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文言文两则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难点:对照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寻求帮助。
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想
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默读单元导读,交流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互相交流。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默读——交流目标——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方法——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回忆导入,读懂题目 1.回忆总结,引导学法。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文言文两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课题“学弈”是什么意思?看到课题有些什么疑问? “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明确这节课学习任务。补充说明自己对孟子的了解。——学习下棋。——谁学下棋,跟谁学,学得怎样,结果怎样
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和能回答提出的问题的相关句子。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1)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2)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需要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读好停顿,并引导学生明白“理解了意思就容易读好停顿”的方法。另外,“缴”和“为”是多音字,要注意读准在文中的字音。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老师领读后,学生再齐读、自由读、抽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文言文难读通顺的困难。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例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2.听老师范读。(1)听老师范读,交流老师读时注意了些什么——语速慢,停顿恰当。(2)结合注释,放慢语速,再读课文,尤其注意读准字音。各种形式反复练习读,解决难读的困难。
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短短的文中,讲了谁学弈,跟谁学?为什么跟他学?他们分别怎样学,学得怎样?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2.文中讲谁学弈,跟谁学?为什么跟他学?请用文中原话回答。“通国之善弈者也” 这是什么意思?怎样知道的?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4.这两孩子分别是怎样学的?请用原话回答?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其”什么意思?“惟”呢5.结果怎样?是什么意思?两个“之”是什么意思?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不是“为是其智弗若与?”怎样理解这一问一答?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6.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后,先自由练读,再抽读评价,最后齐读,读出情感。 1.读文思考,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两孩子跟弈秋学下棋,因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结合注释①已经知道“弈”的意思是下棋;结合注释③知道“通国”的意思是全国。“善弈者”,揣摩“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善弈者”的意思就是非常擅长下棋的人,句子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朗读交流“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第二个孩子虽然跟第一个孩子一起随弈秋学习,却不如第一个孩子。——指第一个孩子。——非然也难道是他的智慧不如第一个孩子吗?难道是他不如第一个孩子聪明吗?不是这样的。练习朗读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领悟道理,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讲故事。2.领悟道理:“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从孟子的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道理3.背诵课文。引导学生提出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互相补充——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解读课题、了解孔子 1.板书“辩”:中间是什么?两边是什么?好像什么?2.板书完整课题: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有什么问题?3.交流关于孔子的资料。 言字旁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
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3.检查学习效果。(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2)复述故事。(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4)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5)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大小交流自己的理解
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点和理由反复朗读,再次交流对“笑”的理解
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写出自己的收获交流学习体会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 (1) 三人行,必有我师。(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 温故而知新。(4) 学而时习之。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
相关链接
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