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任务三 把握论题或论点
——继承中有发展,读懂文本是关键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第3题题干要求选出“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或“不支持材料观点”“支持/不支持某一论题(概念)”的一项属于对文本材料外论据的分析,完全是在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看懂了文章。其考查趋向是对文本论题(概念)的理解,对文本观点态度的把握,以文外设题的形式来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掌握。
题型一 对文本论题的理解
【内涵解读】
论题就是文章要议论的主要问题,或者说是议论的主要矛盾;提出问题,就是确立论题,无论文本议论的是具体的事物还是抽象的事物,论题在文章中都是一个客观存在。
【边练边悟】
1.[审选项] (2020·新高考卷Ⅰ)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找原文]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比文题] A项,“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属于“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的范畴,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B项,“赤壁之战地名考释”属于“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的范畴,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C项,“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属于“水道的变迁”的范畴,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D项,“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侧重于对其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其演变规律的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而非“沿革地理”研究范畴。
[答案] D
【针对指导】
第一步,阅读选项,结合文本内容,确定全文或局部(作者提出论题的)区域;
第二步,根据文本内容,划分层次,明确论题方向、内涵、包含范围等;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精准分析选项内涵,读懂概念语句,与原文论题比对,确定答案。
题型二 对文本观点态度的把握
【内涵解读】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论述类文本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指向性明确的言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边练边悟】
2.[审选项] (2021·八省适应性联考,T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D.“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找原文]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比文题] 首先把握材料二观点:材料二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论证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难以取得突破的观点。
其次,分析各个选项。A项列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B项,“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列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C项,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人类智能的微妙,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D项,“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列举的是人工智能支持的写作类型,和论点不符,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
[答案] C
【针对指导】
第一步,迅速阅读题目中提到的材料,把握其观点态度。具体为:
(1)速读全文,把握中心观点。可以抓住标题,明确话题、观点、重点。
(2)抓住有关主旨和结构的重要语句,抓住表述中心观点和分论点的语句,抓住表现文章层次变化的语句。
(3)分析文本中的论据,从而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
第二步,分析选项论据,看选项中的论据能否支撑指定材料的观点。
论点与论题的差异
1.定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前者如“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后者如“说谦虚”。
2.要求不同。论点的提出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真理,观点明确,赞成或是反对,态度鲜明,不含糊其词。论题的确立却没有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可以是某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或现象。
3.形式不同。论点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如“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论题常是以一个短语的形式出现,如“想和做”。
4.位置不同。论点的位置灵活,可以在标题、文首,也可以在文中,还可以在结尾;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