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重点解析练习题(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重点解析练习题(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5-17 09:4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重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2、废旧电池中含有铅、镍、镉、汞等,将废旧电池随意丢弃,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这里的铅、镍、镉、汞是指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3、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bd均表示离子 ②ab是同种元素 ③ce化学性质相似 ④d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⑤e容易失去电子,属于金属元素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4、钠元素与镁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5、在元素周期表中可寻找制备半导体材料的元素,位置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B.镓属于非金属元素
C.锗与硅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D.砷的质子数为74.92
6、钼是稀有矿产资源,在钢铁工业的应用中居首要地位。下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g D.元素符号为MO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钠 B.钙 C.铁 D.铝
8、时隔8年,“神舟十三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在“水球演示”中往水膜上加水,水膜慢慢变成大水球,加上颜料后,变成蓝色水球。下列有关水在太空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太空中,水分子不能运动 B.在太空中,水分子的质量变为0,分子间也没有间隔
C.在太空中,水也能溶解颜料 D.往水膜上加水,水膜慢慢变成大水球,说明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9、钟的熔点高、抗腐蚀性强,是制造现代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的重要材料。如图是钢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关于铢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符号为Re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有75个电子 D.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g
10、乙烯(C2H4)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乙烯可制备乙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烯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个数比为1:2
B.乙醇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28 g乙烯能与36 g水反应生成64 g乙醇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
(1)A中现象:烧杯②中溶液变红。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变红”的原因___________。
(2)B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___________。
(3)C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1/5,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请填空。
二氧化碳、水由___________构成,金属和稀有气体由___________构成,氯化钠由___________构成。
3、下图是一些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锶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
(2)锶元素它的原子的化学性质与A、B、C、D中的______(填序号,下同)相似,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
(3)图3所表示的粒子的化学符号是______。
4、载人航天器工作舱中的空气要与地球上的空气基本一致。已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若用“ ”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请在方框内用微观示意图表示工作舱中空气的主要成分______。
5、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请用化学符号表示:
(1)2个镁离子______;
(2)两个铁原子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计算:
(1)用容积为45mL的试管给液体加热,则试管内最多可盛液体的体积为______。
(2)若用容积为180mL的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则酒精灯内酒精的体积不能超过______。
(3)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a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bkg,则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为______。
(4)某课外兴趣小组在容积为125mL的集气瓶内装入50mL的水后倒扣在水槽中,用氧气将瓶中水排完,盖上玻璃片取出正放在桌面上,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请计算该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以元素锶(Sr)的原子做钟摆的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38,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为88,一个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则求:
(1)锶原子的核内中子数;
(2)锶元素原子的质量。
3、 (1)锌原子核外有30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于65,其中质子是 个,中子是 个。
(2)A原子的核电荷数为x,已知Am+和Bn-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B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为 (用x、m、n表示)。
(3)甲原子质量是乙原子质量的2倍,乙原子质量是碳-12原子质量的5倍。求出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如图1所示,在进行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对原实验重新进行了设计(如图2所示)。
(实验方案一)图1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其中烧杯B的作用是_________。
(实验方案二)图2中的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着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A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B和C中的塑料瓶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分别将两个塑料瓶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的热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实验结论)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
(分析讨论)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填一条)
(实验方案三)小林设计的方案如图3所示,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分别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中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胶塞。已知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
(1)过一会儿后,从图3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氨气分子运动得比氯化氢分子运动得_________(选填“快”或“慢”)。
(2)写出图3中产生白烟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2、实验探究:
(一)(1)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在A烧杯中盛有浓氨水,在盛有20mL水的B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从B烧杯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2)实验现象:
①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的现象______;
②AB烧杯中的现象______。
(3)AB烧杯中的现象说明:______。
(4)讨论交流: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目的______。
(二)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有脱脂棉,注射器中分别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NH3)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HC1)能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铵固体。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过一会,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
(5)有同学认为先在A处产生烟是因为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______,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______比。(填“正”或“反”)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分析】
混合物: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物质。
【详解】
A.含有三种不同的分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B.只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只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详解】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铅、镍、镉、汞是指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所指的铅、镍、镉、汞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的存在形态无关。
故选:A。
3、D
【详解】
a表示的是铝离子,b表示的是镁离子,c表示的是铝原子,d表示的是氯离子,e表示的是镓原子,故表示离子的是abd,a和b是不同种元素,c和e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d是氯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最外层为8个电子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e最外层为3个电子小于4个,易失去电子,31号是镓元素,偏旁为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的是①③⑤。
故选D。
4、A
【详解】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所以钠元素与镁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A。
5、C
【分析】
元素周期表信息图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的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右上角为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边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A、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错误;
B、由汉字结构可知,镓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C、锗与硅属于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正确;
D、砷的质子数=原子序数=33,错误。
故选C。
6、A
【详解】
A: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如图:容易看出: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正确,
B:钼是金属元素。B错。
C: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C错。
D:元素符号为Mo。D错。
【点睛】
综上所述:选择A。
7、D
【详解】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答案:D。
8、C
【详解】
A、水分子在时时刻刻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太空中也是如此,故A错误;
B、太空中,水分子所受重力减小,但是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分子间仍然有间隔,故B错误;
C、太空中水的物理性质变化不大,能够溶解颜料,故C正确;
D、往水膜上加水,水膜慢慢变成大水球,说明水分子数目变大了,分子自身大小没有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9、D
【详解】
A、根据图示可知铼元素的元素符号为Re,故选项正确;
B、元素名称中带“钅”旁,所以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
C、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其原子核外有75个电子,故选项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10、D
【详解】
A、由图可知,乙烯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个数比为1:2,正确。
B、由图可知,乙醇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正确。
C、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一个乙烯分子和一个水分子生成一个乙醇分子,质量比为28:18:46,故28 g乙烯能与18 g水反应生成46g乙醇,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1、
(1)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 难溶于水 装置漏气(合理即可)
【解析】
(1)
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中,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集气瓶内少量水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难溶于水的性质;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1/5,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漏气或红磷量不足或没有冷却至室温,便打开止水夹(合理即可)。
2、分子 原子 离子
【详解】
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金属和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故填:分子、原子、离子。
3、
(1)38
(2) BD A
(3)Sr2+
【解析】
(1)
元素信息图中,左上角的数字就是元素的原子序数,由图可知,锶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8,故填38。
(2)
由图可知,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A、B、C、D四种微粒中,B、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溶液失去电子,与锶元素的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虽然A微粒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为2,但该原子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与锶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故填BD;
A原子的核外只有1个电子层,且该电子层的电子数为2,属于稳定结构,故填A。
(3)
由图可知,图3中的微粒的质子数为38,属于锶元素,核外电子数为36,是锶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的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的锶离子,其离子符号为,故填Sr2+。
4、
【详解】
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应该均匀分布,且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所以图中应画出:
5、
(1)2Mg2+
(2)2Fe
【解析】
(1)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镁离子表示为2Mg2+;
(2)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铁原子表示为2Fe。
三、计算题
1、
(1)15ml
(2)120ml
(3)(a+2b)kg
(4)
【分析】
(1)
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即,故填15ml。
(2)
酒精灯内酒精的体积为:,所以容积为180mL的酒精灯酒精的体积不能超过 ,故填120ml。
(3)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a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bkg,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1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则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为(a+2b)kg。
(4)
计算过程见答案。
2、(1)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所以,锶原子的核内中子数=88-38=50。
答:锶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50。
(2)设锶元素原子的质量为x。
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所以,解得: x=1.46×10-25kg。
答:锶元素原子的质量为1.46×10-25kg。
【详解】
详见答案。
3、(1)30;35;
(2)x-m-n
(3)甲原子质量是乙原子质量的2倍,乙原子质量是碳-12原子质量的5倍。则甲原子质量是碳-12原子质量的10倍,故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1)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0,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65-30=35;
(2)A原子的核电荷数为x,已知Am+和Bn-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即A原子失去m个电子和B原子得到n个电子后,核外电子数相同,设B原子的质子数为y,故x-m=y+n,y=x- m-n;
(3)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烧杯A中酚酞试液变红色 对比对照作用 装置B中小纸花变色速率比装置C中小纸花变色速率慢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实验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污染小且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温度下实验现象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快 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详解】
实验方案一: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到烧杯A中酚酞试液中,使溶液显碱性,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图1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烧杯A中酚酞试液变红色;其中烧杯B的作用是对比对照作用。
实验方案二: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装置B中小纸花变色速率比装置C中小纸花变色速率慢。
实验结论: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分析讨论: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是实验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污染小且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温度下实验现象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实验方案三:
(1)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氨气分子运动得比氯化氢分子运动得快,两者在中心偏右处相遇。
(2)图3中产生白烟的反应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生成氯化铵,文字表达式为: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2、试管中的溶液变红 A中溶液不变色,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慢 反
【详解】
(2)①浓氨水显碱性,能够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②A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能够使B烧杯中的无色酚酞变红,所以可以观察到B烧杯中酚酞变红;
(3)A、B烧杯中的溶液互不接触却能使得B烧杯溶液变红色,从而证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4)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目的正是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由此表明烧杯B溶液变红是因为氨水中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导致的;
(5)A处离浓盐酸更近,在A处产生烟,说明这时氯化氢分子扩散到A处时,氨气分子也扩散到A处了,而同样时间下,氨气的扩散距离大于氯化氢分子的,所以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小;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而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小,所以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