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理科(问卷)
一、单选题(40*1.5=60分)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中央集权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道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认可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呈现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格局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4.下图为1981年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木棺上的漆画(局部)。经考证,漆画绘制于太和(477-499,孝文帝年号)年间,中心内容是中原地区的历史故事。画中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穿着典型的鲜卑服;下方装饰连珠纹的团花图案,显示出波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实物史料,该画可以证明当时
A.中原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 B.鲜卑贵族阻挠孝文帝改革
C.与西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D.不同民族间存在文化交融
5.三省六部制经过长期发展,到隋唐时期才得以确立和完善。下图中,门下省负责
A.决策 B.执行 C.审议 D.咨询
6.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最终完成于
A.唐朝 B.两宋 C.元朝 D.明朝
7.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今属福建漳州)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据此可知,施琅的军事斗争
A.捍卫了国家主权 B.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开发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实现了清朝版图最大化
8.明清时期,小说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主要是因为
A.文化发展,印刷术不断完善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C.文化交流,科举制的发展 D.资本主义发展,思想领域的活跃
9.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10.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以下实践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实践 结果
A 19世紀中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 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
B 1894年黄海海战中丁汝昌等奋起作战 北洋水师取得了黄海制海权
C 19世纪末掀起的义和团运动 未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D 1895年台湾人民反制台斗争 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A.A B.B C.C D.D
11.“1920年,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译出了首个中译本。陈译本顺应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重大的作用,”陈望道所译之书是
A.《神圣家族》 B.《共产党宣言》 C.《法兰西内战》 D.《国家与革命》
12.有人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次会议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
C.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13.周恩来总理说: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 D.三个世界的理论
14.有学者认为,中国必须坚持搞市场经济,决不能回到过去那种僵化的计划经济。然而,中国需要的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正在于它吸纳文明成果的包容性,有不断改革的能力和自我调适的空间。该学者
A.对计划经济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对中国经济改革是全面肯定的
C.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完美 D.高度评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5.经历长期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共同的思想精髓是
A.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B.开放包容和合作共赢 C.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D.继承发展和与时俱进
16.“文字……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种特征。”材料中的“文字”指的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八思巴文
17.考古发现,津巴布韦东部的山坡梯田遗址,面积为2000~3000平方千米,梯田四周有水井,还有许多长达数千米、深为1米的水渠,还有饲养家畜的遗迹。这反映出古代津巴布韦
A.是非洲农业文明的起源地 B.铁型牛耕技术非常先进
C.农业和畜牧业得到了发展 D.农牧业技术自欧洲传入
18.雅典陪审法庭有案例:官员用斧头杀死--头公牛,扔掉斧头逃离现场。之后有人拿刀剥掉牛皮,吃掉牛肉。法庭辩论--开始指向提水以供磨刀的妇女,妇女则指责磨刀的人,磨刀的人又将责任转向切肉的人,而切肉的人则认为责任是他手里的刀。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定刀子以沉默自认,被判决有罪的凶器投向大海。这反映古代雅典
A.人文主义影响司法审判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19.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探讨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等基本问题,在生活领域建起一座真善的理想宫殿。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B.使人本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
C.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 D.主张知识来源于对世界的感知
20.8世纪中期,帝国极盛之际,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然其疆域之辽阔,为历史之空前。这里的“帝国”指的是
A.波斯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埃及帝国 D.阿拉伯帝国
21.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至14克白银,在威尼斯达14至18克白银,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至30克白银。”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欧洲封建主的腐败 B.欧亚传统商路受阻
C.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D.伊斯坦布尔失去东西方经济交流中心的地位
22.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大师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他们颂扬“人”,蔑视“神”,提倡“人权”,否定“神权”。造成这种现象的经济根源是
A.反对教会宣扬的神权封建思想 B.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膨胀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 D.天主教教会的专制统治
23.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上述主张
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直接导致了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发起了严重的挑战
24.1687年,哈雷帮助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面对不少人的怀疑甚至反对,哈雷运用其中的新力学理论测算了24颗彗星的轨道,而以其名字命名的一颗彗星的如期回归说服了最后一批牛顿力学的反对者。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环境还很不成熟 B.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经典力学使人们的传统认知发生改变 D.经典力学问世取决于哈雷的帮助
25.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大兴土木”的含义是
A.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B.批判神权统治 C.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D.宣扬人性解放
26.1689年以后,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这表明英国实行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共和制 C.议会共和制 D.君主专制
27.“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结合所学,材料说明了什么?
A.市场需求的扩大是工业革命的直接动力 B.市场需求是蒸汽机问世的根源
C.蒸汽和机器出现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D.蒸汽和机器引发了工业革命
28.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说:“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材料体现了亚当·斯密怎样的经济思想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 C.垄断主义 D.凯恩斯主义
29.恩格斯说:“俾斯麦用使资产阶级本身感到惊奇的速度和准确性实现着他的民族纲领。”指的是俾斯麦即将完成德国的
A.国家统一 B.工业革命 C.议会民主 D.殖民掠夺
30.“1871年3月26日的投票已表明革命取得了成功。一个厚颜无耻的侵害人民的政权,曾一度想掐死你们,你们进行了合法的自卫。”材料中的“革命”是指
A.光荣革命 B.巴黎公社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31.有人这样描述某一时期西方人生产与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人们可以日落而作,日出而息,整个社会可以更自由地支配时间了。导致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32.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世界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达成了瓜分世界的协议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扩张与争夺的加剧 D.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33.下表是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统计表。表中数据反映出
A.世界贸易总额逐渐提高 B.美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C.欧洲失去贸易中心地位 D.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34.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得到深入发展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B.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D.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3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36.有学者指出,1917年革命表明,如果国内存在尖锐的社会问题,不应一味寻求妥协,否则更激进的力量将会采取外科的方法进行治疗。材料中“外科的方法”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四月提纲》指明革命方向
C.“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D.颁布《和平法令》结束对外战争
37.有学者指出:“如果在1917年,列宁的难题是要懂得如何才能挽救俄国的革命的话,那么在三年后他的难题就要用新术语来表达了,即如何结束这场革命。”为“结束这场革命”,列宁提出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通过《和平法令》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38.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学者 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是冷战的主要表现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39.“二战”结束不久,美苏开始“冷战”,两大阵营激烈对抗,但其间却发生了60年代中法建交,中苏关系公开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却仍联手支持越南抗美战争;70年代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直至建立外交关系,苏联入侵盟友阿富汗等一系列事件。这反映了
A.“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复杂 B.中国大国地位提升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
C.美苏的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根源 D.一些国家企图冲破美苏控制而独立自主
40.社会要对每个人的生存负责,而国家作为社会的管理人,就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二战后这种观念的盛行
A.根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推动了美国“新经济”兴起
C.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促进了“福利国家”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41.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分权制衡原则是美国宪法的核心,它不仅在于权力的分立,还在于权力的相互制约……按照分权制衡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属于国会、总统和法院三个不同的部门。但是由于各部门有其各自的运行程序,且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机构,三权在互相制约的同时,致使周转程序繁多,运作不灵,从而容易导致效率低下、职责不清。尤其是国会与总统之间,常常由于党派政见和利益之争而出现僵持局面,出现混乱拖延,处理事务不力的状况。
——摘编自尤维丽《论美国宪法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材料三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许多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这些志愿者帮助美国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后,回到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祖国……当凯旋的志愿者们无比兴奋地宣传美国时,也预示着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正如当时一家报纸所说:“在帮助美国13个州夺取自由之时,我们也在为夺取自己的自由做准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列举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建构分权制衡体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巨变”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至19世纪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德意志和日本等主要国家最终确立的不同政体类型。(6分)
4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和其他先进国家先后发生的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些国家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摘自李琮主编的《世界经济百科辞典》
材料三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在这一阶段,垄断资本已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为了追逐最大限度利润,大大推动了资本的输出,从而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摘自李琮主编的《世界经济百科辞典》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该事件使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及其开始的标志。(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4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 信徒的获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更不靠赎罪卷,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四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说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1)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发生的哪一重大变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的核心思想与材料一的关系。(4分)
(2)材料三中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学说?如何理解该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4分)
(3)材料四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发展实化。(4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理科答案
DBCDC BCBBA BABDC BCDBD BCACA AABAB DBDBA CBBAD
41.(1)“完美”之处:不流血、妥协。(2分)
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任答两点4分)
(2)理论依据: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答“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分权制衡思想”亦可)(2分)
影响:有效地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为其他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借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决策效率和行政效率的低下。(任答两点2分)
(3)巨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2分)
政体类型:美国和法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而英国、俄国、意大利、德意志和日本则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4分)
42.(1)新航路开辟;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分)
(2)英国,珍妮纺纱机的出现(4分)
(3)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
43.(1)文艺复兴运动。关系:它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发展(或继承与发展)。(4分)
(2)学说:“因信称义”。(2分)
理解:该学说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柳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宗教信仰的自主权,树立了人文主义宗教观。(2分)
(3)发展:自由是天赋予人的权利,不可侵犯,要以法律作为保障。(2分)
内涵变化:由人文精神发展到人文思想再到人权思想(2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