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和”的内涵。 2. 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3.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和”的理念,提高对“和”的认识。 4.运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和”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
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和”的内涵。 2. 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3.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和”的理念,提高对“和”的认识。
难点 运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和”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中国文化崇尚“和” ,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如,“故宫三大殿”殿名为“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其中都有“和”字,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周易》中有言“保合大和,乃利贞。”大者太也。保持社会的大和谐,就能使天下长治久安。所以取“保和”“太和”为两大殿名称,寓意就非常明显了。又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和”已经尊奉为国家间共处的原则。再如,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更是把“和”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社会交往的准绳。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和”呢?那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步,听听名人“以和为贵”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和”的内涵。 2. 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3.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和”的理念,提高对“和”的认识。 4.运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和”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 探“和”之义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理解:孔子认为,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孔子思想的基点,是人应该努力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同时尊重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译文: 说“君子和而不同”者,和,是说内心平和,不与人相争;不同,是指所立志向各不相同。君子有千千万万,他们心中的“和”都是相同的,但他们所学、所立的志向与事业不同;说“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作恶是一样的,所以说“同”;喜欢争斗,所以说不和。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译文:和,没有背离抵触之心;同,有亲附偏袒之意。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译文:和因义而起,同由利而生。义,即合适,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没有固定的道理,所以不同。然而不同遵循义,而不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对“和”没有损害。利,是人们都想要的,人们都追求它,就会有争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不同。 (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传·昭公二十年》 译文:(齐景)公说:“梁丘据与我相和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不过是与您‘同’,怎么能说是‘和’呢?”齐景公说:“和与同不一样吗?”晏子回答说:“不一样。......国君认为可以的而其中有不可以的,臣下指出其中不可以的而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而其中有可以的,臣下指出其中可以的而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会违背礼仪,百姓没有争夺之心。......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梁丘据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梁丘据也说不可以。像用清水调剂清水,谁能喝得下它?像用琴瑟一直弹一个声音,谁能够听它呢?不可以‘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思考: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 古人论述“和而不同”这一思想时,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先阐述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在对比中,使“和”与“同”的区别得以清晰体现。然后以君子与小人不同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和”与“同”的区别,从而使读者充分理解“和而不同”这一思想的内涵。 小组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 ①“和”就是心胸宽阔,即“心不争”; “同”就是亲附偏袒、“为恶如一”。 ②“和”起于“义”;“同”产生于“利”。 ③“同”是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 “和”是相对的统一,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相互不同的因素通过调节而达到的统一与平衡。 讨论:“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现实意义) 即使在今天,“和而不同”这一观念 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同而不和”则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如果只强求“同”而不谋求“和”,使矛盾冲突激化,结果只能是共同毁灭。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法则。 “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 尧典》 译文:能发扬才智美德,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又协调百姓,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再协调万邦诸侯的利益,让各个邦国都能和睦相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 中庸》 译文: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表现出来以后,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和”的故事: 六尺巷 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老家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读完来信,随即写了一封信交给来人,命令快速带回老家。家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什么锦囊妙计。但打开来,只见到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一合计,明白了张英的苦心:多年邻居,毕竟要以和为贵。于是立即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谦让态度。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了吴姓邻居,他们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争端很快平息了,于是,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由此得名。 将相和: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士大夫。不久,蔺相如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危急关头,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蔺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抛弃前嫌,终于结成了誓同生死的朋友。 周恩来的“求同存异”: 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对新中国外交有着特殊的意义。但在当时,与会各国的情况复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存在差异,而且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为了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在发言中,周恩来强调“求同”而不是“立异”,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求同和团结,并表示中国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建立正常关系。万隆会议确立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给我们留下了“团结、友谊、合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众志成城,共同抗疫 面对疫情,多少医护人员“最美逆行”,多少白衣战士“请战出征”。“雷神山”“火神山”更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不仅如此,各行各业都在我们未知的领域默默奉献。疫情是可怕的,但它却让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形成合力,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 明确:《“六尺巷”的故事》——友好和睦、谦恭礼让 《将相和》——宽容大度、知错就改 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求同存异、尊重理解 支援抗疫——众志成城、合作共赢 正是这些宝贵的精神和品质,共同构成了“和”的文化内涵。也正是有了“和”我们才实现了人民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强盛。 寻”和”之用 和谐校园 和谐社区 文明地铁等等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为学校、社区、地铁各拟写2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2)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 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 规则”。 读 读 笔记 读 笔记 读 讨论 笔记 讲故事 小组合作 明确目标 目标1 目标1 目标1 目标1 目标1 目标2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1)写出两个含“和”字的成语。 2)同学找到了许多有关“和”的事例,以下是其中之一,他们针对这个材料进行了辩论。你同意哪方观点?请简要阐明理由。 材料:一名女士在西安奔驰“利之星”4S店购买了一台奔驰轿车,车还没开出4S店,就发生了发动机漏油的故障。面对“和颜悦色”的女车主,西安奔驰“利之星”4S店不断出尔反尔,反复推翻过去的承诺和解决方案,只同意换发动机。奔驰女车主最终选择了用不讲道理的“泼妇”方式来处理,事情反而得到了解决。 【甲方】奔驰女车主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好,打破了消费者与商家的和谐,应该采用其他方式。 【乙方】奔驰女车主出于无奈,才用这样的方式,并不是不讲和谐的表现。 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4)在一个团结友爱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美风气,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正所谓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一根根筷子只有捆在一起才会坚不可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参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再仿写一个句子) 5)周末,云云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是母亲想回去看望姥姥。云云的父亲发脾气说母亲总是这样唱反调,母亲也生气地说父亲一点儿也不体贴自己。好好的周末,父母就这样吵起来了。如果你是云云,请从“以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 6)某班小记者到荣获“襄阳好人”称号的孟昭银老人所住的建昌大院采集素材。孟昭银老人的一个邻居评价她:“她最可贵的是待人和气,六十多年来对家里长辈很孝顺、很敬重,亲人间很和睦。”另一位邻居评价她:“她这个人最是心地善良,几十年来知书明理,和周围人相处融洽。”请你依据邻居的评价,仿照后句,在横线上补写前句,形成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书明理善为先。 【拓展延伸】 你所在班级举行“和为贵”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参加。 1)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2)请你就“如何创建和谐校园”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3)请指出校园内的一种不文明现象,并提出整改措施。 ①不文明现象: ②整改措施: 4)仿照示例,再写一段话,告诉大家怎样才能做到和谐。 示例:拥有宽容才会有和谐。因为她能浇灭怒火化解愁绪,她能感化邪恶播撒善良,她能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宽容,让我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 5)同学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 材料一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二 “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周汝昌《和谐之思》) 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 6)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和”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中庸》) 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③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和为贵,共创美好明天!
板书 以和为贵 探”和”之义 寻”和”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