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教学设计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腊八粥》一文,谁能说一说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八儿焦急地等待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经过。)是的,就在妈妈熬煮腊八粥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八儿等待吃粥时那焦急的样子,那么,在这个八儿看来十分漫长的过程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板书:(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深入体会这个小家伙的心理变化,进而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八儿嘴馋的。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找找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八儿嘴馋的,想想这些词句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词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
过渡:当八儿看到妈妈将小米、饭豆、枣、栗子、白糖和花生仁儿放进锅中煮沸,听到粥的叹气声,又闻到那香味时,八儿的心情已然是迫不及待了,谁来汇报2—3自然段中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
3.学习(2—3自然段):
A、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这句是神态描写,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看见妈妈在煮腊八粥高兴得已经欣喜若狂了,说明八儿欢喜的程度很深,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之深。)
★能来读一读吗?(评价:你让我看到了欣喜若狂的八儿。朗读中可以把神态表现出来)
B、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出出进进”这是 板书:动作描写,这个词突出了八儿等待吃腊八粥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同学们,用来表现迫不及待心情的动词可以有很多,为什么作者不说八儿在屋子里踱着步子或者走来走去呢?
(因为这个这个动词更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及身份特征,更精准,也就是说动作描写 板书:要精准)
(“好久”一词突出了腊八粥熬煮的时间很长,也说明这对馋嘴的八儿来说是个很漫长的过程。)
★你的体会很深刻,读一读(评价:出出进进,次数很频繁,足见八儿的心急。)
4.学习(4——13)继续汇报
A、“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这句是对八儿的语言描写,“才”字写出了八儿已经等了很久很久了,突出他着急吃粥的心情。)(省略号表示话没说完就被母亲给打断了。)
★你来读一读,就读出这种着急的样子来。(评价:是挺着急的)找一个同学来扮演八儿的妈妈,谁想来读?
朗读对话:生1:“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生2:“要到夜里。”
B、 师接着读: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这是神态描写,“急红了”说明八儿特别急于要吃腊八粥。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都表现在脸上了。)
C、“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这是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要哭”生动地表现出八儿想要马上吃到腊八粥时撒娇着急的样子。)
※这句中的“那”应该如何理解?(饿是假,想吃腊八粥才是真的。一着急说了个谎)
※你还能从哪里看出他是在说谎?
D、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并不可靠,不过是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指导读: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些谎,由此可以看出,他多么——(天真、可爱),又有那么一点——(狡黠)呀,颇有童趣,让人不禁捧腹大笑。谁来用朗读为我们展现天真又可爱的八儿?(评价:真是个天真的小孩子,他急得都快要哭了。)
过渡:八儿是那样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可妈妈却说要等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八儿也束手无策,接下来又是苦苦的等待。在等待中,八儿开始了他的“分粥计划”继续汇报
5.学习(9—13自然段)
A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这是语言描写,师板书:人物语言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因为“他们吃不得甜的”说明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极其强烈,同时表现了他的聪明、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妈妈听了怎样说呢? “孥孥”:子女,这里指妈妈对八儿的亲昵的称呼。
B.“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语言描写,得到妈妈的认可,八儿更得寸进尺了,可爱机灵的样子跃然纸上。)
※师小结:那么从八儿与妈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为了能多吃上几碗粥,八儿设定吃粥计划,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得到妈妈的同意后,八儿“得寸进尺”,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体贴、孝顺的孩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
※下面,我们再来读读八儿与妈妈的对话内容,看看你从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师生对读文中对话部分:听了这段对话,你有怎样的感受?
(感受到了八儿对家人的爱,妈妈对八儿的爱,八儿一家的生活其乐融融,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具有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我们通过读文就能看到这样的图景,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这就是语言描写的魅力所在,那么描写人物语言要注意什么呢?(板书:要逼真)
※师小结: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与妈妈彼此之间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亲情是什么呢?或许是狂风暴雨下的避风港?或许是日晒雨淋下的小草棚?也或许只是一碗腊八粥,吃时觉得有些过于甜腻,回忆起来却已甜入心扉。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也在(板书:咀嚼家庭温馨甜蜜)
过渡: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听到无休止的“叹气”中,在看到“淡淡烟气”时,八儿变得更加焦急,“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那么八儿猜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继续汇报(出示课件)
5、学习14自然段:
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鼓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
※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妙)它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突出腊八粥在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
※从他的猜想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这是对八儿的心理描写,板书:心理活动在漫长的等待中,八儿变得更加焦急,于是猜想锅里粥的样子,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反映了八儿的嘴馋、天真。)
★你能通过朗读体会八儿的内心世界吗?(评价:越想越馋,多可爱!)谁来评价一下这段心理描写(细腻)板书:细腻写,这样,我们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关于人物描写的歌诀
板书:真实感人是美文。
6、学习(16—19自然段)
过渡:“画饼焉能充饥”,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他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腊八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和他之前猜想的一样吗?继续汇报
※提问:他看到了什么?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惊异)★惊异是什么样的神态?谁能读出来?(“哦”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他为什么会惊异呢?(因为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那样,也就是意料之中的,只有粥的颜色是深褐色的,是意料之外的。)
三、总结
妈妈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真可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北齐·魏收《腊节》)
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们来说, 他们小时候,可以说是吃苞米面长大的,平日里一顿三餐基本上都是面子饭窝窝头玉米饼,当时的白面和大米被称为细粮,轻易是吃不到的,而细粮什么时候可以敞开肚皮吃呢?对,就是过年的时候。
所以,最盼着过年的也是孩子们,一些春节的习俗也被编进了童谣里,同学们,一起来: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来煮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习俗多数和做食物有关,事实上,民间在过年前要准备的食物要比这歌谣里唱得可多了去了。
同学们,今天,沈从文先生带着我们走进中华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一碗浓香的腊八粥,一幅温馨的年景图,把我们带入了那浓郁的民俗文化之中,我们不由得想起春节辞旧、清明祭祖、端午念屈原、中秋话团圆、重阳登高…这是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同学们,爱我们的传统节日吧!珍惜与家人共处的时光吧!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源!所以我们要(板书:继承弘扬民族文化)
六、课堂总结: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课下,请同学们去品读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原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板书:
迫不及待
腊八粥 苦苦等待
美妙猜想
亲见惊异
继承弘扬民族文化 咀嚼家庭温馨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