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有关龚自珍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本诗。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疏通句意,把握诗歌结构。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动作描写与诗人自喻,体会诗人由离愁转向释然的心理过程。
4.文化传承与理解: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三、过程与方法: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古诗。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2.介绍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3.文体知识积累
古体诗:有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或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五字一般为221式或212式,七字为2221式。《望岳》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二、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己亥杂诗(其五)
清 |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根据下面的词句注释,理解诗意。
①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②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
③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④花:比喻国家。即:到。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活动]1840年是什么年?
[备课]2020年庚子年。1840年的庚子年,爆发鸦片战争,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900年的庚子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1960年的庚子年,我国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就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向掌握导弹技术方面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打破了霸权主义国家“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预言。所以,不要过分迷信网上的一些说法,我们要坚信人定胜天。
2.学生说诗意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3)配乐朗读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2.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⑴“不拘一格”什么意思 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呢?(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⑵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交流点拨】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给人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前两句写景(描写):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4.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被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修辞和感情上品析:以“落花”和“春泥”为喻,表明心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虽然辞官离京,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现在常用“落红”的形象,作为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
相似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四、拓展延伸
具有理趣的诗句总是耐人寻味,本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与七上我们学过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皆寓理于景,传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转机的乐观进取精神。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未消尽,红日已出;旧年未过,新春已到。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自然理趣,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这首诗以“落红”自喻,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满腔热情和献身精神。
六、课文总结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中国从古至今就不缺少这样的人。从浴血淬火的战争岁月,到艰苦奋斗的建设年代,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赓续革命火种的过程中默默耕耘,有人用生命去回答,焦裕禄倒在了带领百姓治沙的路上。孔繁森最喜爱的名言是: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
青春年少的你们是枝头的繁花,我们是簌簌而下的落花。希望同学们用青春年少的激情,坚定理想目标,勇于战胜各种困难、风险、挑战,绽放自己的一树花开。
七、课堂练习
1.对《已亥杂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后两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人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别离之苦。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解析】D.《已亥杂诗》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归园田居》不相同。
2.对《已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解析】C.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而不是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吟鞭东指即天涯”流露了诗人挣脱束缚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感。
B.后人常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比喻老一代甘愿为下一代牺牲自己的决心。
C.这首诗将抒情和写景有机结合,表现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
D.这首绝句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要不甘自弃,继续奋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解析】C,这首诗将抒情与议论相结合。
4.下列对诗歌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
B.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谏,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C.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
【答案】B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整理4个品读句子。
3.选做:
比较《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游山西村》的异同。
九、教学反思
在本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了起来;从作品意象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片、声音,范读、读一读等方式,进行渲染意境。
教学之后,我还反思到了自己在上所有古诗存在的一点共同缺陷,那就是对学生课外诵读的培养不够。因为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的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是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默读重视不够,这节课上我给学生的默读时间有点少了,因为默读是体验作品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改善,多学、多思、多请教、多观看专家们的讲座,在反思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