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压强》章末复习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如图示,烧瓶中的水正在沸腾,若往烧瓶中打气,会看到水停止沸腾,这是由于
A.气压升高,水沸点升高
B.气压降低,水温升高
C.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
D.气压升高,水的沸点降低
2.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长为L,质量分布均匀的木板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沿直线将其向右匀速拉出一半,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板M对桌面的压强变小,压力不变
B.木板M对桌面的压强不变,压力变小
C.木板M对桌面的压强变大,拉力F不变
D.木板M对桌面的压强不变,拉力F变小
3.两圆柱形铁柱的底面半径之比为3:1,高度之比为2:3,则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
A.6:1 B.2:3 C.2:1 D.9:1
4.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压力总与重力方向一致
B.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C.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D.压强是物体表面上受到的压力
5.某同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时完成了下面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他将同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同一块海绵上观察海绵凹陷程度,发现压力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关系
B.他将一块砖平放在海面上,然后再给砖上增加一些砝码观察海绵凹陷深度,发现压力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关系
C.他将一块砖竖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陷入深度,再将同一块砖平放在海绵上并增加一些砝码观察海绵陷入深度;研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关系
D.该同学实验中的海绵可用其他容易发生形变物体代替进行实验
6.一个形状如图所示的密封容器,其中盛有一些水,现将容倒置过来,这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将
A.压力增大,压强减小 B.压力减小,压强增大
C.压力不变,压强增大 D.无法确定
7.如图所示,A、B两立方体叠置在一起放于水平桌面上,A的密度为ρA,B的密度为ρB且ρA∶ρB=1∶2,开始时它们的边长比为LA∶LB=1∶1,若不断地缩小A立方体的体积,但始终保持A的形状为立方体,使A、B两立方体的边长LA∶LB的比值由1∶1逐渐变为1∶2、则压强pA∶pB的比值变化情况为( )
A.始终变大 B.始终变小 C.先减小后变大 D.先增大后减
8.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部分的体积后,剩余部分甲对地面的压强大
B.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部分的厚度后,剩余部分甲对地面的压强大
C.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部分的质量后,剩余部分甲对地面的压强大
D.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部分的体积后,剩余部分甲对地面的压强小
9.如图,开口向上的两个“凸”形管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的,除了凸部分在竖直管上的位置有高低之外,其余完全相同.现将甲管装盐水,乙管装等质量的蒸馏水,两管液面都超出各自的凸出部位,且液体都已将各管的凸出部分充满.则两管底部受到液体压强之间的关系是
A.P甲>P乙 B.P甲< P乙 C.P甲= P乙 D.无法判断
10.甲、乙、丙三个质量相同的实心均匀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是P甲<P乙<P丙,若分别在三个正方体上表面中央,施加一个小于它们重力的竖直向上的力,使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则力F甲、F乙、F丙的小于大小关系是
A.一定是F甲C.可能是F甲>F乙>F丙 D.可能是F甲=F乙=F丙
11.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甲、乙两平底容器,分别装有深度相同、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p乙
B.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
C.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甲>F乙
D.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
12.如图所示,把装水的大烧杯放在水平升降台上,将一轻质玻璃杯倒扣在水中,玻璃杯内封闭一些气体,玻璃杯底用支架固定,支架在水中部分的体积忽略不计,水面都是静止的.将升降台缓慢升起一定高度(玻璃杯口没有接触大烧杯底部),水面静止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杯内的气体压强逐渐变大
B.玻璃杯外、内水面高度差变大
C.玻璃杯外、内水面高度差变小
D.大烧杯底部内表面受到的压强变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
13.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把它们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两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______。
14.如图所示是一辆不慎驶入水中汽车的车门.随着水位升高,车门上A处受到水的压强将______。若车门在水下部分的面积为0.8m2,受到水的平均压强为5×103Pa,g=10N/kg,此时车门所受水的压力为______N,相当于______kg水压在车门上。
15.如图所示,老师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时大气压相当于________mmHg产生的压强;若玻璃管的顶端混入了部分空气,实验测得气压值________实际值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如果将玻璃管稍微倾斜,管内水银柱高度会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6.如右图所示,三个质量相等、形状不同、底面积相同的容器,它们都装有高度相同的同种液体,比较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小关系是_____,它们对容器底的压力大小关系是_____,它们对桌的压力大小关系是_____,它们对桌面压强的大小关系是_____.(四空分别用p、F、F′、p′加下标表示.)
17.如图所示,放在水平面上的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有相同体积的盐水和纯净水,则a、b、c、d四点中液体压强最大的是______点;若已知a点受到的液体压强为pA,hac=hbd=h,已知盐水的密度ρ盐水,纯净水的密度ρ水,则d点受到的液体压强为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
18.两只杯子分别盛有甲、乙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ρ甲>ρ乙),小刚利用微小压强计对它们进行了区分。请结合小刚的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当压强计蒙有橡皮膜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小刚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侧玻璃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当地环境大气压,调节的方法是_______;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刚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b)和(c)所示。他发现图(c)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c)杯子中盛的是甲液体。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________(选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理由是________。
19.如图所示,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聪将废弃的矿泉瓶装上水后分别放在海绵和砖块上进行实验。
(1)实验时,是通过观察______来比较瓶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
(2)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可以选用______两次实验(只填序号)。
(3)通过分析比较图中C、D、E三次实验。得出______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有关的结论。
(4)你认为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通过A、B两次实验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理由是______。
(5)同组的小丽在实验过程中又提出一个问题:在B、C两次实验中,瓶中的水对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大小相等吗?若在B、C两次实验中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力分别为FB、FC,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强分别为pB、pC,请你分析并比较:FB______FC,pB______pC(选填“>”、 “<”或“=”)。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
20.小明家的高压锅锅体横截面积为450cm2,排气孔横截面积为12.5mm2。小明不慎丢失了锅的限压阀,当他到商店购买时售货员告诉他,生产这个锅的厂家提供的限压阀有两种,孔径相同,质量分别为100g和60g。
(1)说明书标有:当大气压为105Pa时,该锅内最高温度达120℃。根据图中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图像,在1标准大气压下,锅内气体压强最高可达多少Pa?
(2)请你根据说明书给出的数据,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应该买哪一种限压阀。(取g =10N/kg)
(3)请你说明如果买另一种限压阀,使用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21.如图所示,水塔与自来水管组成连通器,若水塔内水面高度h1=18m,五楼住户水龙头出水口高度h2=13m,四楼住户水龙头出水口高度h3=10m,水龙头出水口直径为2cm。求:
(1)四楼住户水龙头出水口处,水的压强是多少?
(2)四楼住户水龙头出水口受到水的压力是多少?(g取10N/kg)
22.底面积为40cm2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某种液体,测得距液面30cm处的容器壁上A点所受到的液体压强为2352Pa,如图所示,求:
(1) 该液体的密度;
(2) 若将1.58kg铁块浸入容器内液体中,且无液体溢出,则A点受到的压强是多少 (ρ铁=7.9×103kg/m3(3) B点受到液体的压强增加了多少
23.在CCTV春节联欢晚会上,别开生面的情景杂技“化蝶”成为晚会的一个亮点.那委婉抒情的伴奏曲,那刚柔相济的舞姿,将亿万观众带到了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如图若女演员所受的重力是450牛,足尖与男演员肩膀的接触面积是9cm2 . 若此时男演员对舞台的压强是3.5×104帕,双脚着地面积是320 cm2 , 求男演员的体重是多少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实验:烧瓶中的水正在沸腾,若往烧瓶中打气时,烧瓶内的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水的温度低于水的沸点,所以会看到水停止沸腾.
故选A.
2.C
【解析】
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①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而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由题可知压力和接触面积(受力面积)的变化情况,利用压强公式p=可求得压强的变化.
②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③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平衡,大小相等.
①木板沿直线将其向右匀速拉出一半的过程中,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木板重力,大小不变,但在这一过程中,受力面积逐渐减小,由p=可得,对桌面的压强逐渐变大.
②因为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变,故摩擦力不变.
③木板沿直线匀速拉出,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摩擦力不变,所以拉力不变.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错、C正确.
故选C.
3.B
【解析】
对于圆柱形铁柱,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p===,据此分析计算.
圆柱形铁柱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力:F=G=mg=Vg=Shg,圆柱形铁柱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p===gh,则两圆柱形铁柱产生的压强之比:===
故选B.
4.C
【解析】
(1)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根据压强公式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选项BC.
(3)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A、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表面,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只有把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压力的方向才是竖直向下的.故本选项错误;
B、只有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压强越大,故本选项错误.
C、由可得,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故本选项正确.
D、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压强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5.C
【解析】
压力作用效果用物体形变大小来反映,这是转换法的应用;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在研究时,必须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改变另外的量进行研究,这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A. 实验中,将同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同一块海绵上观察海绵凹陷程度,压力不变,只改变了受力面积,能够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符合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要求,故A正确;
B. 实验中,将一块砖平放在海面上,然后再给砖上增加一些砝码观察海绵凹陷深度,发现压力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关系,控制了受力面积不变,只改变压力大小,符合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要求,故B正确;
C. 实验中,将一块砖竖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陷入深度,再将同一块砖平放在海绵上并增加一些砝码观察海绵陷入深度,没有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而是同时改变两个变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故C错误;
D. 该同学实验中的海绵可用其他容易发生形变物体代替进行实验,如泡沫塑料、细沙等,符合转换法的要求,故D正确.
故选C.
6.B
【解析】
倒置前后,根据液体深度的变化,利用公式判断压强的变化;倒置后,由容器形状决定,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小于水的重力,而倒置前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大于水的重力,据此得出倒置前后对容器底的产生的压力大小关系.
由容器的形状可知,正放时,水深度小,倒置后水的深度大,由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知,倒置后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强增大;
正放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有两部分组成,即是该容器两侧壁的压力与容器内水的重力之和,压力大于水的重力;倒置后,水的压力一部分作用在容器底,一部分作用在容器侧壁,则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小于水的重力,所以倒置后对容器底的压力变小.
故选B.
7.B
【解析】
根据A、B两立方体的边长之比求出面积、体积之比;因放在水平面上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所以根据密度公式和压强公式求出A对B的压强与B对桌面的压强之比,当不断地缩小A立方体的体积时,根据特殊值法判断比值的变化情况。
由 LA∶LB=1∶1可知
SA∶SB=1∶1, VA∶VB=1∶1
由ρA:ρB=1∶2可知
mA∶mB=1∶2
又因为A、B两立方体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桌面上,根据压强公式可得
若不断地缩小A立方体的体积时,设L′A∶LB=k,且,则有
S′A∶SB=k2, V′A∶VB= k3
由ρA∶ρB=1∶2可知
则有
当时,;
当时,;
当时,;
当时,;
当时,;
当时,;
故不断地缩小A立方体的体积时,压强pA∶pB的比值变化情况为始终变小。
故选B。
8.C
【解析】
规则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压强可以用公式判断;
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部分,根据切去部分的重力,得出减小的压强,最终判断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大小.
AB. 因为规则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压强用判断;当沿竖直方向切去无论是相同的体积,还是相同的厚度后,两者高度没有变化,当然两者密度也不会变化,所以压强不变,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一样大,故AB错误;
C. 原来压强相等,即;
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部分的质量,则切去部分的重相等,则减小的压强分别为:
;,因为,所以;
则有:,即剩余部分甲对地面的压强大,故C正确,D错误.
D. 原来压强相等,甲的高度大,根据知,甲的密度小,即;
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部分的体积后,根据可得,甲切去部分的质量小,重力小;类似C选项的分析可知,甲减小的压强更小一些,则剩余部分对地面仍是甲大,故D错误.
故选C.
9.B
【解析】
由液体压强特点知,液体压强只与密度和深度有关,所以将图中容器凸出部分割掉,不会影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割去部分体积相同,利用密度公式判断出这部分质量大小,比较出剩余部分液体质量大小,再利用判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
由于液体压强只与密度和深度有关,假设将图中容器凸出部分割掉,使两容器都变成一个规则的细圆柱形,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不变.
凸出部分完全相同,即体积相同,盐水的密度大,根据知,割去部分液体质量,原来质量相等,所以有:,即割掉这部分后,剩余部分盐水质量小,蒸馏水质量大;
根据可得:.
故选B.
10.A
【解析】
质量相同,则重力相同,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压力等于重力,根据得出受力面积大小关系,根据最后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判断三个向上拉力的大小有关系.
甲、乙、丙三个质量相同的实心均匀正方体,重力相等,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也相等;
因为p甲<p乙<p丙,根据可得:S甲>S乙>S丙,
在三个正方体上表面中央,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使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即p甲′=p乙′=p丙′,根据知,剩余对地面的压力,即重力与此向上拉力的差的关系为:
F压力甲>F压力乙>F压力丙,
因为重力相同,F压力=G-F拉,所以,F甲<F乙<F丙.
故选A.
11.AD
【解析】
甲容器形状上下一样,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乙容器上宽下窄,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小于自身的重力;底面积相等,根据公式p=可求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的重力与液体的重力之和,根据公式p=可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A. 甲容器为直壁容器,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即,乙容器上宽下窄,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小于自身的重力,即,所以,甲图中液体对杯底的压力大于乙图中液体对杯底的压力,即,两个容器底面积相同,根据公式p=可知,图中液体对杯底的压强p甲>p乙,故A正确.
B.因为容器底面积相同,液体同高,故乙中液体的体积大于甲中液体的体积,即,因为质量相同,根据,所以ρ甲>ρ乙,故B错误;
CD.水平桌面上,甲乙两个容器中两种液体质量相等,则重力相等,容器底面积和质量相同,故对桌面的压力F甲=F乙,由p=得,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12.AC
【解析】
(1)将升降台缓慢升起一定高度,烧杯所处水的深度变大,由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判断水产生的压强的变化;进一步判断出玻璃杯内空气体积的变化和气体压强的变化情况;
(2)由气体压强的变化可知玻璃杯外、内水面高度的变化;
(3)玻璃杯排开水的体积变小,大烧饼内的液面会下降,据此判断出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强变化;
A. 将升降台缓慢升起一定高度,玻璃杯处水的深度变大,由p=ρgh可知,液体的压强变大,玻璃杯内空气的体积会变小,气体压强变大,故A正确;
BC. 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玻璃杯内空气的体积会变小,则部分水会进入玻璃杯,所以大烧杯内的水面下降,因此大烧杯底部内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变小,故B错误,C正确;
D. 在大烧杯上升的过程中,玻璃杯所在位置液体压强变大,玻璃杯内部气体体积变小,有部分水进入玻璃杯,大烧杯液面下降,大烧杯液面降低h1,横截面积S1;玻璃杯内水面上升高度h2,横截面积S2;h1S1=h2S2,由于S1>S2,所以h1故选AC.
13.4:1
【解析】
由图可知,根据公式,当甲的体积为1时,质量为8g,所以甲的密度为8g/;当乙的体积为4时,质量为4g,所以乙的密度为1g/;所以
由V=得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体积之比为
==
由V=得
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
p=
故两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
14. 增大 4000 400
【解析】
[1]随水位升高,A处的水深h不断增加,由p=ρgh可知,A处受到水的压强将增大。
[2]由可知,车门受到的压力
[3]由G=mg可知,水的质量
15. 755 小于 不变
【解析】
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大气压等于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产生的压强,所以如图所示,当时大气压相当于755mmHg产生的压强;
试管的顶端混入了部分空气,这些空气会对管内水银柱有个向下的压强,会导致管内水银柱高度减小,实验测得气压值小于实际值;
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长度将增大,高度不变为755mm.
16. p1=p2=p3 F1=F2=F3 F1′>F2′>F3′ p1′>p2′>p3
【解析】
三个容器内都装有高度相同的同种液体,由液体压强公式p=ρgh得:
三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关系是p1=p2=p3;
∵三个容器底面积相同,由F=pS得:三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力关系是F1=F2=F3;
三个容器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装有相同高度的液体.则体积关系为:V1>V2>V3;
∵都装有高度相同的同种液体,∴根据m=ρV可知,m1>m2>m3,
∵F′=G容+G液=(m容+m液)g,且三个容器质量相等,
∴三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1′>F2′>F3′,
∵三个容器底面积相同,
∴由p=得:三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关系是p1′>p2′>p3′.
17. c
【解析】
如图,c、d两点的深度相同,且大于a、b两点的深度,又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纯净水的密度,根据知,c点的液体压强最大;
已知a点受到的液体压强为pA,根据得,a点的深度为:
,
则d点受到的液体压强为:
.
18. 大于 B 不可靠的 没有保证深度相同
【解析】
(1)[1][2]当压强计的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作用时,U形管中两侧液面应是相平的,而由图(a)可知,此时U形管中左侧液面高度低于右侧液面高度,说明U形管左侧玻璃管液面上方的气压大于当地环境大气压;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应调节U形管左侧玻璃管液面上方的气压,使其等于当地环境大气压,调节方法是取下软管重新安装,故选B。
(2)[3][4]因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与所处深度均有关,故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应控制压强计所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而由图中可知,两次实验中压强计的深度不同,故无法判断哪种液体的密度较大,故小明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19. 海绵凹陷(或形变)程度 B、C 受力面积 压力大小 不能 受压物体材料不同 > =
【解析】
(1)[1]实验时,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比较压力作用效果。不同质量的瓶子放在海绵上,海绵的凹陷程度不相同。
(2)[2]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要控制压力大小相同,只改变受力面积大小,可以选用BC两次实验。
(3)[3][4]图中C、D、E三次实验,受力面积相同,C中压力最大,作用效果最明显,故可得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结论。
(4)[5][6]不能通过A、B两次实验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理由是受压面材料不同。
(5)[7][8]若在B、C两次实验中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强分别为pB、pC,根据p=ρgh,因深度相同,故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pB=pC,根据F=pS,SB>SC,故FB>FC。
20.(1) 1.8×105Pa;(2) 100g;(3)锅内的最高温度不能达到120℃
【解析】
解:(1)由图中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图像知,锅内最高温度达120℃时,锅内气体压强最高可达1.8×105Pa。
(2)当锅内气压达到1.8×105Pa时,排气阀处于平衡状态,则有
G阀+p0S阀=p内S阀
即
m阀g=p内S阀-p0S阀
代入数据
m阀×10N/kg=1.8×105Pa×1.25×10-5m2-105Pa×1.25×10-5m2
解得
m=0.1kg=100g
(3)由
G阀+p0S阀=p内S阀
可得
如果买了另一种质量为60g的限压阀,使用时会出现锅内的最高气压值偏小,锅内的最高温度不能达到120℃。
答:(1)在1标准大气压下,锅内气体压强最高可达1.8×105Pa;
(2)他应该买质量为100g的限压阀;
(3)如果买了另一种质量为60g的限压阀,使用时会出现锅内的最高气压值偏小,锅内的最高温度不能达到120℃。
21.(1);(2)25.12N。
【解析】
(1)四楼住户的水龙头处的水的深度
h=h1-h3=18m-10m=8m
四楼水龙头处水的压强为
(2) 水龙头的横截面积
受到的水的压力
答:(1)四楼住户水龙头出水口处,水的压强是8×104Pa;
(2)四楼住户水龙头出水口受到水的压力是25.12N。
22.(1)ρ液=0.8g/cm3;(2)PA=2744Pa;(3)ΔPB=392Pa
【解析】
(1)已知液体的深度和所受的压强,根据公式p=ρgh可求液体的密度.
(2)根据公式V=m/ρ求出铁块的体积,就是排开水的体积,已知容器的底面积,可求水升高的高度,根据公式p=ρgh可求A点受到的压强.
(3)根据公式p=ρgh可求增加的压强.
(1)由p=ρgh得:液体的密度ρ液==0.8×103kg/m3(2)由ρ=得:排开水的体积V水=V铁= =2×10 4m3水升高的高度△h==0.05m,A点受到的压强:pA=ρ液g(h+△h)=0.8×103kg/m3×9.8N/kg×(0.3m+0.05m)=2744Pa,(3)B点受到液体增加的压强△p=ρg△h=0.8×103kg/m3×9.8N/kg×0.05m=392Pa,
23.670N
【解析】
(1)男演员对地面的压力等于两人的重力之和,根据公式F=pS可求对地面的压力.有女演员的体重,即求男演员的体重.
(1)男演员对地面的压力:F=pS=3.5×104Pa×0.032m2=1120N,
男演员的重力:G男=F G女=1120N 450N=670N.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