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六课
课标要求:
1.了解隋唐至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掌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了解隋唐盛世局面。
3.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在学习本课之前,请同学们看段视频
一、隋朝兴亡
建立时间:581年
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定都:长安(西安)
统一: 569年;杨广(隋炀帝)
1.建立
2.建设
2022-05-17
消极:给人民带来沉重徭役,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仓库:国库、义仓
兴建洛阳城
开通大运河
大运河路线:北至涿郡(北京)
南到余杭(杭州)
评价:积极: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带动沿岸城市发展
灭亡:618年;被李渊所灭
隋朝疆域图
大运河路线图
回洛仓遗址
思考:唐朝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建立时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定都:长安
盛世
唐太宗:“贞观之治”→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武则天:武周政治→ 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唐太宗君臣论治,唐太宗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对人民的剥削压迫要有所节制。
2.选贤任能,兼听纳谏,任人唯贤,不因血缘、地域甚至是政敌而舍贤才。因此能够从各阶层搜罗许多杰出人才。并注意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够兼听众议,注意纳谏。其臣下敢于犯颜直谏,形成了封建社会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风气、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4.布德怀柔,民族关系密切。对于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变其生活方式,尊重其习俗,任命各族首领以统辖本部。还通过"和亲"进一步发展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武周政治时期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
打击门阀,发展科举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
广开言路,注意纳谏,任用酷吏
经济
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文化
改制音乐机构,促进宫廷音乐的发展
军事
与周边各国的局部战争,时起时伏,以武周胜利为多。武则天在位15年中,基本上维护了帝国的统一
开元盛世时期改革的主要内容
1.任用贤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改革吏治: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将全国分为十五道,各道设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
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3.发展经济:玄宗於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後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
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後宫的奢靡之风
命令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
4.提倡文教:为了选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 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
曲辕犁
筒车
材料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2: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宋) 杨万里
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小组探究:三国至隋唐文艺和科技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①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②政治: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③文化:民族交融和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
2.民族问题
1.北边;突厥、回纥族
东突厥:被打败,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后叛唐自立,武周长安二年(702年)设置北庭都护府
8世纪中叶被回纥所灭,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突厥(西域):唐高祖,联合回纥灭西突;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安西都护府
回纥hé(今维吾尔族);册封,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西南:吐蕃(藏族)
和亲;唐太宗:约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约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嫁给尺带珠丹
会盟;唐穆宗:公元821年,长庆会盟(甥舅和盟)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建 唐蕃会盟 碑
3.东北:靺鞨粟末部→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被唐玄宗封为“渤海郡王”
意义: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蕃会盟碑
唐朝前期疆域图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原因
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
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军事失当: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
时间:755~763年
过程:755年,范阳于安禄山叛乱
756年,叛军占领长安。
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影响:地方将领拥兵自重,使中央集权削弱,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路线图
藩镇割据形势图
原因:唐朝后期,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加剧
时间:875-884年
过程: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881年,起义军攻破长安,大肆屠杀居民,抢夺财物
结果: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
影响: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2.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路线图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3.五代十国
2022-05-17
五代十国形势图
五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后梁 朱晃 907年——923年 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后唐 李存勖 923年——936年
后晋 石敬瑭 936年——947年
后汉 刘知远 947年——950年
后周 郭威 951年——960年
十国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前蜀 王建 907年—925年 成都
后蜀(孟蜀) 孟知祥 934年—966年 成都
南吴(杨吴) 杨行密 902年—937年 西都金陵府(今江苏南京)东都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南唐 李昪 937年—975年 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
吴越 钱镠 907年—978年 杭州
十国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闽国 王审知 909年—945年 长乐府(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
南楚(马楚) 马殷 907年—951年 长沙府(湖南潭州)
南汉 刘 917年—971年 兴王府(广州)
南平(荆南) 高季兴 924年—963年 江陵府(湖北荆州)
北汉 刘旻 951年—979年 太原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特点和历史趋势
特点:
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③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趋势: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趋势
课后练习
1.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 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 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
2022-05-17
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项符合题意。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导致东汉开始衰落,A项不合题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指一个政权内部的斗争,如安史之乱。B项不合题意;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022-05-17
2.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从皮日休的话“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其余A、B、D三项均没体现。故答案选C
3.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2022-05-17
C
4.唐代在长安,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传来的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食品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引导
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大运河的开通
2022-05-17
C
5.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
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
2022-05-17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方镇”是指藩镇,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A项是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B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D项是元代行省制度。所以答案选C
2022-05-17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