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文科(问卷)
一、单选题(40*1.5=60分)
1.如表为不同年代有关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各诸侯国普遍推行郡县制 B.为巩固边防需要而建立郡
C.燕是设置郡最晚的诸侯国 D.秦国助楚国与燕国设置郡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崇儒兴学,《北史·儒林传》称颂北魏“斯文郁然,比隆周汉”。辽宋夏金元时期,辽提出“辽家遵汉制,孔教祖宣尼”,金立孔庙于上京,元推崇程朱理学。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举措
A.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是为了提升儒学的正统地位
C.实现了文化统一与民族的交融 D.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3.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恢复了中书省主决策、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主执行的三省旧制;到南宋孝宗时期,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同时宰相一般都兼枢密使。据此可知
A.宋朝全面恢复唐朝制度B.皇帝权力受到严重制约C.三省制逐渐向一省演化 D.政权更替影响制度变革
4.下图分别为西夏文《论语全解》和宋刻本《论语集解》。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论语》在西夏得到了广泛传播
C.西夏和宋代在字体上相互借鉴 D.活字印刷术在宋代被普遍运用
5.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猛烈批判,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风的作用。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主张是
A.“离经叛道” B.“存天理,灭人欲” C.“经世致用” D.“天下为主,君为客”
6.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人思想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有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它是近代中国在外力的荡击下被迫做出的反应,然而这种反应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其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其拯世济时效能的发挥。材料说明这一思想
A.代表了当时先进中国人的求变心理 B.突破了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器物层面
C.应对西方文明冲击的效果极其有限 D.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7.下图为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一块石碑摘录。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A.经济结构实现转型 B.乡约促进邻里和谐 C.政府扶持农村市场 D.乡绅推动商业发展
8.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衡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时间 总署大臣人数 军机大臣人数 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机大臣人数
1861-1868年 7 5 3
1869-1875年 10 5 4
1876-1881年 12 5 5
1882-1884年 12 6 4
A.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B.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C.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9.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志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该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A.武昌起义 B.五四运动 C.八七会议 D.南昌起义
10.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并不断扩大规模,成为中国近代棉纺织业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纱锭生产率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申新纺织公司的发展
A.导致日本在华纱厂严重萎缩 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推动民族工业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11.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者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下列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开辟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 D.完成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12.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对应这种变化的事件顺序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1954年,新中国在参加某次国际会议时明显地表现出:当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 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 也绝不再被盟国越南拖入与美国的战争。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确立了世界五大国的地位 B.奉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同盟关系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14.1963年,《人民日报》社论指出:“香港、澳门这类问题,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问题……我们一贯主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经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以前维护现状。中国人民并不需要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显示武力,来证明自己反对帝国主义的勇气和坚定性。”这表明当时中国
A.已有一国两制的构想 B.致力于与西方建交谈判
C.放弃统一港澳的努力 D.主张暂时维护港澳现状
15.1983年,一些人视特区为异端,怀疑“特区姓‘资’不姓‘社’了”。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视察深圳等特区,并题字“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国内外局势的变化,邓小平又到深圳等南方城市视察。这两次南方视察的共同点是
A.促成经济特区的设立B.实践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 D.促成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57年,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56.7%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邓小平在1984年讲到:“中国……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中国开始以独立的面貌登上国际舞台
C 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 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万亿美元。2019年财政总收入突破4300亿元,是1993年11.15亿元的387倍 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A.A B.B C.C D.D
17.下列各物种均起源于美洲的是
A.玉米,茶叶,番茄,大豆,烟草 B.玉米,棉花,水稻,马铃薯,花生
C.玉米,花生,水稻,小麦,番茄 D.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可可
18.雅典陪审法庭有案例:官员用斧头杀死--头公牛,扔掉斧头逃离现场。之后有人拿刀剥掉牛皮,吃掉牛肉。法庭辩论--开始指向提水以供磨刀的妇女,妇女则指责磨刀的人,磨刀的人又将责任转向切肉的人,而切肉的人则认为责任是他手里的刀。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定刀子以沉默自认,被判决有罪的凶器投向大海。这反映古代雅典
A.人文主义影响司法审判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19.据下表可知《大宪章》
表一:英国《大宪章》部分条款内容
A.加强了英国议会权力 B.确立了议会君主制度
C.否定了封建专制王权 D.体现了封建贵族意志
20.10~13世纪,西欧新建了140多个城镇,其中一半是集市中心,另一半则建在农村。由此可知,西欧
A.庄园经济已经彻底解体B.工业技术较发达 C.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基本实现城市化
21.“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时期的作品
A.思想内容固守传统 B.风格未能实现突破
C.题材多以宗教为主 D.影响范围极其有限
22.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至14克白银,在威尼斯达14至18克白银,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至30克白银。”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欧洲封建主的腐败 B.欧亚传统商路受阻
C.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D.伊斯坦布尔失去东西方经济交流中心的地位
23.诞生于15世纪中叶巴塞罗那的《康梭拉多海商法典》规定“如果一名引航员不了解当地水域,却声称自己非常了解,而又无法提供他所承诺的引航服务,那么他就应该立即被斩首,对他不需要有任何怜悯和仁慈。”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殖民活动伴随暴力冲突 B.航海立法有利于新航路开辟
C.地理知识获得较大突破 D.法典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24.15世纪以前,西欧修女普遍相信“独身是基督徒的理想生活”。16世纪开始,修女们则跨出修道院走进婚姻殿堂,16世纪末,修道院在很多国家消失。这主要得益于
A.宗教改革的开展 B.近代自然科学兴起C.启蒙运动的兴起 D.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25.16世纪中期,伊凡四世在改革中实行“特辖领地制”,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南部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此类地区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伊凡四世此举意在
A.扩张领土,建立庞大帝国 B.打击大贵族,强化中央集权
C.发展经济,实现富国强兵 D.革故鼎新,摆脱蒙古的奴役
26.有学者指出:“18世纪末的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这场革命是指
A.英国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南北战争 D.意大利的统一
27.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开始进口粮食以缓解战争期间飞涨的粮价。小麦和面包价格的下降触及了土地贵族的利益,他们通过议会强行出台了《谷物法》限制粮食进口以维持粮食的高价,这引发了社会多数人的不满。《谷物法》的出台,说明当时的英国
A.议会凌驾于法治之上B.工业革命加剧社会矛盾C.议会改革的势在必行 D.光荣革命成果遭到破坏
28.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只是部分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至于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仍旧很高,民主对底层人民来说依旧遥不可及。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掌权B.《权利法案》遭到破坏C.贵族垄断政治权力 D.民主政治有待逐步完善
29.“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是,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挣扎到公社社员的地位,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现代的工人却相反……”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C.《共产党宣言》 D.《和平法令》
30.19世纪中期在英国被称为“法制时代”,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这说明英国政府
A.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B.立法深受重商主义影响
C.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环境 D.日益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31.19世纪6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先后发生。这反映的共同时代主题是
A.政治民主化 B.争取民族独立 C.追求近代化 D.发展资本主义
3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标志着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B.亚非拉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C.列强开始了资本输出 D.新的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出现
33.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征文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领域的动向。以下是“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名人的社会主义梦想录摘录
当时知识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的原因有
A.苏联新经济政策显著成效的示范 B.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失灵的影响
C.红军长征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 D.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34.下表是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统计表。表中数据反映出
A.世界贸易总额逐渐提高 B.美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C.欧洲失去贸易中心地位 D.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35.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为此,苏俄决定实行
A.扶植私人大企业发展的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36.下图是英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于1942年6月出版的《胜利版画》杂志第一期封面。该杂志使用此图作封面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中国战场的世界影响 B.展示盟国之间协同作战
C.突出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D.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37.1944—1947年间,斯大林主张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共产党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则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这一主张反映了
A.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B.美苏冷战局势的缓和
C.苏联国家战略的需要 D.意识形态分歧的消除
38.下图是1950-1998年间美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导致图中美国经济三次较长周期繁荣的共同因素是
A.传统产业的减少 B.政府的适度调控 C.福利投入的增加 D.市场的自发调节
39.1962年10月30至3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亲自访问了古巴,劝卡斯特罗同意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卡斯特罗接受了吴丹的劝说,但断然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并向美国提出了“停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古巴进行的经济制裁”等条件。这表明
A.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古巴不愿屈服于美等势力的压力
C.美国与苏、古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D.联合国不支持苏联的行为
40.《技术社会》的作者雅克·埃卢尔说。“近代历史表明。在每项技术的运用中,一开始就蕴藏着不可预料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带来了比没有这项技术的情况下更为严重的灾难。”他意在表达
A.科技革命带来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B.现代文明下科技发明存在悖论
C.人类文明的进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西方工业文明存在困感与迷茫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人每云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综细务。朕不谓然,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谨,即贻百年之患……但天下大权当统于一,神器至重,为天下得人至难,是以朕垂老而倦倦不息也。”
——《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 我们现约定将我们全体组成公民政体,以使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并在我们之间创造良好的秩序。为了殖民地的公众利益,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我们应当忠实遵守的公正平等的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
——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
材料三 到16与17世纪,反对无限君权的“权限说”崛起后,宪法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被认为是一部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文件。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1)材料一、二的社会(国家)治理理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分析造成治理理念不同的原因。(6分)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制政府权力的思想主张。结合17世纪的英国史实,简要分析“权限说”对近代英国宪政的影响。(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7次远航中,丝织品是贸易的主要物产。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归安县“男耕女织,农家本务,况在本地,家家织经”。江南官营织机有3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和徭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灏家就有“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 明清卷》
材料二 从18 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在韦奇伍德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43.计划机制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最先在苏联广泛运用,后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一定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活动完全在计划指导下运作,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完全按计划调配,市场、价值规律等经济杠杆几乎不发生作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是经济活动的实际操作者而非监护人。国家通过制订规划和实行规划掌握经济的全部命脉,其规划不仅涉及到发展全局,而且具体到各级生产部门乃至生产单位,计划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每一个细胞中。
——摘编自钱乘旦《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二 “经济计划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协调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通过采购订货和刺激消费……,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同时通过国内干预和国际联合,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客观上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而且有助于提供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
——摘编自梅宪宾《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苏联计划机制运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机制形成的原因。(6分)
(2)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到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日益趋同。据材料二概括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观点。(8分)
。
试卷第1页,共3页
文科答案
BACAC CDBAC BCBDC ADDDC CBBAB BCDCC CABDB BCBBB
41.(1)理念:材料一体现强烈的君主专制意识(或人治);材料二体现出社会契约和法治精神(民主)。原因:材料一治国理念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不利于社会创新。材料二的政治理念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进一步彰显了人文主义,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推动民主法治思想的发展。(6分)
(2)主张: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任答3点,3分)影响: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一系列限制国王权力的法案(《权利法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2分)
42.(1)表现:出现丝织业市镇;私营规模远超官营;采用雇佣劳动;出现工序分离趋势。(4分)
主要原因:赋役制度改革;对外贸易发展;商品经济活跃。(3分)
(2)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劳动力高度集中;劳动分工深化;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任答4点,4分)
影响: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同时也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工厂制在兴起的过程中,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4分)
43.(1)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否定市场的作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3分)
原因: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了巩固政权;斯大林的倡导(3分)
(2)表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国际的联合;建立制度化、体系化的贸易金融体系;(2分)
评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6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