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二轮专题 文言专题:句式、翻译、断句、朗读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二轮专题 文言专题:句式、翻译、断句、朗读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8 14:5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常见文言句式


句式
(一)关注文言句式及特点
积累文言句式,既有助于我们读懂文言大意,也有利于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1)判断句。( (《万唯古诗文阅读》P20)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也可不用“者”字,或者“者”和“也”都不用(这时候句子里通常有“即”“乃”“本”“皆”等字词)。
(2)倒装句。(《万唯古诗文阅读》P13)因为表达习惯或者表达效果的需要,文言句子中有一些成分的排列顺序不同于现代汉语。这类句子,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进行翻译。
句式
(3)省略句。 (《万唯古诗文阅读》P16)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多种情况。翻译时,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让表意更完整、清晰。
(4)固定结构句式。 (《万唯古诗文阅读》P16)文言文中还有“不亦……乎”“得无……乎”“何……之有”等格式比较固定的句式。熟悉这些句式,对理解文意很有帮助。
1.判断句
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如:吟鞭东指即天涯
1.判断句
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判断句
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7)“者也”,表判断。
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8)“也”表判断。
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9)“ ……者, ……也”,表判断的句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1.判断句
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0)“……者, ……”,表判断的句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1) “……, ……也”,表示判断的句式。
如: a.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b.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2.省略句
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省略主语。
如:a.(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b.(曹刿)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如:a.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b.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省略句
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3)省略宾语。
如:a.投(之)以骨(《狼》)
b.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
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倒装句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3.倒装句
(4)介宾结构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
如:屠惧,投以骨(《狼》)
4.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1)有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
A.“为”表被动。
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B.“为……所……” 或“……为所……”,被动句式。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C.“于”表被动。
如: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2)没有标志性词语,但意思上是表被动的。
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5.固定句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如……何”,译为“对……该怎么办”
“把……怎么样”。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3)“以……为…… ”,译为“把……当做……”。
如: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5.固定句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如……何”,译为“对……该怎么办”
“把……怎么样”。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3)“以……为…… ”,译为“把……当做……”。
如: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4)“何……为”,译为“为什么要……呢 “为什么会……呢”。
如: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文言翻译的方法与原则


方法策略
技巧一:实虚词、句式课内迁移法。
翻译句子时,应先用迁移法,将句子中的实虚词、句式与课内所学句子相联系。即把所要翻译句子中的实虚词对应迁移到课内曾经学过的实虚词。若句中有句式,则先联想课内是否学过相同的句式,并据此翻译、补充省略成分或调整语序。
方法策略
技巧二: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第一步,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还有官名、爵名、谥号、帝号等都可保留,不用翻译。
第二步,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如:①“学而时习之”中“学”“习”应分别翻译为“学习”“温习”;②“虽有至道”中“虽”“道”分别翻译为“虽然”“道理”。
方法策略
第三步,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主谓倒装句翻译时,把主语调到谓语前面。宾语前置句,把宾语调到谓语后面。谓语前置和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分别将谓语调到主语后面,将状语调到谓语前面。定语后置的句子也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适当的语序调整。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将宾语“何陋之”调到谓语“有”后面,即“有何陋之”翻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方法策略
第四步,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省略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等);
②补出省略了的内容。(注: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时,要加括号;没有标注词的判断句和被动句需把“是”和“被”补充出来。)
如:“帝感其诚”这是个表被动的省略句,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翻译时要补充出来。
方法策略
第五步,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如文言虚词,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来表示它,不能生硬地去翻译;或虽有相应的词但译出之后反而使句子别扭,可删去不译。
翻译
(二)掌握语句翻译的基本方法与原则
1.掌握文言语句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翻译
2.坚持文言语句翻译的两条原则
(1)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准确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特别是多音字、多义字,要根据语境判断其读音和用法。还要特别注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对应现象。
例如,遇到对句时,可结合语句的结构特点来判断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中,“妻”“妾”相对,“私”“畏”相对,据此判断“私”在此处的词性与“畏”一致,作动词用,应解释为“偏爱”。
翻译
2.坚持文言语句翻译的两条原则
(2)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一般情况下,文言语句翻译要抓住关键字词,根据文言句式的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意的情况下,才采用与原文大致意思相近的说法进行意译。
考点针对练(P66)
二、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后面的练习。
【甲】闰月,权亲攻皖城。诸将欲作土山,添攻具,吕蒙曰:“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①危之。
【甲】闰月,孙权亲自率军攻打皖城。将领们计划堆土山,增加攻城的设备,吕蒙说:“制造攻城设备和堆土山,必定需要多日才能完工;(到那时,敌人)城楼上的防备设施已经修缮(完毕),城外的援兵必定到来,(我们将)不能图谋(皖城)。况且我军趁着雨多水大而来,如果停留的时间过长大水必定渐渐退走,(我们)回去的道路会很艰难,我私自以为那是很危险的。
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②;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权从之。(节选自《资治通鉴》)
现在看来这座城,不会十分坚固,(我们)凭借全军高昂的士气,从四面包围一齐进攻,很快就可攻下;(然后)趁大水(未退)就返回,(这才是)大获全胜的策略。”孙权采纳了这一建议。
【乙】郁离子曰:“豺之智其出于庶③兽者乎?呜呼,岂独兽哉,人之无知也,亦不如之矣!故豺之力非虎敌也,而独见焉则避。
【参考译文】【乙】郁离子说:“豺的智慧比一般野兽高吗?唉,难道只是比一般野兽高,就连那些无知的人,也不如它啊!所以豺的力量不是老虎的对手,豺独自遇见老虎就逃避开。
及其朋之来也,则相与犄角之。尽虎之力得一豺焉,未暇顾其后也,而犄之者至矣,虎虽猛,其奚④以当之?长平之役⑤,以四十万之众投戈甲而受死,惟其智之不如豺而已。”
(选自《郁离子》,有改动)
等到它的同类到来,就共同夹击老虎。老虎用尽它的全力也只能对付一只豺,没有空暇顾及它的背后,而从后面夹击它的豺群就已经扑上来了,老虎虽然凶猛,可它又怎么能抵挡一群豺呢?长平之战,(赵国)用四十万的军队(抵抗秦军)最终却丢戈弃甲被消灭,只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如豺罢了。”
【注释】①窃:私下里,私自。②拔:攻下;攻取。③庶:一般。
④奚:何,怎么。⑤长平之役:秦军与赵军开战于长平,最终秦国以弱胜强,史称长平之役。
1.请根据相关提示,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   )城备既修,外救必至,(②   )不可图(③   )也。
敌人 
我们
皖城 
【翻译五步法】
【留】→没有涉及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直接保留的词。
【替】→“城备既修”中的“修”翻译为“④________”;“不可图也”中的“图”翻译为“⑤________”。
【调】→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用调动。
【补】→将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删】→“也”作为虚词,可删去,不翻译。
修缮
图谋
【翻译】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那时,敌人)城楼上的防备设施已经修缮(完毕),城外的援兵必定到来,(我们将)不能图谋(皖城)。
2.对【甲】【乙】两文的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
理解:(然后)趁大水(未退)就返回,(这才是)大获全胜的策略。从侧面体现了吕蒙卓越的军事才能。
B.惟其智之不如豺而已。
理解:这是由于老虎的智慧不如豺罢了。“其”字在这里指的是老虎。
【解析】这里的“其”指代的是“赵国”。
B
文言断句的策略


方法策略
技法一:根据句意断句。
即根据人物关系、事情发生的逻辑顺序来理解句子的基本含义,从而根据句意、句式结构、断句要求来断句。
如:2021台州16题“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的意思是:房屋低矮人数众多,加上烟气上升,因此大雪不能积聚,于是(盗贼们)被抓获。据此断句即可。
方法策略
技法二:根据句首标志词断句,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1)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
如: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2)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
如: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3)谦辞:下官、窃、寡人、妾、愚等。
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方法策略
技法二:根据句首标志词断句,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4)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
如: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5)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奈何等。
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6)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何其等。
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方法策略
技法三:根据句中标志词断句,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如:①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
技法四:根据句尾标志词断句,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1)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2)复音虚词:而已、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如:①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②嘻,技亦灵怪矣哉!
方法策略
技法五:借助固定句式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为……所……”“受……于……”“如……何”“可得……欤”等,根据这些句式也可断句。
如: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何陋之有?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技法六:借助对话标志词断句。
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方法策略
技法七: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解题时,注意句子是否整齐对称,有些句子的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或相同的结构。
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中,“临溪而渔”和“酿泉为酒”为两个对称句式;“溪深而鱼肥”和“泉香而酒洌”为两个对称句式。
考点针对练(P67)
三、学习完文言文断句的相关知识后,老师想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任务,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完成下列的任务。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①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②之马,漂荡奔逸③,终亦何所底④乎?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⑤于学。
【参考译文】志向不树立,天下没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即使是从事各种工艺生产有技艺的人,没有不以志向为基础的。立志(成为)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就(可以成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圣人;立志(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可以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志向不树立,(就)像没有舵的船,没有马嚼子的马,漂泊而不受拘束地迅速前进,最终也(不知道)哪里是尽头?已经立志成为有才德的人,自然应当致力于学习。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⑥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责善,朋友之道。(节选自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所有不勤奋学习(的),一定是他的志向还不坚定。犯错误,即使非常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也不能避免,然而也没有妨碍他们最终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是(因为)他们能知错就改。因此不崇尚没有过错,但是崇尚善于改正错误。劝勉从善,是朋友之间相处的正确方法。
【注释】①百工:从事各种工艺生产的人。②衔:马嚼子。青铜或铁制,放在马口中用以驾驭马。③奔逸:跑得飞快,迅速前进。④底:尽头,终极。⑤从事:参与做某事或致力于做某事。⑥害:妨害,妨碍。
1.小温首先做了一个断句,请你帮忙检查一下是否正确,并向他解释原因。
【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你的判断:(  )(正确打√,错误打×)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的意思是“志向不树立,天下没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即使是从事各种工艺生产有技艺的人,没有不以志向为基础的”,根据句意可知,需要在“立”“事”“艺”字后面断开
×
2.为了帮助小温学会做断句的题,你打算给他一点提示,帮助他完成下面这项任务。
断句:立 志 而 圣 则 圣 矣 立 志 而 贤 则 贤 矣。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3.小温想和你再研讨一个句子,以便巩固刚才所掌握的相关技法。请你根据语境,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温:我觉得断句其实也不难,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就可以如鱼得水了。
你:是吗?那我来考考你。本文中“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应该怎么断?
本句中的第一个“者”字,可用技法四,在它后面断开,再根据技法一可知,“即使非常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也不能避免,然而也没有妨碍他们最终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我们可以在“然”字前断开,最后可用技法三中的句中标志词这一技巧在“为”字前断开,所以正确的断句是“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小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你分析得很到位!为你点赞!
文言朗读技巧


角度1:朗读语气
角度2:朗读技巧
技 巧 概 述
停顿和相 连(停连) 朗读时,由于呼吸换气,声音停顿但文章气势和文意不停顿,所谓“声断意连”。有时是朗读者为调节气息的需要,有时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有时为了满足听者思考、理解和接受的需要。
重音和轻音 解决词语主次关系。表达中关键字词的情感。抓重音,重读表现情感,起强调,限制作用的词。
速度和节奏 朗读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叫做节奏。由文本的思想感情所带动,与文本基调相一致。
技 巧 概 述
通气和语调 ①高升调。用于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表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语气上扬。②降抑调。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情感的句子。表沉痛、悲愤等感情,也用这种语调。③平直调。多用于叙述、说明或表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句子。语气平直舒缓、无变化。④曲折调。用于表特殊感情(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讶)等句子。朗读时,特殊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
考点针对练
四、请结合上述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①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②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
【参考译文】唐武德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十七岁,跟随军队(出征),与唐太宗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当前)敌人阵势,(太宗)回头对道宗说:“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认为应当怎么办?”
对曰:“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一战败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有删减)
(道宗)回答说:“现在我们采取固守深沟高垒的方针,来挫杀敌人锐气,(敌人虽多,但像)乌鸦似地聚合在一起的一帮人,不能持久作战,等到其粮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太宗(称赞地)说:“你的见解与我(的想法)完全相合。”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逃跑,这一战就把刘武周的军队打得大败。
【注释】①李道宗:唐宗室东平王李韶之子。贞观初,从李靖破突厥功著,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江夏王。②玉壁城:军事重地。故址在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
1.课堂上,同学们为了更好地理解此情境,提议进行情境复现,由小温扮演唐太宗,小州扮演李道宗。请你帮小州分析“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中哪些词语应当重读,并为其进行讲解。

【答案】应当重读“莫”“竭”“不战”“擒”。重读之处应为句子的关键之处,“莫”表否定和判断,起强调作用,故应当重读“莫”;粮食竭尽是造成敌军离散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应当重读“竭”;由“乌合之徒”“粮运将竭”这两个原因导致“不战”,使有了“擒”的结果,故应当重读“不战”和“擒”,从而突出这一动作和结果。
2.确定基调是朗读的关键,同学们就“唐太宗倾听了李道宗对局势的分析之后李世民的心情”展开辩论,正方认为是“欣喜”,反方认为是“意料之中”,假如你是正方,请结合文本阐述你方观点。
【答案】示例:首先,李道宗分析的内容符合局势,条理清晰;其次,李道宗的分析与唐太宗的想法不谋而合;最后,根据选文可知其分析正确,敌军果然粮尽后而连夜逃跑,一战就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综上所述,唐太宗听到李道宗的分析应当是欣喜的,因为胜仗指日可待,且臣子有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