的速度为0,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受到的推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t=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2N。
由v-t图像可知,4s~6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变,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摩擦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由F-t图像可知,4s~6s内物体受到的推力为4N,则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4N。2s~4s物体做加速运动,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仍然为4N。
【分析】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二力平衡时力的大小相等;摩擦力的大小和推力大小无关。
3、【答案】惯性;左;2.6;不变
【解析】【解答】木块与小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遇到一障碍物时,小车停下,木块由于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向右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从车上的a点滑至b点。小明在障碍物上固定了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用手拉着小车向左运动,当木块静止时,木块相对于小车向右运动,所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左。由图乙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6N,由于木块保持静止,所以受到平衡力作用,故摩擦力等于拉力,即摩擦力为2.6N。若小明向左加速拉动小车,由于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不变,摩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摩擦力不变,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
【分析】惯性使运动的物体继续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根据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可以测量力的大小;结合二力平衡计算摩擦力。
4、【答案】运动;静止
【解析】【解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物理学的角度,以高山为参照物,舟中的人有相对移动,故是运动的;以轻舟为参照物,舟中的人无相对移动,故是静止的。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时,物体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时是运动的。
5、【答案】8;竖直向上;不变
【解析】【解答】手与瓶子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此时瓶子静止,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静摩擦力与重力,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摩擦力的大小为8N,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竖直向上。
增大手对瓶子的握力,瓶子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由于瓶子的重力未发生变化,故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将不变。
【分析】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物体受到的力为平衡力,结合物体受到的外力求解大小即可。
三、计算题
1、【答案】(1)30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为,隧道长为s隧道=2160m-360m=1800m;
(3)火车在隧道内的时间为。
【解析】【解答】解:(1)因为1m/s=3.6km/h,所以108km/h=108× m/s=30m/s;(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为,隧道长为s隧道=2160m-360m=1800m;(3)火车在隧道内的时间为。
【分析】(1)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解答;(2)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利用路程差求长度;(3)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
2、【答案】(1)解:t=16:30-11:30=5h
(2)t1= 1min=h
s+l=vt1得l=vt1-s=90km/h×h-1300m=200m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找出路程及对应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
(2)利用动车走过的路程等于车长加桥长,计算动车长度。
3、【答案】(1)解:s=vt,s=s1+s2=v1t1+v2t2=8m/s×500s+20m/s×100s=6000m
(2)t=t1+t2=600s, =10m/s
【解析】【分析】(1)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
(2)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总平均速度。
四、实验探究
1、【答案】(1)相等;转换法
(2)毛巾;大
(3)不是
【解析】【解答】(1)每次实验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目的是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是为了避免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不同对实验产生影响;阻力越大,木块滑行的距离越近,故可以用看得见的木块滑行的距离来反应看不见的阻力的大小,故称为转换法。
(2)分析图中实验现象可知,小车在毛巾上滑行的距离最短;毛巾、棉布、木板三个接触面相比,毛巾的接触面最粗糙,阻力最大,小车到达水平面时速度相同,但小车在阻力最大的毛巾表面上速度最先变为0,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打,速度减小得越快。
(3)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当阻力为零,不受外力时,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会有摩擦力,没有摩擦力是理想情况的,故实验结论是推理出来的,而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
【分析】(1)该实验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等,比较小车运动的距离才有意义,所以要控制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释放;通过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距离的长短,就可知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是转换法的运用。
(2)小车停下来的原因是小车受到了摩擦阻力,实验中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的大小,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
2、【答案】(1)刻度尺;秒表
(2)
(3)匀速直线;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4)乙;便于计时
【解析】【解答】(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本实验需要测量距离和时间两个量,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2)根据表中数据在甲图中描点,再将之连接成线,可得气泡s-t图像,如图所示:
;(3)由图像可知气泡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气泡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4)小明在标注“0”刻度线时,应该采用图乙所示的方式来标注,这样做的原因是便于气泡运动到“0”刻度线时开始计时。
【分析】(1)测量物体运动速度时,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秒表测量时间;(2)根据多次测量的路程和时间,在坐标图像中描点作图;(3)过原点的直线是正比例图像;(4)测量速度时,标出计时开始的点,计时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