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25 古人谈读书
第1课时
第2课时
自由讨论:你是如何看待苏轼的读书方法的?
第1课时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知识备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字词学习
chǐ
yǐ
qǐ
zhì
qǐn
耻
诲
谓
诵
岂
chǐ
huì
wèi
sònɡ
qǐ
耻
识
寝
矣
岂
耻笑
款识
羞耻
教诲
所谓
诵读
岂料
岂敢
就寝
悔之晚矣
耳+止
挨-扌
(识别)
(博闻强识)
识
shí
zhì
shí
zhì
①记住。
②标志,记号。
①知道,认得,能辨别。
②知识,所知道的道理。
③见识,辨别是非的能力。
多音字
这位博闻强识( )的学者竟然也无法识( )别出这件文物的真假。
shí
zh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根据字义读准字音。
zhì
hào
喜好。
记住。
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C.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D.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B
敏/以求之者也。
课文解读
一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第一部分每句话的大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这”的意思。
同“智”,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以下问为耻。
要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不齿:表示鄙视的意思。
区分
此处指聪敏。
喜好。
以……为耻。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诲,这里读huì。
默默地记住读书的内容,勤奋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记住,这里读zhì。
孔子为什么从学习讲到了教育?
学习
教育
这正是孔子面对知识、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孔子认为,教育别人不仅是在传播知识,同时也是巩固所学的一种方法。
默读
默写
默默
满足。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喜好,这里读hào。
此处指勤勉。
古代的文化。
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地去追求知识的人。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思考:“犹恐失之”是害怕失掉什么?
这里说的是害怕失掉应该学习的东西。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赶不上。
结合实际生活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①辨别滋味。
②曾经。
不吃不睡、光把时间用来思考
没有好处、没有长进
为什么孔子说“不如学也”?说说句子大意。
知____知__,不知为____,______。
敏______,不耻____。
默__识__,____不厌,____不倦。
____生__知____,好古,敏__________。
____不及,____失__。
________不食,____不寝,____,无益,不如____。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借助关键字词背诵课文的第一部分。
结构:
部首:
左右
左窄短,右宽长。“每”横折钩略向内弯曲。
huì
讠
chǐ
结构:
部首:
左右
耳
左右等宽。左部提画偏下;右部底横长而有力。
书写指导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课文中对应的句子。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学习。
要聪明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说。
随意。
要紧,重要。
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通课文第二部分。
我。
难道,哪里。
yǐ
qǐ
文章大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不专心一意,又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课文都告诉了我们哪些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要勤奋学习,多发问。
学习要持之以恒。
学习要勤勉。
求学要有进取心,不能懈怠。
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要做到这三“到”,尤其要做到“心到”。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示例:第二则文言文中朱熹讲了“三到”读书法,我觉得他讲得很对。我按照这种方法来读书,效果好极了,读过的内容,过了很久还记得。
孔子认为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______________;学习要________,不能止步不前;所学的知识要_________。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我的读书体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虚心向别人请教
永不满足
默
默记住
心到
眼到
口到
读书时要学会思考,及时巩固知
识,学会举一反三
结构:
部首:
左右
讠
左窄右宽。“月”撇画变竖。
wèi
sònɡ
qǐ
结构:
部首:
左右
讠
结构:
部首:
上下
山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右部的点与末笔竖画上下对正。
注意下面是“己”,最后一笔“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长,能托住整个字。
古人谈读书
诚实——智慧
好学——好问
好古——勤勉
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方法多
虚心听教诲
不厌——不倦
勤奋——进取
学习——思考
板书设计
本课由两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告诉了我们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主题概括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拓展延伸
【译文】半夜三更到五更天鸡鸣报晓,正是男孩子刻苦读书的大好时光。年轻岁月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白发苍苍后悔没读书就太晚了。
背诵课文。
说说你读过哪些书,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分享给大家。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