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
历史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的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I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截取自一幅古代名画,描绘的是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的情形。你认为,这一经济现象最早产生于( )
A.春秋 B.秦汉 C.唐朝 D.北宋
2.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 )
A.柳永 B.关汉卿 C.苏轼 D.李清照
3.有学者指出,宋诗平易而富有理趣,宋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宋词婉约而阴柔,书法行楷流行而尚意,绘画由外向内一路演变,宋瓷气韵与意境简洁而素雅。宋代审美风尚体现了( )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个体意识的初步觉醒
C.程朱理学的理性之美 D.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
4.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5.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反映了( )
A.首辅与宦官权力制衡 B.宦官权力失控
C.内阁已经取代了六部 D.君主专制强化
6.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命令沿海卫所装备海船:“诏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海上盗贼。”此命令旨在( )
A.增强海战力量抗倭 B.保护中外贸易往来
C.遏制民间海上走私 D.抵制欧洲殖民入侵
7.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开始于( )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8.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 ,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由此可见,黄宗羲( )
A.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反对重农抑商的政策
C.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D.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
9.《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是个由石头造化出来的自然之子,作为猴子,他极端好动,永不安生;作为人,他“一生受不得气”;作为神,他不愿受任何束缚。由此可知,该书的主旨是( )
A.反对传统追求个性 B.痛恨叛逆维护等级
C.争取自由逃避现实 D.推崇礼教歌颂仁义
10.林则徐在《译编卷·澳门月刊》中写到:“前在一千七百三十七年,带来鸦片不过四千余箱,前时鸦片准纳税进口,至一千七百九十六年才禁止,一千八百三十六年又欲如前纳进口,奏而未允,其时已多至三万余箱”。英国大肆对华销售鸦片主要是为了( )
A.损害中国人的健康 B.加剧清廷的政治腐败
C.削弱中国军队战斗力 D.寻求中英贸易平衡
11.两次鸦片战争后,传播西学的各种新式学堂陆续开办,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19世纪60年代后期北京、上海等地开办的同文馆和广方言馆,先后培养了300人左右的翻译和办洋务的人才。这反映了两次鸦片战争后( )
A.中西方观念冲突 B.教育被列强控制
C.教育逐步近代化 D.崇洋媚外成主流
12.以下示意图中“?”处应填入(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人编写了一批介绍西方事物的著作。他们意在( )
A.学习西方以自强 B.发展资本主义
C.变革社会制度 D.传播民主思想
14.长期以来,土地问题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近代中国曾经提出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设想。阐述这一设想的是( )
15.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和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兴办了新式学校和新式海军。这充分说明( )
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D.沿海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6.《绝版袁世凯》一书中写到:“好样的如光绪皇帝,数千年的旧制度,人家103天里发了数十条手谕就想改变,后来一个上午就让人给废了。”该书作者评述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7.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黄金时代’和‘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 )
A.阻止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步伐 B.扶清灭洋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D.在世界反侵略史具有重要意义
18.鸦片战争后,列强在我国强行投资设厂。甲午战后,《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这一规定使( )
A.日本控制了中国重工业 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
C.中国开始产生机器工业 D.中国民间手工业完全破产
19.有学者说,经过康有为等人的努力,孔夫子从一个死气沉沉的“老学究式的古代文化保存者”,变成为了一个“含有新鲜的生命”的“热情的救世者”。这主要是由于康有为( )
A.开创了孔子儒学新体系 B.摒弃了儒学传统价值观
C.将孔子塑造成了革新者 D.提升了儒学的宗教地位
20.1905 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到宪政轨道。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 )
A.清末新政的失败 B.国内矛盾的激化
C.黄花岗起义爆发 D.革命党人的妥协
第II卷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及共同结果。(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们发动的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及主要内容。(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趋势。(3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国家政治体制,以君主作为权力主体表现得更为明确,规定和安排得更为周详具体。举凡官制、人事、行政区划、立法、司法、财政、民政、军事各方面的主要权力均由皇帝亲掌之并独掌之。在封建社会晚期这样的特定时期,高度专制可能有助于贯彻政令,发挥国力,促进统一,但也必然造成专横暴虐,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镇压,甚至助长昏愦和腐败,激化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给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摘编自朱汉国《简明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表现。(9分)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C A D C D A A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A A C B C B C B
材料题
21.(1)原因:列强入侵;农民起义。(4分)
(2)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6分)
结果:失败(2分)
(3)原因:辛亥革命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2分)
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分)
趋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3分)
22.(1)主要特点:中央集权加强,君主高度专制。(2分)
影响:有利于贯彻政令;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易造成暴政与腐败,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每点2分,四点答完9分)
(2)表现:白银普遍使用;长途贸易兴盛;商帮出现;中小商业市镇兴起。(每点2分,四点答完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