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语文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写在答题卡和本试题卷
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条形码上的姓名和相关信息。
2.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和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如下要求答题:
(1)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
皮擦干净,不留痕迹。
(2)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
书写。
(3)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T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3.本试题卷共12页。如缺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否则后果自负。
4.芳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姓
名
准考证号
(本次考试不填)
祝你考试倾利!
2021~2022年度河南省高三仿真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样题两部分,共22小题,时量]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欧美自然主义写作传统影响了中国的自然主义写作。更为关鰱的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
在我国被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关于生态文明的观念違设、生态思潮与生态行动齐头并进,展现
出良好的态势。当下,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已经初露端倪,生态文学专栏、主题讨论、作
品集发布、生态作品批评等不断浦现。中国落差分明的地貌和物种的多样性,为自然主义写作
提供了丰富的对象,
自然主义写作下的散文系列,与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散文尚有出入。这一类型,可以归入生
态散文的前形态,或者命名为前生态散丈写作范式。生态散文没有必要画地为牢,将自然主义
主题下的散文写祚排斥在外,完全可以将之收纳其中,说为生态散文的必经阶段。如何理解生
态散文?“生态”作为前缀,构成了生态散文的关键词,即生态散文对作家主体提出了应然性内
容。这意味着在进入生态散文写作之前,作家必须拥有生态自党的观念。
生态自觉包括几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敬段生命的写作伦理的确主、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
雏视角、生物圈观念下的生命共享主义和平等特神。国此,生态散文并非在散丈作品中强植生
态主义规念,文学的形式有其独有的内容属性。一位散文作家一旦走向生态自觉,那么他笔下
的叙述话语、场景、细节等,必然不同于惯常的只强明个性化的经验叙述内容,更是是现出不一
样的生命气象,推动读者以大山的方式理解森林、以河流的方式理解水苹、以泥土的方式理解蚯
,而非以人间视角俯瞰万物。
生态规念提供的是大的原刘和宗旨,田野经历帮助作家找到观念与感性形式最佳的结合
点。这个点位既有声情并茂的内容,又具备了观念敞开的功能,如同海德格尔所分析的凡·高
笔下的农鞋。生态散文的内质其实就在于作家对“永恒在刹那间收藏”的把捉与呈现。总之,生
态自觉解决的是生态散文怎么写的问题,而饵野经历则解决了生态救文写什么的问题,两者互
为一体密不可分。
生态救文是一种知识和经验紧密结合的散文体式,经验赋予生态散文特有的笔力、个人化
【高三语文第1页(共12页)】
·22-03-423·2021~2022年度河南省高三仿真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不再追求作品的个性化”分析错误,原文是“不同于
惯常的只强调个性化…”,最后一段提到生态散文作家都拥有自己的园地。
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并非通过“辨析生态散文与自然主义写作下的
散文的关系”来论证“生态散文的意义及影响”。
3.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已发展为成熟的文学思潮”错误,原文是“初
露端倪”。B项,文中的“以大山的方式理解森林”,是走向生态自觉的生态散文作家为“推动读者”这样做,而
非所有的作家都必须这样。D项,“只有…才…”说法绝对。
4.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的含意的能力。“能够消除”夸大事实,与原文内容不符。
5.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主客颠倒,原文是“…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文化
资源,造成…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速流失,给国家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带来挑战”。C项,分
析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中国3分钟》“创新呈现方式,跨界融合多元新潮元素,精选作品,使节目在海外深受
欢迎”的相关信息。D项,混淆已然、未然,原文是“未来,余杭将…”。
6.①挖据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广东卫视在《技惊四座》第二季中将多种门类杂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余杭区组织文艺家走进良渚采风活动,深挖文化资源。②积极传播优秀文化。广东卫视在《技惊四座》第二
季中跨界融合多元新潮元素,在海外的新媒体平台发布完整的段落:余杭区借举办“亚运会”的契机宣传中国
文化。③创作精品,打造文化产业,谋求发展。广东卫视的《技惊四座》第二季精选作品,联合中国网进行海
外宜传等,积极推动影视作品出海,展示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余杭区推出《施昕更》等精品力作,积极打造城
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分析广东卫视
与余杭地区的共同经验,考生先要分别概括出两则材料各自的信息点,再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必不可少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是小说创作的要
求,不是“散文”,原文的表述是“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
8.①运用第二人称,与读者探讨“修补大地”的问题,如同面对面交流,亲切自然。②运用第三人称(“人常说”
等),引出树具有巨大缝合力的知识,客观公允,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③运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表
达对矿区生态保护成就的赞叹,情感真挚强烈。④三种人称交叉使用,巧妙切换,叙述灵活,行文摇曳生姿。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人称运用技巧的能力。本题分析不同人称的运用技巧,要注意各种人称独特的效
果,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等,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等,第三人称灵活客观等。
9.①“勿忘树”是文中的重要意象,它是“我们”在一条矿区公路边发现的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被看作“这
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被赋予告诚人们不忘过去、重视生态文明的功用,突出文章主旨。②“勿忘树”
有象征意义,它粗壮、高挺、茂密,充满生机,外形上具有美感,见证着神东矿的成长,见证着矿区地表“平静祥
和,绿意盎然”的景象,象征着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③将普通的油松命名为“勿忘树”,发人所未
发,新颖别致;用油松来表达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球环境保护等问题,以小见大,举重若轻。(每点2分;如
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意象的作用的能力。这个题跟一般的意象分析题略有不同,就是要根据文本二中
的观点来分析,不能凭借以往的知识泛泛而谈。所以先要分析出文本二中关于意象的观点有哪些,再来结合
文本一的内容进行分析。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
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2-03-42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