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测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测试题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17 16:4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D.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田鼠的繁殖能力强,环境条件适宜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
D.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3.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一定越快
B.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C.种群出生率高,种群数量不一定增长快
D.年龄结构表示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4.2018年韩国总生育率为0.98,成为全球唯一一个生育率跌破1的国家。这意味着,韩国女性在育龄(15岁~49岁)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不到1人。韩国统计局预计2028年开始韩国总人口将下降,请问韩国统计局做出这个预测所依据的种群特征是(  )
A.迁入率和迁出率  B.年龄结构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5.下列图示表示4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其中种群密度将增大的是(  )
6.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
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
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标记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重捕的标记个体数)/重捕的个体数
7.某种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蚜虫通过吸食落叶乔木幼嫩枝叶的汁液来生活,如图为不同月份温度对蚜虫种群数量的影响。食蚜蝇和瓢虫以蚜虫为食,蚂蚁从蚜虫处获得蜜露,并赶走食蚜蝇和瓢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数学模型的数据来自样方法
B.6月之前蚜虫种群的生活环境阻力很小
C.蚜虫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天敌增多
D.食蚜蝇和瓢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8.将啤酒酵母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
B.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
C.若将酵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其环境容纳量(K值)减小
D.若在10 mL培养基M中接种酵母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增大
9.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B.通常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C.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曲线和“S”形增长曲线属于概念模型
D.用抽样检测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1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11.下表为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组号 1 2 3 4 5
面积/m2 4 4 4 4 4
田螺数量/只 13 19 16 14 18
A.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B.据表中数据可知稻田中田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9只
C.田螺的年龄结构直接决定了田螺的种群密度变化
D.田螺种群密度为16只/m2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12.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甲所在的环境资源充足,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种群乙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竞争不断加剧
C.t1时刻,种群乙具有最大增长速率,环境阻力最小
D.t2时刻,种群乙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13.如图所示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其中曲线Ⅰ、Ⅱ、Ⅲ处于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而曲线Ⅳ处于理想状态下。不考虑天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的增长率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B.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
C.出现曲线Ⅲ的变化趋势,源于在b点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
D.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
14.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种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的田鼠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绘制出如图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属于模型建构法,该模型种类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种类相同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小
C.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值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D.图中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为C点,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15.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B.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最多
C.图2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
16.通过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 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
17.(11分)下列为小李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⑤表示____________。
(2)种群的“J”形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更容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____________(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
18.(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形。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4分)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
(2)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3)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生存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5)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20.(14分)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1)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该实验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该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有限,酵母菌呈“S”形增长。
(4)另一组同学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3组实验(见下表)。每隔24小时取样并计数,实验结果略。
试管编号 培养液 /mL 无菌水 /mL 酵母菌母液 /mL 温度/℃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上述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21.(1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解草原生态系统,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牧草进行丰富度的调查,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调查时应注意:①样方大小要适宜;②取样时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该小组还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________。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中虚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投药一段时间后,田鼠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则图甲中________点不可能出现该种年龄结构。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D 2.D  3.A  4.A 5.A  6.7  7 .C 8.D 
9.A 10.B  11.A  12.C  13.C 14.D  15.D, 16.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
17.答案:(1)出生率(或迁入率) 年龄结构 (2)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λ-1)×100% 
(3)偏大 (4)性别比例 生物防治
18.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9.答案:(1)样方 随机取样
(2)标记重捕 (3)调查统计的数据(或具体的种群数量特征) 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4)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 (5)如右图
20.答案:(1)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适当稀释菌液(或增加稀释倍数) (2)不需要 时间上已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重复实验 (3)资源(营养物质) 空间 (4)温度和营养成分
解析:(1)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上牧草的丰富度,为减小调查结果的误差,调查中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的样方等。据标记重捕法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2)①图中虚线表示“J”形增长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②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水平。③图乙中幼体多,成体少,所以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而图甲中A、B、C点的种群数量均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21.答案:(1)随机取样,偏大 (2)①a(1+m)n ②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③D
解析:(1)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上牧草的丰富度,为减小调查结果的误差,调查中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的样方等。据标记重捕法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2)①图中虚线表示“J”形增长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②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水平。③图乙中幼体多,成体少,所以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而图甲中A、B、C点的种群数量均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