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教案】高考语文一轮 现代文1 信息性阅读 考情感知

文档属性

名称 1.1.1【教案】高考语文一轮 现代文1 信息性阅读 考情感知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8 14:5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信息性阅读
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考情研究】
卷 别 篇 名 题 材 题 型 能力考查点
2021新高考卷Ⅰ 朱光潜《诗论》钱锺书《读〈拉奥孔〉》 以两个单篇学术论文组成阅读任务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内容理解分析能力、信息筛选整合能力、行文思路梳理能力、文本特征理解能力
2021新高考卷Ⅱ 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政论文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教材关联】
课文位置 学习任务群 具体篇目 语文素养
必修上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学会阅读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2.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3.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
必修上第六单元 思辨性阅读 11.反对党八股(节选)12.拿来主义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
必修下第三单元 实用性阅读 7.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8.中国建筑的特征9.说“木叶” 1.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2.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解主要内容,厘清文章思路3.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必修下第五单元 实用性阅读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通过文本细读、专题研讨等方式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把握其主旨,分析文章语句,尤其是一些表意复杂的长句的深层意蕴,感受作者思想的光辉和恰当表达的力量2.结合实用性文本的写作目的把握其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感受作者在态度、语气、叙述策略、表达方式、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选择性必修下第四单元 科学与文化论著 13.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一般方法,注意抓住关键概念,厘清思路,把握逻辑,理解主要内容2.体会自然科学论著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备考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新高考卷现代文阅读Ⅰ选材为连续的或非连续的论述类与实用类文本。要先系统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做好基础储备。阅读实用类文本,要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阅读论述类文本,要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关系。
知识储备
近两年新高考卷的现代文阅读Ⅰ考查论述类与实用类相结合的信息性阅读。其中,新高考卷Ⅰ的阅读材料呈现形式是几则材料的组合,这几则材料构成了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出现的高频信息性阅读材料——非连续性文本。新高考卷Ⅱ的阅读材料则是连续性文本,近两年选取了科普文、政论文。
一、非连续性文本“个性中的共性”
非连续性文本是近几年高考出现的高频阅读材料,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一种阅读材料,多以文字、图表、数据或清单等形式呈现,其主要特点是直观、概括性强、易于比较。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是具有“个性中的共性”。
“个性”是指选文的每则材料单独看是完整的,每则材料谈论的内容是各有侧重的,它们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即使打乱了原来的顺序,仍然可以表达原来的意义。
“共性”是指选文内容涉及近期发生的事件,一般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消息、评论、通讯、报告、传记、图表等多则材料的组合,这些材料往往围绕一个事件、现象、主题或话题展开。
非连续性文本之所以成为高考新宠,是因为它可以增加信息量,引入同类或同一主题的不同情境或不同观点。考查点多为筛选整合信息(包括图表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强化材料之间的对比阅读等。
二、信息性阅读常见文本类型
(一)论述类文本
新高考卷Ⅰ中,现代文阅读Ⅰ选取的两则文本材料都是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中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的。论述类文本大都是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的。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有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如下特点:
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卒章显志;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归纳、概括。
第三,一个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来证明论点的判断,它是使论点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可作为论据的判断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已被确认的关于事实的判断,另一类是表述科学原理的判断(包括定义、公理、定律、原理等)。有些论证是分层次的,在论证某一判断真实性的过程中,如果引用的论据(第一层论据)不能很明显地体现真实性,就要引用其他论据(第二层论据)对其进行进一步论证。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三层论据、第四层论据等。在论证过程中,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多个论据。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点”的问题。
论证是逻辑过程,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句内关系(一般为复句)
关系类型 意义解说 关注关键词
因果关系 原因产生结果 因为……所以……、因此
前提条件关系 事件发生需要具备条件 只要……就可以……、才能
目的关系 做事都有目的 为了、使
顺序关系(承接关系) 事件发生有先后的顺序 然后、之后
并列关系 几句之间是横向并列存在的 同时、又……又……
选择关系 按照目的进行选择 是……还是……、不是……就是……、宁可……也不……
关系类型 意义解说 关注关键词
递进关系 一步步地加强或增加 不仅……而且……、不但……还……
转折关系 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 但是、可是、却、然而、虽然……但是……
假设关系 两句之间是假想的情况 如果、假如、要是、如果……那么……
(2)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①概括:后句是对前句的总结说明。
②延续:后句和前句论述的是同一件事,后句顺着前句进行深入阐述。
③转折:后句和前句论述的话题或语意不相同。
④举例:后句用举例的方式来支持前句观点。
⑤解释:后句对前句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和说明。
⑥转述:后句是对前句变换句式或对象视角的表述。
⑦并列:后句和前句是同一个陈述对象的不同方面或者是不同陈述对象之间的列举。
⑧顺承:对前句按时间先后或逻辑顺序进行表述。
(3)明晰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关系类型 子类型 具体特点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由观点到分析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也有可能段落之间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关联教材:《说“木叶”》第1~6段,由现象到本质,就是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
相并关系 并列关系 文章段落或层次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关联教材:《说“木叶”》 第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第4、5段论述“木”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第6段论述“木”所暗示的颜色性,两个艺术特征构成并列关系
对照关系
相属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先分说再总说,或者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关联教材:《说“木叶”》第7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因此就全文关系看是分总关系
分总关系
总分总关系
(4)辨识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内涵阐释 关联教材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 《说“木叶”》中举吴均《答柳恽》诗来论述“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道理论证 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说“木叶”》在论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时运用诗句,并围绕其特征分析
对比论证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说“木叶”》中,将“木叶”与“树叶”、“高木”与“高树”、“落木”与“木叶”所蕴含的意味进行比较,论述了“木叶”所具有的两个艺术特征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鲁迅的《拿来主义》,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比喻对待文化遗产持错误态度的人,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论证方法 内涵阐释 关联教材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前六小段分别指出:“闭关主义”导致被枪炮打破大门,“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送来主义”使清醒的青年们都对洋货发生恐怖。第7段推出结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样,因果论证的运用就使得文章逻辑性强,无可辩驳
类比论证 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将妻“私臣”、妾“畏臣”、客“欲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两两对应,令人信服地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纳谏的必要性
归谬法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点,先假设这个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出发,引申、推论,得出极其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点是错误的
(5)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
①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关联教材:部编教材必修上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就是立论文。
②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对方论点、论据或者论证过程中的问题,证明对方观点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关联教材:部编教材必修上第12课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驳论文(先破后立)。
立论和驳论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二)新闻
1.新闻内涵: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3.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真实性。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中,结语有时可省略。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科普文
1.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意思。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而写成的文章。就其内容看,一般是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对新兴学科的介绍、对某种规律的阐述、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说明。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就其写作看,主要是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结构,兼以或形象生动、或通俗易懂、或亦庄亦谐的语言来表述科普知识。
科普文作为典型的说明文,其常见结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科普文的写作顺序有时空顺序和逻辑顺序两大类,其中逻辑顺序包括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科普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等。
2.科普文的类别
科普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说明文,一类是科学小品文。高考试卷的选文多为科学小品文,这里重点介绍科学小品文的相关知识。
(1)科学小品文概念
科学小品文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它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①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事实,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文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事实,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②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要使文笔生动需要:一是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善于穿插趣闻; 三是善于运用修辞。
③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3)科学小品文的形式
科学小品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所以科学小品文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的。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描述式。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
②自述式。自述式就是赋予科普对象以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
③故事式。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为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故事式使用的是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四)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它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夏衍的《包身工》是很典型的报告文学。
(五)传记
概 念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特点 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文学性 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文体,既有史学特征,尊重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通俗性 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等特点;而小传则主要介绍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
(六)访谈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要素:访谈对象、访问者和现场。
1.访谈的要求
(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①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②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③结尾:适当地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5)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2.访谈的提问技巧
(1)一般提问方法:直接提问或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①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作用:能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②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作用:开门见山,干脆利落。
③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作用:逻辑性强,有层次感。
④旁问:有意岔开主题,先谈点别的事情。作用:能制造轻松的气氛。
(2)特殊提问方法: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问者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节奏,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有以下方式:
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作用: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进行下去。
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作用:能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③对比:有时候,不同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的陈述不尽相同,或同一访谈对象对某一问题的陈述前后不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作用:对比鲜明,便于突出重点,也便于读者了解提问意图。
3.访谈的提问特点
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的人、事、问题进行访问以期得到解答。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体现以下特点:
(1)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
(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
(4)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
真题探究
【读文步骤】
【读文示范】
(2021·新高考卷Ⅰ)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范围词)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中心论点)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因果关系词)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范围词)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奥孔》
其次(行文顺序词),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因果关系词)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假设关系词)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转折关系词)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观点句)……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观点句)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举例词)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举例词)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指代词)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转折关系词)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结论句)”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作者观点句)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论据)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论据)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莱辛的观点)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论据):“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论据)《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论据)《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根据出处及内容,可以看出两则文本都是学术论文,属于论述类文本。
速读文本:
1.请分别标记两则文本的中心论点、论据及关键词语:范围词、关系词,指明举例或运用论据的词语,以及有助于理解文脉的顺序词。
2.概括两个文本各段内容:
材料一:
第1段:提出观点:诗画并不同质。(利于判断第1题A项)
第2~3段:阐述了莱辛提出“诗画异质”观的缘由——他拿着《伊尼特》中有关拉奥孔的一段史诗与拉奥孔雕像比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第4~5段:接续前面提到的“异点”举例阐明了“诗画异质”的表现,即在人物的表情、大蛇缠身的部位、人物穿衣情况方面存在不同。(利于判断第1题B、C项)
第6~8段:结合“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等内容可知,该部分引用莱辛的言论得出了“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这一结论,并举例对这一结论进行了说明。(利于判断第1题D项、第2题A项、第3题)
第9~10段:结合“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等可知,作者基于“诗画异质”论述了其相对性的一面。(利于判断第2题B项)
总结: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画异质”观,然后引述莱辛的观点,采用例证、引证的方法分别阐明了“诗画异质”的缘由、具体表现、结论,论述层层深入。
材料二:
第1段,首先指出莱辛“诗画异质”的观点,然后指出中国古人也有类似的阐述,并用陆机和邵雍的诗文加以证明。
第2段,指出莱辛的观点比中国古人的观点更透彻深细,莱辛认为绘画、雕塑只能表现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并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步步深入地证明图画“止能画一声”,画“三声”难。
总结:材料二先说明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接着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印证莱辛观点。
(以上对两则材料的阅读概括,利于回答第4题)
3.比较两则材料的异同,探讨将两则材料放在一起的意图:
(1)异:论证思路不同
(2)同:说明诗画不同质。
意图:指向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各个能力层级,考查学生多则文本阅读的能力。
【真题试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考查角度:此题指向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中“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中“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分析不正确。根据材料一第1段中的“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并不能得出“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考查角度:此题指向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中“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的能力]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材料观点的概括和推断。A.“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误。根据材料一第8段“诗只宜叙述动作”可知,原文是说用诗来描述一件事情更容易,并不是说用绘画描述事情不如诗歌生动、明白。B.“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10段“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知,后人可以根据画作推想出所画对象的动作过程。D.“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错误。文中用沈括质疑唐代传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绘画雕塑只能表现一个时刻的场景,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没有关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
[考查角度:此题指向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中“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及“找出相关证据材料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的能力]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为论点选择适当论据。由原文可知,莱辛的“诗画异质”观点即诗画并不同质,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A.是说能入画之诗非常少。B.“二者异迹而同趣”并非“诗画异质”。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是说诗画相得益彰,并非“诗画异质”。D.“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表现时间上的静止的某一点;“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能支持“诗画异质”的观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考查角度:此题指向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中“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文章内容和观点”和“在表达时,力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推理有逻辑”的能力]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的论证思路。材料一主要阐释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观,前三段主要讲述了莱辛“诗画异质”观产生的缘由,第四至六段是莱辛“诗画异质”观的推论和结论,第七段至最后一段是作者结合个人理解对莱辛观点的具体阐释。材料二首先点出莱辛“诗画异质”观的主要论点,然后列举中国古人对诗画关系的讨论,与莱辛的这一观点形成照应。
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考查角度:此题指向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中“利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和“对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的能力]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中观点的迁移理解。“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用诗叙述动作,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即点明了画在叙述动作方面有局限,作答时结合原文中的“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止能画一声”等,对此进行解读即可。
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