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8 09:4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4.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我们刚刚在不舍中送走了快乐的春节,相信大家的心中还残留着些许的年味。
2.那么关于春节你都了解些什么哪?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下面我们去看看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老北京的春节,在今天的某些农村,虽然依稀能看到些许影子,年味却没那么浓了。但细读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就如同坐在北京胡同的老槐树下,沐浴着冬日午后的阳光,听一位老北京人,将那些老北京的旧事娓娓道来。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那浓浓的年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北京的年味
(一)于漫长的一个月中感受北京的年味
1、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而且这篇课文的文字带有浓郁的北京风味,有很多儿化音、轻声字要争取把他们读准确。边读边思考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抓住那几个时间点来展开的。
2、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3.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哪?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
4、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是的,老舍先生骑着一头时间的毛驴儿,优哉游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老北京的春节画面。
(二)于各节点的风俗中感受北京的年味
1、、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受教育在北京,老舍在北京生活了近三十年,北京已经作为一种文化血液融化在了他的生命之中。正像他自己说的:“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京就完整的、象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心。我敢放胆地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扦手,就摸上一条活泼泼的鱼儿来。”老舍爱北京,像许多正常人一样,他对出生地有着眷恋之情,甚至有一个坚固的“北京情结”。所以老舍的作品,语言有着浓浓的京味儿。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你认为老舍笔下哪些描写北京春节的词语带有浓浓的京腔京味儿,就把这些词语画出来。
给大家做个提示,可以是语言的京味儿,也是风俗的京味儿。
2、我发现大家关注的词语或从入口的食品中体现出京味儿,或从入眼的色彩中体现出京味儿,或从入耳的声响中体现出京味儿,从入鼻的气味中体现出京味儿…….,真是京韵十足!老师把你们刚才谈到的词语整理了一下大家看屏幕。
第一排、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第二排、买杂拌儿、吃零七八碎儿、买各种玩意儿
第三排、天一擦黑、麦芽糖、江米糖、又甜又黏
第四排、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第五排、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骑毛驴、赛骆驼
第六排、、张灯结彩、火红而美丽、有声有光、吃元宵
第七排、残灯末庙、过了灯节
这些都是老舍笔下描写北京春节的词语,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为什么这样排?
3、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这些词语京韵十足,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年时的风俗趣事,透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或仿佛看到了什么?
透过这些词语,我们仿佛闻到了腊八的浓香,尝到了小年夜麦芽糖和江米糖的甜味,听到了除夕日夜不绝的鞭炮声,还看到了初一热闹的庙会以及元宵节的花灯会,深深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快乐与热闹。
(三)、于节点描写的详略中感受北京的年味
1、 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浏览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 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3、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觉得老舍先生自个儿最喜欢哪个节点。老舍自己说过: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人都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呢,处处张灯结彩,红火与美丽。由此可见——
三、于元宵节中,感受北京的年味
下面我们就走进元宵节,看看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元宵节的火红与美丽
学生交流
(一)于户外各形各色的灯中感受元宵夜的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盞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1、注意这句话中老舍共用了几个“有的”?说明了什么?看的过来吗?用个成语那就叫—目不暇接,再来读读这句话,把四个有的读好,读出几百盞灯在你的眼前摇曳的感觉。
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的每一个“有的”分句上有个奇妙的现象,注意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这是简单的重复吗?把重复的词语全部去掉,再来读读,感觉怎么样,与原句相比有什么变化?还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吗?原来重复也是一种美,但,它又不是单一的重复,怪不得著名戏剧家曹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舍作品中的语言很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常常美不胜收。
3、请同学们身临其境地读这段话,读出元宵看灯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来
4、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元宵的那片火红与美丽。
(二)于家中各形各色的灯中感受元宵夜的热闹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1、这个句子也写“灯”,但是和上个句子写“灯”,很明显区别在哪儿?
2、刚才不是说重复才是一种美吗?对比阅读,此时简洁才是美,一起读出小孩子玩灯时的快乐开心。
3、抓住元宵节吃元宵,一句话带过,让学生明白留白的写作手法。给读者想想的空间。这又是老舍先生语言的另一种美。
4、同是写元宵节,为什么不把两段话放在一起哪,这两段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构段的逻辑。
(三)于纱灯的铃声叮叮中感受元宵夜的快乐
元宵节那天,小孩子们是最快乐的,因为外面可以看灯,家中也有灯,还有纱灯,里面还有小铃铛那,但是小铃铛不是任何时候都向的,它什么时候会响那,我们发挥自己的想想空间,动手来写一写,好吗?
当——时候,当——时候,当——时候,纱灯里的小铃就会叮叮响,这真是一个美好又快乐的元宵夜。
鞭炮声声,铃儿叮叮,犹如一首美妙的元宵夜曲。那么在老舍的笔下其他时间的节点也是别有一番韵味,下节课我们再来细细品味。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下节课我们再随着作者的文字去细细体会春节的味道,最后让我们一首童谣结束这节课。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再回忆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时间先后顺序) 课件出示:(给一个小小的提示) 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
1、 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 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师: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
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 ..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
“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点击课件:相应变色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 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指导朗读:放音乐
听,这欢快的音乐,谁能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呢?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 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 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 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放音乐《元宵乐》渲染氛围
2、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3、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 红火而美丽。” 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 故事。”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 .叮叮地响”
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图片+声音)
4、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
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5、总结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 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板书:详、略
2、 学生举例。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
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五、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