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生物答案
1.D2.C3.C4.D5.C6.C7.B8.B9.B10.D11.D12.B13.B14.A15.C16.D
17.B18.D19.A20.D21.C22.A23.B24.B25.C26.B27.C28.D29.D30.C
31.BCD 32.BD 33.CD 34.CD 35.ABCD
36. (1)BByy (2) 1/2 (3) 自交
bbYY 子代种子长成的植株颖色为黄颖:白颖=3:1
37.(1) 不一定 若所选取的两株植物全为纯合子,自交后代均不发生性状分离,无法判断谁为显性,谁为隐性。
(2) 后代所表现的性状 出现性状分离 均为绿色植株
(1) 减数分裂II后期 次级卵母细胞
(2) 受精作用
(3) 0~5 (4)A (5)B
39.(1) 2 5′→3′
(2)DNA分子中G+C的比例越高,氢键数越多,DNA结构越稳定
(3) 短链片段连接形成长片段,所以短链片段减少 2021-2022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 生物试题(高考班)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题分数:1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 30 个,1-15 每题 1 分,16-30 每题 2 分,共计 45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列与遗传相关的概念及其实例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相对性状——羊的长毛和卷毛
隐性性状——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C.去雄——去除豌豆的雄蕊后作为杂交的父本D.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
如图为遗传图解过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杂种”、“纯合子”描述的是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B.“高茎”、“矮茎”是株高这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C.①②过程分别发生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图中的“1:1”既可指 F1 的性状比,也可指亲本高茎产生配子的比例
玉米中因含支链淀粉多而具有粘性(遗传因子用 W 表示)的花粉遇碘不变蓝,含直链淀粉多不具有粘性(遗传因子用 w 表示)的花粉遇碘变蓝。播种 WW 和 ww 杂交得到的种子播种下去, 获取 F1 植株花粉,滴加碘液后观察、统计,结果为( )
A.花粉全部变蓝 B.花粉 3/4 变蓝
C.花粉 1/2 变蓝 D.花粉 1/4 变蓝
玉米和豌豆都是遗传学实验较为常用的实验材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玉米进行杂交实验时,操作步骤可以是套袋→授粉→套袋B.正常情况下,玉米的子代数目多,统计结果接近真实值
C.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操作步骤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D.控制豌豆高茎和矮茎的等位基因在遗传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型为 AaBbCcDd 和 AABbCcDd 的向日葵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后代中基因型为
AABBCcdd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1/8 B.1/6
C.1/64 D.1/32
已知绵羊角的性状表现与遗传因子组成的关系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遗传因子组成 HH Hh hh
公羊的性状表现 有角 有角 无角
母羊的性状表现 有角 无角 无角
无角个体一定是纯合子
基因型相同,表现性一定相同
若双亲基因型为 Hh,则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可能为 1∶1 D.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孟德尔选的材料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基因型为 Dd 的高茎豌豆植株自交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F1 中纯合子比例为 1/2 B.F1 高茎中纯合子比例为 1/2 C.矮茎是纯合子D.若自交后代中隐性个体有 50%死亡,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2:4:1
豌豆的紫花(A)对白花(a)完全显性,紫花豌豆(Aa)自交产生 F1,取 F1 中紫花豌豆自交产生 F2,则 F2 中白花豌豆的比例是( )
A.1/4 B.1/6 C.1/8 D.1/9
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提出假说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 F 1 自交的实验基础上的
孟德尔所做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
第
1
页 共
6
页
)
“演绎推理”是预测 F1 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应为 1:1 D.实验验证是做测交实验,后代中高茎 87 株,矮茎 79 株
两个黄色圆粒豌豆品种进行杂交,得到的 6000 粒种子均为黄色,但其中有 1500 粒为皱粒。假设控制豌豆种子颜色和形状的基因分别为 Y、y 和 R、r,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 )
A.YYRR 和 YYRr B.YyRr 和 YyRr
C.YyRR 和 YYRr D.YYRr 和 YyRr
人类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 和 B、b)所控制;基因 A 和 B 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可以累加。若一纯种黑人与一纯种白人婚配,F1 肤色为中间色;若 F1 与同基因型的异性婚配,F2 出现的基因型种类数和表现型的比例为( )
A.3 种,3:1 B.3 种,1:2:1
C.9 种,9:3:3:1 D.9 种,1:4:6:4:1
12.2021 年 5 月 22 日,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逝世,全国人民深切缅怀。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利用杂交水稻的方法,现有高杆抗锈病(DDTT)和矮杆不抗锈病(ddtt)的两个品种的水稻(矮杆水稻具有抗倒伏的特征),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以下相关内容错误的是( )
A.F1 只有 1 种表现型 B.F2 中符合生产需求且能稳定遗传水稻品种占 3/16 C.F2 中有 4 种表现型 D.此水稻杂交的过程遵循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
13.人类多指基因(T)对正常指基因(t)为显性;白化基因(a)对正常(A)为隐性,这两对基因都是独立遗传。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正常, 他们有一个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
则下一个孩子有两种病的几率是( )
A.1/4 B.1/8 C.3/4 D.1/2 14.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实质发生在( )
A.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时
警察在侦查案件时,有时需要在案发现场提取关键物证,然后通过 DNA 化验拨开案件背后的
“迷雾”,这是因为不同 DNA 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DNA 携带的遗传信息储存在( )
A.氢键 B.磷酸二酯键
C.碱基的排列顺序 D.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交替连接
如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a 与 B、b 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①过程
B.②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C.M、N、P 分别代表 16、9、3 D.该植株测交后代表型比为 1:1:1:1
豌豆种子的黄色(Y)、圆粒(R)均为显性性状,两亲本杂交得 F1,对 F1 进行测交,表型如下图所示。F1 的基因型为( )
YyRr、YYrr B.YyRR、YyRr
YyRr、YYRR D.YyRr、Yyrr
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这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这两对相对性状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宽叶C.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隐性纯合致死效应 D.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1/6
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受精卵中的所有 DNA 都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
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头部进入卵细胞,然后精卵细胞核相融合C.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和本物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D.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产生的子代具有多样性,这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
下列有关某生物体各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 4 条姐妹染色单体
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有 4 条姐妹染色单体
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 4 条
四幅图可排序为①③②④,可能出现在该生物体卵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
动粒是由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两侧的多层蛋白构成(如图所示),其负责将着丝粒与纺锤丝连结在一起。近期研究发现,纤维冠主要由围绕在动粒外层的促使染色体移动的马达蛋白组成,与纺锤丝微管连接,支配染色体的运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马达蛋白和动粒合成于有丝分裂的中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无法分离的原因是马达蛋白不能合成C.纤维冠支配染色体的运动需要消耗 ATP
D.动植物细胞内的纺锤丝都是由细胞两极的中心体发出的
利用下列材料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烧杯①与②中小球数量必须相同
从烧杯①~④中随机各抓取 1 个小球组成的基因型共有 9 种
从每个烧杯中随机取一个小球,均可模拟 F1 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
从①③两个烧杯中随机取出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可模拟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3.图一表示基因型为 AaBb 的某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二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
时期染色体数与核 DNA 分子数比例的变化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一中处于减数分裂Ⅱ的有②③
图一中基因型为 AaBb 的某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可以形成 4 种配子
图二中的 CD 段只能表示减数分裂 I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发生在图二中的 EF 段
如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 1~8 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和互换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 与 2、3、4 互为等位基因
B.1 与 2 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 II 的后期
C.该细胞产生的精子类型有 4 种
D.1 与 6、7、8 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 I 的后期
下列与生物科学史实不相符合的是( )
沃森和克里克创建了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萨顿通过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推出基因在染色体上C.艾弗里及其同事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摩尔根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摩尔根研究白眼雄果蝇基因的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果蝇红白眼色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演绎推理的内容是:若假说成立,F2 中红眼与白眼果蝇之比为 3:1 C.用白眼雄果蝇与 F1 雌果蝇杂交的实验操作属于对解释的实验验证
D.摩尔根提出的假说是:控制果蝇眼色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而 Y 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某植物花的色素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A 和 B 基因编码的酶催化合成(其对应的等位基因 a 和
b 编码无功能蛋白),如下图所示。亲本基因型为 AaBb 的植株自花受粉产生子一代,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
A.子一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色:白色:黄色=9:4:3 B.子一代的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Aabb、AAbb
C.子一代中能稳定遗传的白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 1/16 D.子一代红色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占比为 1/9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由 RNA 和核壳蛋白构成内核,外侧的包肱蛋白主要来源于宿主的细胞膜(磷脂层和膜蛋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病毒包膜表面的刺突蛋白和 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行识别,然后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融合,最后病毒核壳蛋白和核酸一起进入 宿主细胞,完成感染过程。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可以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 32P、35S 标记 RNA 和蛋白质的新型冠状病毒,侵染人肺细胞的方法来探究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还是蛋白质
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所以该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与噬菌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一样D.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可以体现膜的流动性
下列关于烟草、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烟草叶肉细胞内的遗传物质都分布在细胞核中B.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或 DNA
烟草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可得到 6 种有机物
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一个双链被 32P 标记的 DNA 片段有 100 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占碱基总数的 15%,将其置于含 31P 的环境中复制 3 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该 DNA 片段中含有胞嘧啶的数目是 70 个
该 DNA 片段的一条链中,碱基 A 与 T 之和占该链的比值为 30%
复制 3 次后,子代 DNA 中只含 31P 的 DNA 分子数为 8 D.第三次复制过程需要 280 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二、多选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每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得 0 分,少选部分得分)
下列各项的结果中,可能出现 3:1 比值的是( )
5N 标记的 DNA 在 14N 培养液中复制三次,子代中含 14N 与含 15N 的 DNA 数量之比
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黄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之比C.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 F2 的性状分离之比
D.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的数目之比
下列有关 35S 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5S 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沉淀中也不排除有少量的放射性
要得到 35S 标记噬菌体必须直接接种在含 35S 的动物细胞培养基中才能培养出来
在该实验中,若改用 32P、35S 分别标记细菌 DNA、蛋白质,复制 4 次,则子代噬菌体 100%含
32P 和 35S
采用搅拌和离心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 DNA 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如图表示雄果蝇(2N=8)精巢内不同分裂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变化的部分曲线 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若图中 a 为 16,则乙为有丝分裂后期
若图中 b 为 4,则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若图中 a 为 8,则乙的细胞中有 1 条性染色体
若图中 b 为 8,则乙的细胞中 4 对同源染色体
如图是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图中共有 2 个四分体,8 条姐妹染色单体
B.A 和 B 是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也称为四分体
C.该图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D.一个四分体中含有 4 条染色体
某植物的花色的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 A/a、B/b、C/c
表示),设计不同杂交实验并对子代花色进行统计,结果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一:红花×白花→红花:粉红花:白花=1:6:1
实验二:粉红花×红花→红花:粉红花=9:7
A.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B.实验一为测交实验,白花基因型是 aabbcc,粉红花有六种基因型C.实验一子代红色个体自交后代粉红花比例是 36/64
D.实验二结果表明,亲代粉红花和红花的基因型中均由两对双杂合和一对纯合组成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每空 2 分
燕麦是自花传粉作物,颖色有黑色、黄色和白色三种颜色,该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 分别用 B、b 和 Y、y 表示,只要基因 B 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偎设每株植物产生的后代数量一样,每粒种子都能萌发。为硏究燕麦颖色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请分析回答:
上图亲本黑颖个体的基因型为 。
F1 测交后代中黑颖个体所占比例为 。
现有一包标签遗失的黄颖燕麦种子,请设计最简便的实验方案,确定这包黄颖燕麦种子的基 因型。
实验步骤:
①种植待测种子并进行 (填“测交”、“自交”),获得子代种子;
②让子代种子长成植株后,按颖色统计植株比例。结果预测:
①若子代种子长成的植株全为黄颖,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 ;
② ,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 bbYy。
黄瓜是雌雄同株异花的二倍体植物,果皮颜色(绿色和黄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从某种群中随机选取两个个体进行杂交实验, 请回答;
甲同学选取绿果皮植株与黄果皮植株分别进行自交,观察 F1 的表现型。请问是否一定能判断显隐性 ,原因是: 。
乙同学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一:用绿色果皮植株做父本与黄色果皮植株做母本进行杂交:实验 二:利用上述绿色果皮植株自交。观察 F1 的表现型。
①若实验一后代只有一种性状,即可判断 为显性。
②若实验一后代出现两种性状,则需通过实验二进行判断。
若实验二后代 ,则绿色为显性; 若实验二后代 ,则黄色为显性。
甲图表示某高等动物在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图像,乙图表示该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 DNA 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曲线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甲图中 C 处于 期;此细胞的名称是 。
乙图中 8 处发生的生理过程叫 。
乙图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 和 8~13。(4)乙图 11-12 段对应甲图中细胞 (填字母)。
(5)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甲图的哪个细胞中? (填字母)。
早在 1966 年,日本科学家冈崎提出 DNA 半不连续复制假说:DNA 复制形成互补子链时,一条子链是连续形成,另一条子链不连续即先形成短链片段(如图 1)。为验证这一假说,冈崎进行了如下实验:让 T4 噬菌体在 20°C 时侵染大肠杆菌 70min 后,将同位素 3H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在 2 秒、7 秒、15 秒、30 秒、60 秒、120 秒后,分离 T4 噬菌体 DNA 并通过加热使 DNA 分子变性、全部解螺旋,再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以 DNA 单链片段分布位置确定片段大小(分子越小离试管口距离越近),并检测相应位置 DNA 单链片段的放射性,结果如图 2。请分析回答:
大肠杆菌 DNA 呈环状,环状 DNA 分子中每个磷酸基连接 个脱氧核糖,子链延伸的方向是
(“5′→3′”或“3′→5′”)。
研究表明,在 DNA 分子加热解链时,DNA 分子中 G+C 的比例越高,需要解链温度越高的原因是 。
图 2 中,与 60 秒结果相比,120 秒结果中短链片段减少的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