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0 古诗三首:石灰吟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0 古诗三首:石灰吟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8 12:0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灰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从诗歌的特点(励志诗——“托物言志”是它的特质,抓住“所托何物”“所言何志”“物与志有何联系点”来教)出发,通过故事激趣、预习交流、自主探究、想象造境等方式,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让吟诵之声萦绕始终,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更让学生从中习得了受用一生的学习方法,即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志向。
3.学会以正确的节奏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找找生活中的石灰,了解诗人于谦;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1、激趣导课,揭课题
(一)故事导入,揭诗题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举不胜举。
相传有一天,诗人于谦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后,都变成了雪白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吟出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那年,他才12岁。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灰吟》。
2.板书课题,读准字音。
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吟”这个字,右边是今天的“今”。注意它的读音,是前鼻音,读yin。一起读课题。
(二)理解诗题,认识“吟”
1.理解“吟”。“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2.认识石灰。你见过石灰吗?在哪儿见过?
3.齐读诗题。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预备,齐——
2、介绍背景,知诗人
1.检查预习,交流诗人生平。
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通过预习,你们对他有了哪些了解?
2.师补充介绍于谦: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有关于谦的生平简介,请看大屏幕。
3.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于谦有了初步的了解。知诗人,我们才能更好地明诗意。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
板书: 知诗人 明诗意
3、自主探究,明诗意。
(一)初读出韵律
1.自读古诗。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多种形式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相机学习生字、正音。
正音:“焚”是本课的生字,读前鼻音。
“粉骨碎身”,我们熟悉的成语是“粉身碎骨”。读书时要做到字字入目。
(3)师生合作读,示范节奏。
老师读每句诗的前半部分,你们来接后半部分。准备好了吗?
千锤万击——
就是这个意思。下面女生先读第一句,齐——
男生和——
这次,全班同学一起读,齐——这样读,诗歌的节奏就读出来了。
(二)再读品诗意
1.配图解说,了解石灰形成过程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我们先要了解一下石灰的形成过程。你知道石灰是怎么形成的吗?
(1)生自由交流。
(2)师补充介绍。请大家跟我来看,石头,它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石灰的。
幻灯一步步出示图,师配图解说(PPT边演示边解说)。
看,这是从深山开采出来的石灰石。将它与焦炭混合,高温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此时的石灰,外形仍像一块石头,且浑身雪白,十分耀眼。生石灰遇水会发生化学反应,随着“吱”一声响,块状的生石灰就化作粉末状的熟石灰了。把熟石灰与水混合,就成了刷墙的石灰水了。
2.画关键词,验证石灰形成过程
现在,你了解石灰的形成过程了吗?诗中也有几个词写出了石灰由石到灰的生命历程,请找出它们,用“——”画出来。
“千捶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清白”
3.品关键词,感受石灰品质
(1)是谁在承受着“千捶万击”?对,是石灰的前身石灰石。透过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读第一句,读出你的感受。听你朗读,感觉到深山开采石头好容易滴哟。容易吗?那要怎么读?赶紧再试一次!(“千”“万”都是虚指,表示数量多。拓展类似的词语或诗句。)这样的词还有哪些?
(2)过渡: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击吗?(引出烈火焚烧)“烈火焚烧”的“焚”是生字,你怎么记住它?我们一下就能联想到,“焚”的意思就是“烧”。同学们,你知道吗?石灰石烧制的火焰温度可是6000度啊!你能想象被这熊熊烈火焚烧的感觉吗?(痛苦、煎熬、生不如死……)可是石灰怕不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若等闲”,你怎么理解的?你能想到哪些词?(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等等)毛主席说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里的“等闲”都表示毫不在意,平平常常。读这一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粉骨碎身”又该是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可是石灰却是粉骨碎身——全不怕!
(4)师:同学们,透过这些词语,我们不仅了解了石灰形成的过程,更看到了它不怕千锤万击,不惧烈火焚烧,不畏粉骨碎身,那他到底是为了什么而顽强地承受着这些呢?它为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板书:清白
4.指导朗读;多么令人敬佩的石灰啊?谁再来读这首诗?
四、情境诵读,悟诗情
1.过渡:古人常说,诗言志。诗歌常常用来表达诗人的志向和愿望。《石灰吟》是于谦少年时的誓言,更是他一生的追求,如果我们联系他的毕生经历,相信你对这首诗会有更深的理解!
师配乐解说于谦一生历程,生在情感的一步步升华中反复吟诵整首诗。
一诵少年情怀。
于谦从小的偶像便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他一次次在心中吟诵着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背景音乐起)
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立志利国利民。他在《咏煤炭》这首诗中写过这样的话“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宣德年间,官场贪污成风,可于谦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清白白,为国为民。年少时的誓言一次次在他心中回响——
三诵临刑陈词。
于谦理应受到重用,却反遭奸人陷害,罪极死刑……
这一天,乌云压城,雷声震颤。城中的老百姓们扶老携幼,来给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慷慨吟诵道——
四诵后世评价。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怀着对当权者的恐惧,渐渐地,那声音越来越响——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男女老少那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吟唱……
2.同学们,石灰把它的清白留在了人间,而于谦,也把他的什么留在了你的记忆里呢?(生说品质并写到黑板上)
3.人已远去,精神长存。通过对于谦一生历程的回顾,我们对这首诗,这位诗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感悟。这就是——悟诗情。板书:悟诗情
5、揭示写法,迁移读
(一)初识“托物言志”,荡“清白”之音
1.于谦的一生,正如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清清白白。他正是借石灰的清白来表达自己做人的理想,一生的志向。这种手法就叫“托物言志”。像这样的诗,在我们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法,揣摩一下怎么读这两首诗。读好了,就说明你基本读懂了。
【出示】《墨梅》《竹石》
2.挑一首你喜欢的来读。真好。谁来读另外一首?
3.诗言志,将这两首诗读成两句诗:只留清气满乾坤/千磨万击还坚劲
小结: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课后大家可以再找一些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
(二)吟“清白”民族魂
1.同学们,如果这节课,《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永远难忘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
2. 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在场的每一个人心里!(全体起立,配乐。)
六、课内得法,习创作
1.观察:书法作品的写作和我们平常的写法有哪些不同?
在中国文化长河之中,诗歌往往与书法融为一体。于谦的这首诗被无数书法爱好者写成作品。仔细观察,书法作品的写作和我们平常的写法有哪些不同?
2.创作:写一首《石灰吟》。
现在,请同学们也来创作一副书法作品,写一首《石灰吟》。拿出习字纸。
3.交流、评价、指导、修正。
七、回顾学法,得发展
今天的课上到这里,就快结束了。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我们认识了一位诗人——,读懂了一首诗——,感悟了一种情怀——。今后,希望大家能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清白
托物言志
知诗人
明诗意
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