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音乐会》教学设计
1、 学习内容:表演歌曲《快乐的音乐会》
2、 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体会歌曲快乐的情绪,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
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快乐的音乐会》。了解表现胡琴、喇叭、小鼓的象声词。
能力目标:能用恰当的动作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有情感地演唱歌曲《快乐的音乐会》。
教学难点:休止符及结束句的正确演唱。
三、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运用故事法、听唱法、听辩法、谈话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充满自信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交流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四、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快乐的音乐会》曲调欢快活泼、琅琅上口。从歌词来说,歌词风趣幽默,拟人化强,整体比较贴近二年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特点。
除了情感上的适合外,在内容上隐含着许多的教育价值,既有前一单元的乐理知识的深化应用,又有新鲜的象声词出现,只要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挖掘,就能对学生现有的认知和音乐表现技能有一定的提升。
2、学生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二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适合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中学生通过听、拍、演、唱等一系列的参与音乐的活动,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激活了表现欲、创造欲,使其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设计理念: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新课标中对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我设计的这堂音乐课遵循了“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在听中辩,听中学,听中想,听中演。真正做到了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达到感受美、体验美这一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设疑激趣
1、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小狗、小猫、小熊、小猴等好多的小动物都来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小动物都聚集在这里吗?老师告诉你们,因为今天大森林里要举行音乐会啦!我们也去看看,好吗?
2、师:音乐会已经开始了,小动物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要表演自己拿手的乐器。同学们听听,都有什么乐器?
播放录音范唱,学生聆听
师:谁听出来是什么乐器了?你能模仿它怎么演奏吗?
生:回答。
播放课件:小胡琴、小喇叭、小铜鼓
师:同学们的小耳朵真灵敏,请你们好好地来欣赏这场音乐会吧!
(二)聆听学唱,突破重难点
1、放录音《快乐的音乐会》。
师:思考歌曲的情绪怎样?
师生聆听边强弱拍击。
生回答:欢快、优美。
师:是的,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一场快乐的音乐会。
2、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这首歌曲,并用动作模仿这些乐器的演奏,比一比,看谁模仿的最像。(放录音)
3、学生边聆听边模仿动作。
4、师:你们做的好极了!这里老师要提个问题,考考你们的听力。在这首歌里,胡琴、喇叭、鼓的音色是怎样的呢?
师:胡琴发出什么声音?
生:回答兹扭扭。
师出示节奏,进行节奏念白。(同样方法练习喇叭的音色)。
师:小胡琴在音乐会当中演奏出了美妙的音色,我们也来学一学吧!请同学们做好拉小胡琴的姿势。
(有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老师加了一个词,但不是小胡琴的声音呀,是的。这个词是表我们心情的,特高兴,晃一下脑袋,跟老师学一下,看谁最开心。)
×× ×× ∣ ×× ×× ∣×× 0 × ∣× 0 ∣
兹 扭扭 兹 扭 扭扭 得儿 喂
嘀嘀 嗒嗒 嘀嘀 嗒嗒 嗒嗒 得儿 喂
咚咚 咚咚 咚咚 咚咚 咚咚 得儿 喂
师:谁能为小鼓填上歌词?(探究学习)
5、师:同学们的小耳朵可真灵呀!如果我们边唱边演奏乐器那就更开心了。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新歌《快乐的音乐会》。
A、放录音范唱,学生随音乐默唱
B、教师弹琴教唱
师:在这场音乐会中谁是小观众?那当它们听到乐器演奏后有什么表现呢?(熟悉学习后面的歌词,咦、恩、哎情境引导)
C、老师弹琴,师生分角色唱,(演奏者、观众)
D、学生分组分角色唱歌曲,教师弹琴。
7、师:音乐会就要结束了,乐曲演奏进入了高潮,你们听这两句有那一句最能让我们高兴起来?
教师弹唱,引导学生说出相同处与不同处,并试着唱一唱。
8、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聆听歌曲,并随音乐唱一唱。
9、出声填词演唱。
(三)师生互动,愉悦情趣
1、师:同学们唱得真好,不知道同学们的记忆能力棒不棒,让老师听听吧。(老师把部分歌词去掉,巩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
2、小动物们的演出这么精彩,我们也一起来参加他们的音乐会好吗?(唱、奏、演多种形式体验音乐快乐的情绪)。
结束: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下课的时间又到了,让我们演奏着自己喜欢的乐器轻轻走出教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