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阅读品腊八民俗 迁移重构悟人间真情
《腊八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腊八粥》这篇小说语言平易浅白,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的一部分内容,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腊八粥”对于学生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而“腊八节”这一传统节日却被渐渐地淡忘了,很多学生没有腊八节和家人一起煮腊八粥的经历,因此这篇课文中的情景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孩子们和家人一起做饭、吃饭、游玩等的生活体验是充分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是必要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借助导学单独立阅读文本,完成信息提取和问题解答;运用提取的信息、抓重点词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
4.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对比阅读,感受腊八粥给人带来的温暖,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
1.运用提取的信息、抓重点词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导学单。
【不忘课标,撷取方法】
对比阅读法 进阶阅读法 朗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走进“腊八”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句子)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八儿对腊八粥喜得快要发疯了,可是漫长的熬粥过程八儿是怎样的?
二、意言兼得,品悟“腊八”情
1.(出示阅读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八儿想吃腊八粥情形词句,体会八儿的急切心情,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
①“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八儿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学生朗读后交流,抓住重点词语“出出进进”谈感受,师创设情境理解八儿的迫不及待。
抓住“叹气的粥”感受拟人手法的运用,文中有多处相似的描写找一找。
(出示词语)
叹气似的沸腾 叹气样儿 叹气的粥
有声无力的叹气 叹气的东西 又叹了声气
六处相似的描写,作者想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叹气的难道仅仅是腊八粥吗?作者把八儿的求而不得,无可奈何通过叹气一词变现得淋漓尽致。
②“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到“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理解省略号,他的话说完了吗?你觉得八儿想说什么?为什么妈妈没让他说完?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松劲”“眼睛可急红了”“要哭的样子”谈感受,体会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的好处。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八儿和八儿妈。
结合课文的提示语和猜想,多种形式表演朗读再次体会人物形象,感受八儿的急。
③“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④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抓住“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的反复,感受八儿妈的坚持。联系腊八粥的资料谈谈为什么八儿妈要等太阳落下时才准吃?感受团圆。
⑤“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到“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想八儿和八儿妈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和心理,通过补充提示语、朗读等形式,体会八儿急于吃粥的天真可爱和八儿妈对他的宠爱。
3.(出示)
夜饭桌边,靠到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朗读体会夸张写法,感受八儿的形象。
三、群文共生,有感“腊八”情怀
学生快速浏览阅读资料冰心和梁实秋描写腊八粥的文章。交流感受。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到,年的味道就开始蔓延开来了。一谷一粟,浓缩一年的生活味道;一粥一餐,香气中氤氲新年期待。一碗平常不过再平常的腊八粥却被许多作家描写过,小小的粥写尽了人间的团圆,寄托了人们的思念与期盼,幸福快乐的童年就藏在这腊八粥中。。
四、延伸拓展,设置作业
1.搜集并阅读作家笔下的腊八粥。
2.和家人煮腊八粥,吃腊八粥,讲腊八粥,感受家庭团圆幸福,并试着把感受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腊八粥
心理
急 语言
神态
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