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五单元托物言志作文写作指导
名家引路
一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环境的艰难,更不觉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宗璞《好一朵木槿花》
阅读心得
作者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一株生长在钢筋砖块中的紫色木槿花,环境的艰难扼制不了它的生机,它就那样倔强地挺立着。在这里,木槿花俨然成为了不屈不挠、勇敢面对一切困难的精神的化身。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身处逆境,不自怨自艾,坚韧不拔,才能大有成就。
二
假如你要问我:你们何必要开花呢?我要这样回答你们:我们开花,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和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我把做一株蜡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蜡梅。
——赵丽宏《假如你想做一株蜡梅》
阅读心得
蜡梅具有形的高雅、香的清幽,而最美的是它的“风骨和气节”。在这里,作者借蜡梅赞美一种人格,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习作片段
风吹过,麦田里涌起层层金色的麦浪,非常美丽。走近麦浪,我惊奇地发现:那麦秆细细的,要顶起比自己结实得多的麦穗,是多么不容易呀,可它却把腰杆挺得直直的。
我伸手扯断一根麦秆,剥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如白色的浆一样松软的东西。这是没有积蓄养分的缘故。它源源不断地将养分和水分输送给麦穗,而自己却不保留一点。待到麦粒饱满,它却要承受麦穗成熟后的压力。它以瘦弱的身躯顶着重压,抗击着风雨,靠的是坚强的毅力。
想到这里,我不禁对麦秆肃然起敬。人们常常对麦穗投以欣赏的目光,可又有谁在意过麦秆呢?你看它自始至终都虔诚地恪守着一个信念——尽责,无怨无悔地为麦穗的成熟奉献自己。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啊!
写作借鉴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进行描写和叙述,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对于同一事物的描写,即使侧重点相同,表达的情感也可以不同,不同作者借同一“物”可以寄托不同的“志”。
由此来看,“托物言志”要以特定的视角对事物进行描摹,从而将自己纷繁复杂、独特的感受或思考寄托于物。
1.巧选所“托”之“物”。
在明确所言“志”的基础上,首先要选好最能表达自己“志向”的事物。我们可以根据要表达的情感筛选具体物象,由“形似”到“神似”,找到“物”与“志”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从而凸显“志”。
譬如写“希望”,我们会想到“太阳”“花朵”等物象,因为这些物象与所要表现的情志有相同点或相似点。
2.巧摹所“托”之“物”。
在摹写事物时,无须面面俱到,但必须选准角度,紧扣其能够“言志”的方面去工笔描绘,唯有如此,方能准确寄托个人志向。
此外,我们在描写时可以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等方法,使“物”形神兼备,从而顺理成章地完成由“描写”到“言志”的过渡。
3.巧寄所“言”之“志”。
作文时要抓住被描写事物的形象特征,由表及里,挖掘出某种特殊意义或某种精神品质,以达到“言志”的目的。
如《爱莲说》就从莲花的外形入手,展开联想,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在篇幅安排上,描物状形是全文重点,因而议论抒情性的点题语言宜少而精。
托物言志
01.藤蔓
冬去春来,暖暖的阳光懒懒地洒在大地上。外婆家的后院孤寂了一个冬天,终于盼来了这生机勃勃的一天。仿佛是一夜间,绿绿的草就铺满了整个后院,其中夹杂着星星点点的、白色的或粉色的野花。和风吹来,绿浪起伏不平,花儿在绿浪上翩翩起舞,后院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灵魂。但有一处依旧是光溜溜的——
后院矮墙的角落里有一个小池子,池里没有一滴水,有的只是因缺水而翻起的一块块地皮,像冬天人们嘴唇上因干燥而即将脱落的唇皮,奇丑无比。池中有块大石头,靠在池壁上。时间为这块石头打造了沧桑的外表:到处都是裂缝和坑洼。靠墙的一边,一条光秃秃的灰溜溜的藤蔓正紧紧地缠绕在石头上。藤蔓四处张着的须,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手,牢牢地抓住石头,毫无美感可言。这真是一处毁我好心情的地方!这么贫瘠的地方,估计藤蔓的根早就死去了吧?下次将它拔掉好了。我一边想着一边转身离开。
过了几天,当我拿着工具准备将藤蔓连根拔起时,却深深地被它震撼了。我站在石头面前,看着它顶部那一点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冬天的摧残,再加上恶劣的生长环境,它居然活了下来!我绕到石头的背后,再一次被震惊:原本干枯的藤蔓上竟然有些小小的“绿毛球”星星般蹿了出来,给原来的枯槁添了一份生机。
又过了几天,“绿毛球”伸展开来,一片片嫩叶将枯灰色的藤干全部覆盖,石头也全部被包住,沧桑的外表被充满活力的绿替代,一阵春风吹过,嫩叶欢快地摇曳着……
藤蔓从容地面对恶劣的环境,顽强地活了下来,迎来了重生的一天。我为何不能学习藤蔓的这些精神呢?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从容不迫地应战并战胜它,春天总会到来的!
点评
作者将外婆家后院的绿意盎然与藤蔓所处角落的贫瘠进行对比,又极写藤蔓攀附的池壁的丑陋,反衬自己见到藤蔓焕发生机时的震撼。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藤蔓的“绿”,自然生发出对藤蔓的赞美之情,继而又联想到自己,表达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顽强从容地迎接美好”的情感。
02.桂花树的智慧
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桂花树。爷爷说:“桂花很香的。”
因此,我对桂花树充满了期待,即便很多人都说它开不了花。几年下来,这棵桂花树的长势还是不好。它不算高,我举起手就能摸到它的枝干,它的叶子也没有精神,耷拉着缩在一起。与旁边的樟树相比,它好像随时会夭折。我常趴在樟树的树杈上忧伤地想,我的桂花树大概是受到了樟树的压迫,以至于它娇小的身子只能向外倾斜,远看就像个驼背的老人。
我不止一次地想,它能活着就不错了。
暑假的一个夜晚,我被屋外的风雨声惊醒,想去看看桂花树,奈何雨势太大,只能遗憾地想:我的桂花树怕是受不住这狂风暴雨的摧残了。
第二天早上,院子里还弥漫着雨后的湿气。我看向桂花树,它竟安稳地立在原处,只是本就稀疏的叶子更显狼狈,花朵散落在地上,只剩零星的几朵挂在叶间,摇摇欲坠。这场风雨让桂花树看起来更加凄惨,但这树终究是活下来了。不知怎的,看着桂花树,我竟生起了一股敬意。
去年爷爷过大寿,我又回到了老家。刚踏进院门,一股沁甜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神清气爽。院里的樟树旁,有一棵长得很好的“驼背树”,微风吹来,那一朵朵黄白色的小花在绿叶间欢快地跳跃着,四片花瓣簇拥着一粒粒小米似的淡黄色花蕊。阳光洒在它们身上,我似乎看见了千万个金色的精灵在和这些花蕊相互逗弄着。
这是那棵桂花树吗?它竟不声不响,开得如此热烈?陡然间,我想起了那个下着暴雨的晚上,它是以什么样的勇气撑过来的?又是以怎样的毅力开得如此耀眼?一时间,我被这棵树感动了。
阳光下,樟树旁,桂花开的朴素又执着,它无畏人言,无惧风雨,靠着自己的韧劲儿,坚守着开花的梦想。
那日,我被一棵桂花树的智慧所折服。
点评
习作语言生动,行文流畅。作者运用托物言志法,着重写了桂花树为了开花无惧风雨的坚韧性格,以及桂花树不在意他人眼光、坚守初心的智慧。习作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文字充满诗情画意,给人美的享受。
03.书房窗外的榕树
打开我家书房的窗户,首先就会被这映入眼帘的绿色所吸引。
这是一株榕树,听妈妈说,我出生前,它就长在这儿了,刚开始,它矮矮的,没有什么叶子。现在,它长得极高,极壮,差不多有五层楼高,枝条已经可以伸进我家书房里,有的时候,会有鸟停在上边,小小地休息一下。
站在树下抬头望,片片树叶挤挤挨挨,就像一帘绿色的幕布,把天空都遮住了,透过点点缝隙,阳光洒下几点斑驳浅淡的光影,一闪一闪,时隐时现,就像几块碎金。鸟儿扑着翅膀在树枝间跳来跳去,蝉隐匿在叶间,鸟声蝉鸣交织,嘹亮与清脆,奏出一首夏日清凉的小曲。
这树长得可真好啊!现在正是它枝繁叶茂的时节,它不停向上伸展着枝条,似乎要托举起整个天空,向我们展示它全部的生命力。树叶层层叠叠,一簇簇压着,那绿色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仿佛会化成一滴滴水,纷纷洒落下来。每片叶子似乎都嫩得可以掐出水来,偶尔风来,叶片轻轻颤动,仿佛上面有一个新生命在不停跳动,不停欢笑。透过叶缝,可以看到粗糙的枝干上垂下了数不清的气根,就像百岁老人的胡须一般。
忽然想起几年前,榕树的枝条曾被砍断过,物管嫌它长得太盛,影响了采光,请人来把枝条砍了,整棵树看上去就像秃头了,露出褐色粗糙的树干与撕裂般的疤痕,憔悴了不少。人们都认为它长不回来了,可现在,它还是长出了新的枝条,长得比从前还好了。
树下,有老人坐在椅子上,听着收音机,哑着嗓子说着话;有小孩席地而坐,逗弄着小狗;有几个高中生站在树下,戴着耳机,边听音乐边看书;还有几只流浪猫“嗖”地一下从树上窜下来……这棵榕树终年屹立在那里,用它遮天的绿荫,为我们挡一方烈日,换一缕清凉。许多年来,站在我家楼下的是它,从书房往外看,第一眼看到的也是它。
我想,这棵榕树就像这首歌所写:“这是一株榕树,它扎根在这里,你只看到它枝繁叶茂,却不知它经历了多少。”
点评
作者详细地描写了窗前的榕树,从整体的样子到局部的枝叶,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树的生机蓬勃,富有动感;再回忆过去榕树的遭遇,与现在的样子进行对比,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最后用榕树为人提供荫蔽,升华文章的主题。歌颂与赞美,不仅对树,更有对生命与奉献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