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七课
【课程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了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化
一、选官制度
1、魏晋
九品中正制
评定方式:中正评定官员等级,共分九等
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弊端: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金字塔图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武则天
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唐玄宗
高官主持考试,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2.隋唐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比较
科举制相比于九品中正制选拔方式更加公开,选拔标准更加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一: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则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此现象不仅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
——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
材料二:其明经各试所习业,文注精熟,辨明义理,然后为通。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
——《唐六典》
利于社会中下层读书人参与政权,
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阶层流动
以文取士,提高官员素质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时代 选官制度 选拔标准
先秦时期 世卿世禄制 血缘
战国至秦朝 军功爵制 军功
两汉时期 察举制 品德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世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才学
思考:什么是三省六部制?
二、三省六部制
名称与职能
中书省:起草诏令→决定权
门下省:审核诏令→审核权
尚书省:执行诏令→执行权
六部:吏(官吏)、户(户口、赋税)、礼(礼仪)、兵(军事)、刑(刑法、罚)、工(工程)
特点: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牵制
作用:提高工作效率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影响: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工作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
消极:宰相人数增多,相权分散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演变
朝代 中央机构
秦 三公九卿
西汉 中外朝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
隋唐 三省六部
北宋 二府三司
元 一省制(只保留中书省)
明 内阁
清 军机处
三、赋税制度
唐初:租庸调制
租:田租(地税)→粟
庸:徭役→绢或布代役
调:户税(财产税)→帛或布
特点: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税额固定
影响:保证农时,保障了政府的税收
政府
男丁
(成年男子)
户
(一夫一妇)
永业田
口分田
租
庸
调
(田租)
(代役税)
(土产品)
问题探究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物最多者,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之恒规
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木王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平兑,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阅读上述材料,结后所学知识,谈淡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评价:
积极: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了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消极: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加重了农民负担
唐中后期:两税法
背景: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内容:缴纳户税(人丁、资产)、地税(田地)分夏、秋两季征收
课后练习
1.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这反映了当时( )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
B.政治分裂孕育着统一因素
C.中原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
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时间“公元408年”可知,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用楷书书写”、“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可以看出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在文化上是统一的,说明政治分裂孕育着统一因素,故B项正确。当时处于国家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C项中的直接管理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材料不涉及丝绸之路,故D项错误。
2. 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示意准确的是( )
A. B. C. D.
A
【解析】
注意题干信息“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是决策机构、审议机构和最高行政机构,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六部分别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A
3.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
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
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
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察举制由东汉时期的“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发展到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品评”, 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这表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的演变,没有涉及“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A错误;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没有反映“世家大族的衰落”,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的演变,没有涉及“科举制”,C与题意无关。
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行宰相权,参预朝政”说明唐高宗继续沿用分割宰相权力的办法来达到进一步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目的,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唐高宗的政治意图不符。
5.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反映出( )
A.农民生产时间得到保证
B.政府不再抑制土地兼并
C.传统小农经济出现了突破性发展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D
【解析】
输庸代役可以让农民用绢或布代劳役,这可以保证农民的农业生产时间,两税法缴纳户税和地税,这些现象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D正确;输庸代役可以保障农时,但只是表象,故A错误;中国古代政府除了宋代都抑制土地兼并,故B错误;材料内容不涉及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故C错误。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