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章节测评试题(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章节测评试题(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5-17 09:4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章节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油在锅里着了火,盖上锅盖——隔绝氧气
B.森林灭火时,设置隔离带——隔绝可燃物
C.家具起火,用水扑来灭——降低温度
D.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提高着火点
2、下列做法安全可行的是
A.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B.在加油站接听移动电话
C.高楼火灾,乘坐电梯逃生 D.图书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3、2021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明矾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B.生活中可以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C.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D.电解水时,能量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4、实验方案(括号内为待检测物质或杂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物质 目的 实验方案
A Cu(Zn) 除杂 加入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B 水、双氧水 鉴别 取样,加适量二氧化锰,观察有无气泡
C K2MnO4(KMnO4) 除杂 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D CO(H2) 检验 点燃,罩一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5、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B.使用酒精炉时,直接向燃着的炉内添加酒精
C.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顺风方向奔跑
D.冬季用煤炉取暖时,要保持良好通风
6、在加油站最需要张贴的的标志是
A.禁止吸烟 B.禁止带火种
C.可回收塑料 D.节约用水
7、归纳总结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归类错误的是
A.单质:Ne 、Zn、 C60 B.还原性:H2 、CO、 C
C.可燃性:S 、CH4 、O2 D.地壳前三位元素:O 、 Si、 Al
8、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有利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现家里燃气泄漏,迅速关闭气阀并打开门窗通风
B.遭遇火灾,如果火势较大,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
C.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墙壁低姿势逃离
9、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下列措施与该战略不相符的是
A.冬季燃煤取暖 B.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C.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D.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10、下列标志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即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达平衡,最终实现“零排放”)如图1的目标。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1)“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____________。有专家指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没有捷径可走,首先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____________。
(2)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____________(填标号)。
a.植树造林 b.风能发电 c.燃煤脱硫 d.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3)“碳捕集、封存和利用”也是目前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的路径,且能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图2是利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制取甲烷的微观示意图。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
(1)煤、天然气和____________通常称为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策略有____________。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可用化学方法对CO2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已知:碳酸钾易溶于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3)某研究机构发明了转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技术。
方法一: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用甲醇生产人造纤维;
方法二: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后用作燃料。这两种转化方法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分别是(填“增加”“减少”“不影响”):方法一____________:方法二____________。
3、天然气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1)天然气属于_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室温下,充分燃烧1g天然气和1g煤,产生的CO2及热量的对比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与煤相比,用天然气作燃料的优点有哪些?___________
(3)甲烷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催化重整(Ni作催化剂)可制得CO和H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常用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_____(任写一点),化学性质是酒精具有_____,酒精的用途是__________ 。
(2)实验时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______________。
5、北京冬奥会将实现所有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___和天然气,化石燃料属于___(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请你写出一种新能源: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下图为氢能源利用的示意图。
(1)光催化制氢设备中的原料是___________。(化学式)
(2)氢能源汽车中,氢气燃烧的是将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能。
(3)汽车动力箱中可加入50kg水,请你帮忙计算经过催化理论上最多可制得氢气的质量。(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经开采得到一种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取32克样品放置在一密闭容器内,该样品迅速转化为甲烷气体()和水,将甲烷气体分离并完全燃烧,得到8.8g二氧化碳。求该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甲烷的质量分数。
3、天然气是常见的化石燃料。
(1)做饭时,若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应将炉具的进风口调__(填“大”或“小”)。
(2)含160g甲烷的天然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克?(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单质,杂质不与水反应)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产生一种俗称为水煤气的气体燃料(水煤气中不含甲烷等有机物),为探究水煤气的成份,该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新鲜的鸡血遇一氧化碳由暗红变为樱桃红色:生石灰、浓硫酸常用做干燥剂。
(制水煤气)设计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见图1(图中夹持仪器和加热仪器已省略)。
(提出猜想)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水煤气中一定含有水蒸气,小组成员对水煤气的其它成分提出以下四种猜想:
(1)猜想1:H2 CO2
猜想2:COCO2
猜想3:H2 CO
猜想4:_______
(2)请你说明猜想2不能成立的理由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小组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实验现象)(3)图2中通入水煤气后,能说明水煤气中不含CO2,含有CO的现象是__________。
(继续实验)在B处点燃气体,然后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4)气体通过A后再在B处点燃时,观察到所罩烧杯的内壁出现水珠,由此证明水煤气中含有_________,猜想__________成立。
(5)由探究结果可知,焦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某小组同学做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仔细观察发现生成物中有少许黑色固体,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黑色固体是什么。
(实验一)镁带与氧气的反应
(一)制取氧气并探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最佳质量比。
实验中采用如图1、2所示装置,取10支试管,分别测量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在不同质量比时,生成200mL氧气所消耗的时间。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 1:20 1:10 1:6 1:5 1:4 1:3 1:2 2:3 1:1 3:2
生成200mL氧气时间/秒 235 186 162 147 133 117 143 160 211 24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前应先___________;
(2)为了完成本实验,方框内应选择图2气体收集装置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
(3)分析上述数据,你认为利用此法制氧气,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最佳质量比为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二)燃烧镁带
将镁带打磨,点燃,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4)点燃前,用砂纸打磨镁带的目的是___________ 。
(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实验结论:镁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镁。
(实验二)镁与氮气的反应
(一)获取氮气:
分离空气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Ⅰ.将空气液化后再气化。
(6)液态空气气化时首先分离出氮气,则沸点:N2___________O2(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在此过程中,氧分子和氮分子___________改变(选填“发生”或“不发生”)。
方法Ⅱ.用碳分子筛分离。
资料:Ⅰ.碳分子筛对不同气体的吸附强度不同,由于氧分子通过碳分子筛微孔空隙的扩散速度比氮分子快得多。因此,当加压时它对氧优先吸附。
Ⅱ.气压越大,碳分子筛吸附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Ⅲ.碳分子筛可以再生,能重复使用。
(7)碳分子筛是一种内部分布有均匀微小孔径的固体,通过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分子吸入孔穴而与其它分子分离,则分子大小:N2___________O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8)根据资料,碳分子筛再生的方法是___________。
(二)燃烧镁带
打磨镁带至光亮,点燃,伸入盛氮气的集气瓶中,瓶内壁附着一层淡黄色的固体。
实验结论:镁与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Mg3N2)
(实验三)镁与水蒸气的反应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9)实验开始时,应先点燃A处酒精灯,等观察到水沸腾后,再点燃B处酒精灯,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10)生成的气体通入肥皂液中,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稍后有肥皂泡飘到空中,说明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
实验结论:镁粉能和水蒸气反应,但装置B中并没有产生黑色固体
(探究结论)
(11)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理得出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是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该黑色固体是 ___________(写出化学式)。
(拓展探究)
(12)把燃着的镁条插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在白烟中夹杂着大量黑色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13)本探究活动同学们对可燃物的燃烧有了新的认识,燃烧___________需要氧气(填“一定”或“不一定”)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油在锅里着了火,盖上锅盖,隔绝了空气可以灭火,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森林灭火时,设置隔离带,移除了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家具起火,用水扑来灭,将温度降低到了可燃物燃点以下,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温度达到了镁条的燃点,不是提高燃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2、D
【详解】
A、电器着火,用水浇灭容易触点和损坏电器。错误。
B、在加油站接听移动电话,可能会引燃汽油发生爆炸。错误。
C、高楼火灾,乘坐电梯逃生,可能断电被困在电梯内。错误。
D、图书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不会造成图书二次伤害。正确。
故选D。
【点睛】
3、C
【详解】
A、明矾溶于水生成絮状物,有很好的吸附性,明矾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说法正确;
B、生活中可以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说法正确;
C、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很好的吸附性,将活性炭不能将硬水软化,说法错误;
D、电解水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说法正确;
答案:C。
4、C
【详解】
A、锌的活动性比铜强,锌的活动性比氢强,除去铜中的少量锌,可以使用稀硫酸,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再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能够催化双氧水分解,因此可以使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氢,观察有无气泡,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除去锰酸钾中的高锰酸钾,不能通过加热的方法,因为会引入二氧化锰杂质,符合题意;
D、鉴别一氧化碳或氢气时,将气体点燃,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若有水珠出现证明气体是氢气,无明显现象为一氧化碳,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
A.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检查,否则遇到电火花会爆炸,选项做法错误。
B.使用酒精炉时,不能直接向燃着的炉内添加酒精,否则会发生火灾,选项做法错误。
C.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逆风方向奔跑,选项做法错误。
D.冬季用煤炉取暖时,要保持良好通风,否则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选项做法正确。
故选:D
6、A
【详解】
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性的汽油蒸气,遇明火点燃易发生爆炸,观察选项,在加油站最需要张贴的的标志是禁止吸烟;
答案:B。
7、C
【详解】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Ne、 Zn 、C60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且是纯净物,都属于单质,故A选项正确;
B、H2、 CO 、C都有还原性,故B选项正确;
C、S 和CH4有可燃性,O2没有可燃性,故C选项错误;
D、地壳中元素含量占前五种的为O、Si 、Al、Fe、Ca,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8、C
【详解】
A、发现家里燃气泄漏,应迅速关闭气阀,防止继续泄漏,并打开门窗通风,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遭遇火灾,如果火势较大,不能控制,应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且水不是可燃物,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墙壁低姿势逃离,可以避免吸入灰尘和有毒气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9、A
【详解】
A、冬季燃煤取暖,增加碳排放,不符合题意:
B、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做的节能减排,符合题意;
C、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能,符合题意;
D 、 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10、B
【详解】
A、图为腐蚀品标志,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图为禁止烟火标志,故选项符合题意;
C、图为禁止燃放鞭炮,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图为国家节水标志,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
(1) 二氧化碳 天然气
(2)ab
(3)
【分析】
(1)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
a.植树造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b.风能发电,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
c.燃煤脱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生成,减少空气污染,但并没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题意;
d.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3)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点睛】
2、
(1) 石油 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2)
(3) 减少 不影响
【分析】
(1)
化石燃料为煤、石油、天然气;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策略有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倡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
(2)
氢氧化钾捕获二氧化碳的反应为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OH + CO2=K2CO3+ H2O
(3)
方法一,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而甲醇的使用没有重新变为二氧化碳,故减少;方法二中甲醇依然燃烧,产物仍为二氧化碳,用重新排放,故不影响二氧化碳的含量。
3、
(1)不可再生
(2)等质量的甲烷燃烧产生的CO2少,产生的热量高
(3)
【解析】
(1)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填不可再生;
(2)
由图一可知,燃烧等质量的天然气和煤,天然气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小于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由图二可知,等质量的天然气和煤燃烧,天然气放出的热量更多,故填等质量的甲烷燃烧产生的CO2少,产生的热量高;
(3)
甲烷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催化重整(Ni作催化剂)可制得CO和H2,则化学方程式为;
4、
(1) 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可燃性 作燃料
(2)用湿抹布扑盖
【解析】
(1)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上述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可作燃料,故填: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燃性;作燃料;
(2)
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和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填:用湿抹布扑盖。
5、 石油 不可再生 风能、太阳能
三、计算题
1、
(1)H2O
(2) 化学 热
(3)解:设可得氢气的质量是x
答:最多可制得氢气的质量是5.6kg。
【解析】
(1)
从图像可知,原料是H2O。
(2)
氢气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为了热能。
(3)
见答案。
2、解:设生成8.8g二氧化碳需要甲烷质量为x
答:该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甲烷的质量分数是10%。
【详解】
见答案。
3、(1)大;(2)440g
【详解】
(1)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氧气不充足,燃料不能充分燃烧,所以此时应将灶炉具的进风口调大,增加氧气的量;
(2)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解得=440g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440g。
四、实验探究
1、H2、CO、CO2 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因此生成物中应该含有氢元素,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不含有氢元素 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新鲜鸡血变樱桃红色 H2 3
【详解】
(1)通过分析,猜想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猜想1:H2、CO2;
猜想2:CO、CO2;
猜想3:H2、CO;
猜想4:H2、CO、CO2;
故填: H2、CO、CO2。
(2)猜想2不能成立的理由: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因此生成物中应该含有氢元素,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不含有氢元素;
故填: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因此生成物中应该含有氢元素,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不含有氢元素。
(3)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和鸡血的性质可知,图2中通入水煤气后,能说明水煤气中不含CO2,含有CO的现象: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新鲜鸡血由暗红变樱桃红色;
故填: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新鲜鸡血由暗红变樱桃红色。
(4)气体通过A后再在B处点燃时,观察到所罩烧杯的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氢气燃烧生成水,由此证明水煤气中含有氢气,猜想3成立;
故填:氢气;3。
(5)由探究结果可知,焦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检查装置气密性 C 1∶3 2KClO32KCl+3O2↑ 除去镁带表面的氧化膜,便于点燃 2Mg+O22MgO 低于 不发生 大于 减小压强 排出空气,防止镁与氧气、氮气等发生反应 氢气H2 C 2Mg+CO22MgO+C 不一定
【详解】
(1)为防止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2)为了完成本实验,方框内应选择图2气体收集装置中的C,排入量筒中的液体体积即为收集的氧气体积,不能选择D装置,是因为导管伸入量筒太长,会导致计算的气体体积偏大。故填:C;
(3)分析上述数据,利用此法制氧气,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最佳质量比为1:3,是因为此时收集气体体积相等需要的时间最短。故填:1:3;氯酸钾在二氧化碳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4)镁在空气易形成氧化膜,点燃前,用砂纸打磨镁带的目的是除去镁带表面的氧化膜,便于点燃;
(5)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O22MgO;
(6)液态空气气化时首先分离出氮气,则沸点:N2低于O2;在此过程中,只是微粒间的空隙发生改变,氧分子和氮分子不发生改变;
(7)碳分子筛是一种内部分布有均匀微小孔径的固体,通过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分子吸入孔穴而与其它分子分离,则分子大小:N2大于O2;
(8)根据“气压越大,碳分子筛吸附能力越强,反之越弱”可知,碳分子筛再生的方法是减小压强;
(9)镁的化学性质较活泼,能与氧气、氮气等发生反应。实验开始时,应先点燃A处酒精灯,等观察到水沸腾后,再点燃B处酒精灯,这样做的目的是排出空气,防止镁与氧气、氮气等发生反应;
(10)生成的气体通入肥皂液中,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稍后有肥皂泡飘到空中,说明生成的气体具有可燃性,根据反应物是镁和水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气体是氢气或H2;
(11)根据以上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理得出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是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该黑色固体是碳,其化学式是C;
(12)把燃着的镁条插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在白烟中夹杂着大量黑色物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氧化镁、碳的性质可知,该反应生成是氧化镁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
(13)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本探究活动同学们对可燃物的燃烧有了新的认识,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