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8 16:11: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结合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自己通过注解梳理全文,理解全文。
2.勾画并品析文中“我”与同舍生学习条件的不同句子,学习文中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的精神,并结合自己谈谈怎样克服
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一、开阔视野
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1、囊萤映雪
2、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3、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二 、谈话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的。
PPT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介绍作者
宋濂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二)背景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三)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 士文集》里的《朝京稿》。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 东阳的马君则。
(四)文体
序,文体名。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为推重、勉励、称许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本文即属此类。
(五)走近文本
1、男生组和女生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根据朗读带所学先自读,再齐读。
4、自主与合作:结合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自己结合注解梳理全文,理解全文。
5、学生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句,合作解决。
6、小组归纳本文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性活用。
三、分析课文,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重点问题:
(一)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找出原文。
(二)在学习上作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都是怎样解决的,都表现出宋濂的哪些美好品质。
(三)文章写了同舍生哪些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四)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五)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答案示例:
(一)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致书难── 幼时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手勤 假借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弗之怠 足见其勤奋好学
诚信 计日已还 不敢稍逾约
结果:我因此看遍各种书籍。
叩问难── 先达 未尝稍降辞色,有时还遇其斥咄。
嘴勤 援疑质理 色愈恭,礼愈至 等到他高兴的时候,在去请教。
诚恳 有一颗一心向学的诚挚之心。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老师的严厉,就是为了反衬作者求师的诚恳态度,从而突出他求师的艰难。
结果:正因为有一颗一心向学之心,所以我虽愚笨,最终也有所收获。
奔走难── 无师,“既加冠”,“尝趋百里外”从师;
求师过程是“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大雪深数尺,脚和皮肤开裂而不知道,到学舍,四肢僵硬而不能动,差点冻死。
腿勤 受人照顾
坚韧 以坚韧的精神战胜苦难。
生活难—— 吃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穿的则是“緼袍敝衣”。
心勤 “心中有足乐者”就是读书,以读书为乐,就不觉得自己的物质条件不如别人。
乐学 因为乐学所以忘记了生活的忧虑。与锦衣玉食的纨绔(wánkù)子弟一同生活,还能依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心求学,实属难得。
(三)“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四)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的求学经历和诸生的经历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目的在于突出 要有所成就,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勤奋、专心。正如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五)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四、对比阅读
本文虽是劝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但是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也写一篇《送东阳马生序》,大家比较下,哪个效果好?
“贫困是一位良师,苦难是一所学校,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业精于勤荒于嬉,良好的读书条件并非人皆具备。期望马生能珍惜年华,精心向学,终能成为吾国之栋梁之才。”
明确: 当然是宋濂的劝勉效果好,我写的只是空头说教,说服力不强。宋濂以自身经历相告,徐徐善诱,比板起面孔更能起到激励作用。这叫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五、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结合课文与现实说说你谈谈怎样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六、课堂小结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克服少年时重重困难,刻苦攻读,最终有所成就。今天的我们坐大厦之内,游书海之中,无冻馁之痛,无奔劳之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刻苦读书呢?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古仁人的学习态度和美好品德,珍惜你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七、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作者现身说法以及运用对比说理的方法进行练笔。(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和宋濂作对比,就文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写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