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气体的变化》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同时学生也发现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
本课聚焦环节,指出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进而引出探究环节,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用白醋和水分别与白糖、小苏打、食盐混合,发现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体(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其他均没有产生新物质;二是引导学生利用密封袋来收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通过实验研究气体的性质,推理分析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三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白醋与哪些物质也会产生气体,引导学生通过课外调查,探索贝壳(蛋壳)等物质与白醋产生的气体。
【学情分析】
在第1课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且物质的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通过课前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白砂糖、食盐、白醋、水等物质都有所接触,但对于小苏打的体验还不是十分深刻。学生在三年级的溶解实验中已经接触过食盐和白砂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已具备一定的探究和观察能力,对生活的物质变化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
2.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
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
2.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不同物体与水和白醋分别混合实验,细致观察,以实验现象为依据来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活动一:6个塑料杯、盐、白糖、小苏打、水、白醋、滴管、记录单1
活动二:带导管的塑料袋、蜡烛(放于烧杯中)、点火枪、记录单2
教师准备:
1套活动材料、PPT、板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预设3分钟)
1.同学们,你们有听说吗?昨天我们学校厨房里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食堂员工在整理仓库物品时突然感到呼吸困难,幸亏反应及时离开了仓库才没有出事。
2.在厨房员工的带领下,姜老师来到现场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出示现场图片),厨房仓库的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白色固体物质和无色透明液体,经过询问仓库里的白色固体物质有小苏打、白醋、白砂糖,无色透明液体有水和白醋。
3.你们认为从这些物质中选择一种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混合,总共有几种可能呢?(预设:6种可能)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厨房员工整理物品时出现呼吸困难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效推进课堂教学。】
二、第一轮搜证:不同的物质混合产生的现象
1.其实我们把固体物质和液体混合总共有6种情况,通过厨房阿姨的描述我们还知道她从原来的正常呼吸到打翻物体后的呼吸困难,说明两种物质混合产生了一种让人呼吸困难的新物质。
2.这6种情况混合是否都会产生新物质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3.通过讨论,你认为6种情况混合都会产生新物质吗?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倾听,做好随时补充的准备。
预设:先排除食盐+水、白砂糖+水、小苏打+水(根据学生反馈的结果),因为四年级的时候做过实验,它们只是溶解在水中,并没有产生其他明显现象。
【设计意图:在这6种情况中,食盐溶解、白砂糖溶解、小苏打溶解这几种情况是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明确不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既能帮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达成共识,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4.其他几种情况我们没做过实验,暂时还不能直接确定。老师也从学校厨房里带回了一些样品,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找找证据!
出示实验指导动图,能看的明白吗?
出示记录单,能看的明白吗?
【设计意图:利用动图指导学生学会规范操作,记录单采取记关键的形式,降低学生记录的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5.出示温馨提示:
(1)认真实验,及时记录;
(2)铃声响起,准备汇报;
6.下面请组长排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
7.研讨
(1)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汇报了!通过实验,你认为哪种情况产生了新物质,你找的的证据是?哪种情况没有产生新物质,你的证据又是什么是?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好随时补充的准备。
(2)小结
预设:6号,因为它产生了气体,这是一种产生了气体的变化(揭题)
8.我们把这样能够产生气体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有些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设计意图:研讨环节,紧扣“证据”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从分析现象入手,判断几种情况混合后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生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三、第二轮搜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1.它们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他真的会让人感到呼吸困难吗?让我们继续展开调查吧!
2.(出示常见气体性质表)这是一份常见气体性质表,想知道他是什么气体,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了解气体的性质?
预设:从颜色、气味、轻重、是否支持燃烧等方面。
3.具体要怎么研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实验指导视频,问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强调:标签 慢慢释放 收集到气体后我们可以先看一看颜色、闻一闻气味)
【设计意图:用密封袋收集气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收集并检验气体的性质,简化学生实验操作的难度,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
4.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你搜集到的气体特点和推测及时填写在记录单二中。
5.开始实验
6.研讨:你发现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发现的?
你认为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
追问:剩下的两种气体我们能确定吗?
7.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我们没办法判断,不过经过科学家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实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产生的气体具有“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等特点,但是还是无法确定产生的气体是什么,需要进一步的去寻找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四、拓展:二氧化碳的作用
1.二氧化碳真的会让人呼吸困难吗?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现在你能解释厨房里出现的这件怪事了吗?
3.二氧化碳的作用:看来二氧化碳确实可能会让人呼吸困难,不过这种气体真的一无是处吗?学生自由说二氧化碳的作用,教师补充介绍。
4.拓展作业: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发现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生活中还有其他物质反应会产生气体吗?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调查!
【设计意图:拓展部分引导学生谈论二氧化碳的作用,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种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思维脉络,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从现象中获取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