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 结构明晰,描写细腻。
2. 能力目标:
1. 能区别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文言词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3. 审美目标:
1. 了解中华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发挥想象,同作者优美的简约的文笔形成共鸣。
教学重点:
文言积累,了解写法,培养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学习。
第一课时
1. 导入: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科学技术的进步,能让我们今天真正做到:闭门家中坐,能看天下事。电视中给我们奉献了许多的奇人异士,诸如“鸟之情语”,“洛桑学艺”。演艺者竟能凭一张嘴将鸟儿在不同情景下的低语声或各种乐器的乐音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心驰神往,真可谓叹为“听”止,这就是我国艺苑的一支奇葩――口技。今天,让我们走进清代进士林嗣环的“口技”,去感受一下那位口技者的技艺怎样?
2. 整体感悟:
1. 教师范读。
2. 正字音。学生:在听之中,发现有哪些字与自己读的不一样?
少 吠 觉 叱 未几 几欲 中间 曳屋许许声
3.自读课文一遍,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找出标志着情节发展的时间案词。
三.文意疏通。
1.教师友情提示文言词语(小黑板)。
①通假字:“坐”通“座”:座位 ②古今异义字。
a.当是时(这、这个)
b. 意少舒(稍微)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d.虽人有百手(即使)
e.两股战站,几欲先走(大腿、几乎、跑)。
③ 一词多义现象: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儿含乳啼(名词,乳头)
以为妙绝(副词,极点)――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④词的活用:
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
其人面善
会 会宾客大宴
为商会之首
宴 会宾客大宴
赴鸿门之宴
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其山有鸟名大鹏
2 自主学习,分组相互帮助,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3.请一同学口译出全文,师生共同评议。
四,教师小结:积累文言词汇是我们读懂文言文的关键,不呆板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是读文言文的精要。
五.作业布置: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 阅读分析,合作探究。
1. 全文5个自燃段,第一段交代了哪些“要素“?全文围绕本段中的哪一个字在写?
2. 请各用一个词概括2、3、4自燃段所描绘的情节。
(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3. 第一个场景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的技艺的?
描写的顺序是怎样的?并找出关键词。
――从“遥闻……众妙毕备”,作者正面描写口技者发出的各种模拟声,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少到多,由小到大,惟妙惟肖,使人感受到口技者高超的技艺。“满坐宾客……以为妙绝”,写观听众的反应,从侧面来突出其技艺高超。这种正面妙西恩、侧面烘托的写法,正是我们今后写作时学习的典范。
4. 仿照上题,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分析第二场景,第三个场景的写法。
(男、女生各一组,教师评定哪一组分析得最好)
5. 最后一段再次重复第一段的“一人、一桌、……”内容,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上看,这么多的声音,这么复杂的场面,皆出自一人之口,强调演技者“口技”的高超,让人感受到: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从结构上,首位照应,显得结构严谨。
2. 拓展延伸:概括全文内容,由学生填空。
一张口, 两三件道具,四方宾客,听得五体投地六神无主,心里七上八下,好似九死一生,真乃十全十美。
板书设计:
梦中惊醒 “遥闻……众妙毕备 ” 由远而近 由小而大(正面描写)
(由睡到醒) “满坐……以为妙绝”神态 (侧面烘托)
口技 善 渐入梦乡 由大到小
林嗣环 (由醒而睡) 用有声写无声
火场百象
(由睡到醒) 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