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备考:高考诗词炼字之名词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二轮复习备考:高考诗词炼字之名词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7 18: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二轮复习备考:高考诗词炼字之名词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代学者李元洛说:“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
诗词中,颜色词汇和方位名词,甚至一些活用为动词的名词,都为诗句增添色彩。今天,我精选一些经典的炼字诗句,和大家一起感受这些词汇对于作品的意义。
01
颜色名词
《钗头凤红酥手》
宋代: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你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春色满城,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
此处作者用红(手)、黄(酒)、绿(柳)构成的明艳色彩的春景画面,一则借“红酥手”来写唐婉的靓丽仪容,“黄縢酒”写唐氏捧酒相劝的殷勤之意,明艳的色彩和心中真爱的美丽的唐婉相得益彰,更是二人夫妻恩爱生活的幸福时光的色彩。和现在的人事全非,黯然全逝,一切成空,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点绛唇红杏飘香》
宋代: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盛开的杏花芳香弥漫,柳树绿了,垂丝飘飘如缕,其轻如烟。
在万紫千红的春景中,红杏,柳烟成为人们的最爱,早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的名句。苏轼才大如海,写红杏偏偏写杏花飘出的清芬的香气,写翠柳,偏偏要写含烟之态,垂缕之姿,轻柔飘逸。这番美好中,色彩明丽,正衬景中的伊人之美丽、美好。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作者此处对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黄、翠、白、青四个名词词,四种颜色,由点到面,由线到无限的空间延伸,点、线、面错落有致,由下到上,越来越开阔,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将初春的万物复苏、勃发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之“鸣”和“上”,一片生机盎然。
《好事近湓口放船归》
宋代: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两岸色彩醒目的白苹和红蓼,把小船都映衬得似乎染上了一层新绿。
这二句描绘了作者薄暮中在散花洲看到的两岸美丽风景。白、红、绿三种色彩,明快且对比强烈,非常艳丽。将小船染绿的是无边无际的绿背景,绿树、绿草、绿水……想象中出现一幅山水画,作者徜徉其中,很是闲适。
02
方位名词
《虞美人听雨》
宋代: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方位名词运用的智慧巧妙。“少年听雨歌楼上”,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刻,美好而快乐,一个“上”字,正好暗合这样的生活情境。“壮年听雨客舟中”,四处漂泊的中年生涯,愁苦悲凉,一个“中”字,倒也贴切。“而今听雨僧庐下”,白发苍苍的晚年,已尝遍悲欢离合,经历各种坎坷折磨,外表好似解脱,实则愁苦内敛在心。一个“下”字,和风烛残年的境遇合拍。三个方位名词,仔细读来,又是作者一生的际遇。
03
名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一个“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写出战士出征之前的肃杀的氛围,同时暗示出“秋高马壮”之时出征,战无不胜的前景。在全词中,处于中间过渡的内容,之后词节节攀升,但最后“可怜白发生!”,从高处跌落,不过是一场梦境。无比的悲哀,和可怜全出。“秋”字在中间,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04
活用为动词的名词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代: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绿”字,活用为动词,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过程,本来春风是无形的,把看不见转化过程变成醒目的视觉形象,再现了春风的无限活力,春天的生机盎然。一个“绿”字,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代: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红”与“绿”活用为动词,在我们眼前,像在放慢镜头,将樱桃和芭蕉变红、变绿的动感过程展示出来。这个过程,是肉眼捕捉不到的,和这个容易流逝的春光多么相似,都是那样不易察觉,难以捉摸。借“红”“绿”颜色之转变,又何尝不是在表达人的颜色之变化,年华易逝,人生易老。
《端居》
唐代: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只有空床敌素秋”,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
素秋,是秋天的代称。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所有的加在一起,散发着萧瑟清寒的气息。这凄寒的“素秋”不仅触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绪,而且给作者以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
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一个“敌”字,将客观的“空床”与“素秋”染上了主观情绪,无法承受的难以言状的凄神寒骨的凄怆。
高考二轮复习备考:高考诗词炼字之动词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代学者李元洛说:“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
诗词中,动词往往是一个句子的灵魂,使整个句子变得灵动独特,境界顿生,新奇醒目。今撷取部分精品诗句中炼字(动词),含英咀华,感受古诗词精品的魅力。比如,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将视觉景象,转化为听觉,生动展现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人心头的蓬勃春意,被清代著名评论家王国维誉为“境界全出”的佳句。宋祁,因此诗词扬名天下,被人称为“红杏尚书”。
1、《狂夫》
唐代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筿红蕖冉冉香。”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秀美光洁,被和风拥着轻摇,细雨滋润着荷花,使其格外娇艳,微风吹来阵阵清香。
其中,“含”和“裛”两个动词运用很妙,“含”有小心呵护之意,而“裛”通“浥”,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足见了风之轻柔,雨之细微;又赋予风和雨的人格化,读来亲切,境界美好。
2、《过香积寺》
唐代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中泉水撞击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的寒冷。
“咽”字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不能轻快流淌,只能在险峻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就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比喻生动形象。
“冷”字来写日色,细品妙极,夕阳西下,黄昏的余辉照进幽深的松林,让人感受到更加的冷森森。通感的巧妙,使视觉景象转化为感觉,妙趣横生。
3、《风》
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解落”,“解”字用得极好。人们经常说:“秋风扫落叶”,可见秋风之肃杀。不用“吹”“刮”等词汇,却用一个“解”字。解,足见风之细心,精心,用心,专心,不急不躁,让叶子安然地离开母体,纷纷飘落大地,化作水泥更护根。风是如此体贴,如此温柔,让人被其深情和用心感动。
“能开”,“开”字用得好。开是一种将花从冬天的沉睡中召唤出来。开,足见风给人带来的花的美好,让人很开心。
“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柔多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在渗透着人们应该像风一样珍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4、《昭君怨咏荷上雨》宋代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集,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6、《宿江边阁》
唐代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薄薄的云层飘浮在岩腹里,就像栖宿在那儿似的;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烛的明月映照水中,好像月儿在不停翻滚。
诗人用一个“宿”字,写云在夜间光线暗淡之时静止,拟人化的处理,极为妥帖。“翻”字,写江流波涛翻滚,将月色写得飞动自然。
7、《早发》
唐代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独向长空背雁行”一句中的“背”字用得极好。背,背离,相反。深秋时节,自己一个人独自在早晨闻鸡鸣上路,自己的方向是北方大漠,与大雁往南方飞过冬的方向正好相反。
作者朝着寒冷凄苦的朔北前行,极其艰难坎坷凄凉;大雁往南方温暖之地飞翔,越来越轻松喜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旅程早发的艰辛和不能回温暖之地内心的愁苦与感伤。
8、《溪亭》
宋代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林中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独行穿过,无绪,唯有闲坐,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萤光。
颈联写诗人举止。在落叶中,独自穿过,踽踽独行之状,漂泊无依,无限凄凉。百无聊赖,闲坐在那里,数着流萤以解闷,表面的闲适无聊,与内心国破家亡的矛盾纠结,让人凄凉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