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一、文本研读
《马说》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文章。该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讽刺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二、创意说明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活动组织
(一)导入
(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
(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字词注音
骈(pián) 槽枥 (cáo lì ) 一食(shí)或尽 粟(sù)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食(shí)不饱 食(sì )之不
2、一起来朗读课文。
(有可以背诵的,可以当堂背诵。如果没有,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背诵。)
3、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将存在疑惑的字词、句子划出来。再请学生举手提出不明之处,当一生提出之后,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先请其他学生能否帮助其解答疑惑,对于学生无法解答之处,教师再加以提示、引导。
重点字词:
然后:这样以后
祗:同“只” 仅
骈:两马并驾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食马者:通“饲”喂养
见:通“现”显露
且:尚且
策之:用鞭子驱赶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犹,尚且 等同,一样
执策:拿鞭子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
重点句子 :(教师PPT上罗列这些句子,如果学生刚才提到就不必再讲,未提到就重点进行分析。)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4、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四)理解课文,筛选原文填空。
1、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本文的主旨(中心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五)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仅仅是在说马吗?如果不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寓义。
写法:托物寓意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 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修辞:排比
作用:增强语势,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4、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生活中,一般是有了去发现人才的人,人才才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6、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一、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二、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三、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
(六)巩固拓展
1、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3、读完本文以后,你认为伯乐应具有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赵普不怕触怒宋太祖,为国三荐人才。
(七)小结:在封建社会,人才因统治者的昏庸无知而被埋没的悲剧让我们痛惜。当今社会,我们拥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激励的挑战。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但能改变我们自己。愿大家努力拼搏,超于自我,成为驰骋生活中的千里马!
四、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伯乐(能发现、赏识、重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人才)
食马者(埋没、摧残人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