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记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
2.某科研小组于2010年在一座小山上调查发现该处有700株杨树,但到2020年再去调查时发现杨树种群数量因死亡而减少了200株。这不能说明( )
A.2010年时杨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
B.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C.此处杨树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
D.杨树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天敌、病虫害等因素有关
3.右图是一个新建的小牧场内鹿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试分析在捕杀鹿群
时应使剩余量在“S”形增长曲线的哪一点,最有利于鹿群数量的恢复(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4.下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放回,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到的兔中,未标记的60只、标记的20只。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约为( )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5.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形,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
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不再变化
6.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点时为衰退型
B.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竞争程度相同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
D.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的种群数量应处于c点
7.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如图,其中A、B、C、D、E点时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E点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后害虫种群的K值变小
B.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发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D.从B点到E点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8.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
9.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中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10.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形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导致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减少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11.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
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
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
于这4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二、非选择题
12.在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例如,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月龄画成椎体,下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________的分枝成为优势。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草的幼枝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它会吸引更多的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若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______”形增长,其年龄结构类型最接近于________。
(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效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体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是种群的数量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 每天可增加1.47%,是________(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S”形增长曲线。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____。
(3)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________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
(4)图乙曲线Ⅱ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缓解草原的鼠患,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__________(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14.“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其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
初始种群规模/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________只之间。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___,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________只。
(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2个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C 4.D 5.D 6.C 7.A 8.C 9.D 10.B 11.D
二、非选择题
12.答案:(1)月龄较小 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 (2)J 增长型 (3)①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 ②减少五趾跳鼠的食物来源(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月龄较小的分枝所占比例增加,说明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2)理想状态下,五趾跳鼠种群增长呈“J”形曲线,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3)破坏五趾跳鼠的生存环境,降低它们的环境容纳量,可有效控制五趾跳鼠的数量,如放养天敌、减少食物等。
13.答案:(1)r对策 (2)S 环境容纳量(K值) (3)λ (4)e~f 增大 偏大
解析:(1)已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较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本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故家鼠属于r对策生物种群。(2)由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3)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J”形增长,“J”形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λ表示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此时需控制“J”形增长模型中的λ参数有效控制鼠害。(4)分析图乙,曲线Ⅱ中种群数量在e~f段明显下降,说明此时间段内蛇对鼠的捕食增加,明显发挥效应。若蛇部分死亡,则对鼠的捕食能力降低,鼠数量下降幅度减缓,α的角度增大。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鼠的记忆力较强造成第二次捕捉时捕捉到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因此使结果偏大。
14.答案:(1)种群密度 (2)28~30 (3)增大 增大 160
(4)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解析:(1)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初始种群规模为28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6.5%,初始种群规模为30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4.1%,因此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28~30只之间。(3)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概率越来越高,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也会增大;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由曲线图可知,该种群的“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160只。(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影响种群存活率的因素有限制压、初始种群规模,因此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
5
)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