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州区二中高2021级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2.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
第I卷 选择题(60分)
本部分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为唐宋时期政府收入中钱币与实物数量统计趋势图。据此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家庭手工业经济走向衰败
2.《农桑辑要》中说:读《孟子》书,见论说王道,丁宁反覆,皆不出乎夫耕妇蚕, 五鸡二彘,无失其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数十字而已。材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B.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中国农民的富足生活 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3.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的物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后来两千多年来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4.表 1 为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铁器清单。
地点 铁器清单
河南辉县固围村 179 件,其中犁 4 件,镢 4 件,锄 36 件,铲 10 件,镰 1 件。
河北易县燕下都 22 号墓 65 件,其中镢 6 件,锄 1 件,铲 1 件,镰 1 件。
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 80 件,其中镢 60 件,锄 2 件,镰 2 件,镐 1 件。
而同时期出土的石器、骨器、蚌器农具较少。这说明
A. 北方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B. 北方地区已经全面推广铁犁牛耕的技术
C. 北方冶炼技术超过南方
D.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5.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6.阅读下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秦汉 117(全国) 5.72 — —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3.21 3.21
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7.1757年,清政府认为“浙民风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从此直至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前,广州就成为西方国家从海路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史称“一口通商”。当时广州所有进出口货物都经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十三行”买卖。清人曾作诗描述十三行:“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清政府关闭江浙闽三海关是海禁政策的开端
B.十三行的设置表明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C.丝织品是十三行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D.白银外流是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特点
8.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A.面粉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工业 B.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轻工业比重大,重工业基础薄 D.只受到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9.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
A.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B.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C.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10.“20世纪世界文明进程的特点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被称为现代化的工业社会的进程过渡。”从这个角度看俄国十月革命,其意义在于
A.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B.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C.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 D.开辟了无产阶级专政新时代
11.随着“黄泥脱色制白糖法”的发明,清代白糖大量出口,甚至进口印度糖的传统贸易区也输入中国白糖。明清用发酵法制作的红茶和乌龙茶,逐渐被外国人广泛接受,成为世界性饮料。这表明这一时期
A.技术革新促进国际市场开拓 B.生产关系变化推动社会转型
C.闭关锁国政策受到强烈冲击 D.经济结构变动瓦解自然经济
12.《荣家企业史料》中记载:“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我国洋庄销路早已绝迹,而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处均庆丰收,所产面粉销路甚滞,美国面粉售价极廉……广东、汕头、福州、厦门等处华粉销路悉数被侵占。”材料反映了
A.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B.一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
C.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涌入了中国市场 D.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3.《香港华字日报》(1910年7月22日)刊载:“遂令商人日求与官场相交结,意将赖以为护符也。…而官场之视商人,如砧上肉、釜中鱼,为得寸得尺之株求;迨既得商人之实利,则出其虚荣以酬之,初亦未尝不两利。” 对上述材料最完整的理解是
A.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利用 B.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敌视
C.封建势力残酷盘剥民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过分依赖封建势力
14.1975年2月,邓小平开始整顿铁路,要求全国铁路必须由铁道部统一管理,铁路运输必须由铁道部集中指挥,铁路职工必须由铁道部统一调配。对制造事故、杀人抢劫、煽动停工停产、煽动哄抢物资的人员依法打击。到4月份,全国20个铁路局除南昌外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整顿铁路的目的是
A.彻底否定“文革” B.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加快铁路建设步伐 D.恢复遭到破坏的计划经济体制
15.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
A.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巩固
B.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C.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D.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16.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 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表明
A.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 B.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
C.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 D.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17.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18.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19.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看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当前的革命任务。由此可知
A.科学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 B.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完全相同
C.马、恩主张革命任务分两步完成 D.马克思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20.2018年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仪式。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顺利完工并通车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国的桥梁建设领先于世界 B.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交往
C.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D.“一国两制”的实践推向更大成功
第II卷 非选择题(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私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 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的是什么 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材料四中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2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20分)
材料一 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和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
叙州区二中高2021级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BDCAC 6-10:CCCAB 11-15:ABADC 16-20:BADCD
21.(1)特点: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
(2)指商品经济。表现: 城市经济繁荣,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有夜市、交子、 外贸港口等。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
(4)依据: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2.(1)目的: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
影响:①对盟友:促进了亚太盟友经济的高增长;
②对中国: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
③对亚太: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或导致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阻碍经济的持久增长)。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
(3)因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综合国力;国内形势;国际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