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为人民服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为人民服务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8 09:5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鸿毛、精兵简政”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1.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阐述问题的思路。
2.了解议论文的问题特点及常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 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二)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三、前置性学习提纲
附:自主学习记录单
语文自主学习记录单
学校: 班级: 姓名:
为人民服务
自学记录 课堂收获
初读课文 1.我读了( )遍课文。2.我做到了: 正确 正确、流利 我能写得更好收获:
生字新词 1.读读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鸿毛 法西斯 精兵简政 死得其所 哀思2.写写课文中的生字,难写的多写几遍。
整体感知 想一想,填一填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深入探究 1.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句与句式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搜集资料 1.搜集资料,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搜集资料,了解张思德,用一句话概括张思德的一个感人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到延安窑洞去聆听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深情演讲——《为人民服务》。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大家进行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知道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一篇演讲辞。老师指出: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本文毛主席在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接下来,它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呢?
生交流。(预设一:孩子回答的好:你是怎么概括出来的呢?引导通过找出关键句,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
(预设二)孩子说的比较啰嗦。师:老师教你一个小妙招。这议论文、演讲辞啊,通常在每段话的开头或结尾有点明要点的句子。先找到关键句,再提取关键词,理解文本就非常简单了。
第二自然段:关键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关键句中还可以找关键词,哪个是关键词?(死的意义)(板书)
师:你能根据这样的方法找出第三、四自然段的关键词吗?
第三自然段:不怕批评
第四自然段:团结互助
师:这么难的一篇文章我们竟然读成了十二个字,真了不起,这样抓关键、抓重点来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很重要,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三)再读课文,体会方法
提出观点后,毛主席又是怎样说服别人,证明自己观点的呢?我们先走进第二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抓住“死的意义”来阐述“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的呢?
1.引用
预设:毛主席引用古时候文学家司马迁的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说明死的不同意义。(板书:引用)
大家了解司马迁吗?他生活在什么年代?
生:司马迁是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天象学家。
师:这句名言经历了2000多年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检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啊!
指导配乐朗读。那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评价:能做到正确流利,但读得还不够庄重严肃 、铿锵有力,指导朗读。)
师:此时,你想到了哪些先人关于生死价值的诗句呢?
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师:作家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小结:这就是毛主席论述妙招——引用。
2.对比
师:接下来,主席又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观点呢?
预设:“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课件出示语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怎样进行对比的?(泰山对鸿毛,重对轻。)
读完这段话,我发现,它其实就讲一个字,哪个字,知道吗?生:(齐答)死。
(点击课件: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什么意思?能换个词解释它吗?
第一个:牺牲、就义、献身、捐躯。
很好,同样是死,我们把刚才的解释放在这儿(点击课件: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同意吗?
生:不同意,这个死,得用“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一命呜呼、呜呼哀哉、送命……”解释。
小结:同样的字,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你能读出来吗?生读。(指导朗读)
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啊!让我们带上不同的温度,带上不同的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师评价:读出了爱与恨,读出了强烈的对比。)
小结:这就是论述妙招——对比。
3.举例
(1)主席最后还用了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观点?(板书:举例)
是什么让毛泽东给予张思德这样高的评价呢?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交流张思德的感人故事?
课件出示:关于张思德牺牲时的一段文字。
(2)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走进1944年9月5日的那一天(播放视频,老师配音)。
师小结:张思德有时冲在最前面,那是在尝百草是否有毒的时候。有时落在最后面,那是在战士们分发服装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他心里永远装得是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那就是坚定的信念和宗旨——为人民服务!回读。
有很多象张思德这样的人,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图片——忠于革命,勇于牺牲的李大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危急时刻挽救24名乘客安全的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在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森林大火的30名年轻的战士。
他们是用行动践行着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他们是用生命诠释着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以张思德同志为例,又一次让人们了解何为“死的意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这就是论述第三式——举例。
过渡:毛泽东用了三种方法论证了正确对待生死,接下来又是怎样论证接受批评的呢?
(3)出示第三自然段。
抓住:“任何人”指的是什么?文中举到了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的例子。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你理解的精兵简政是什么意思?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查字典,(你找到了一个生活中的好老师)
师:如果没有工具书怎么办呢?老师再教你一个好方法——拆分法。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词先拆开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精兵简政:精:精简,兵:人员 简:简化 、缩小 政:机构 那合起来我们就理解了精兵简政的含义: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师:“对”什么样的才是对的?
学生交流后总结:只要是对人民有好处的,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就是对的。
生动的事例,进一步明确了: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四)深读句子,感受语言
1.出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师:同学们,这段话有几句?你能说说每句的意思吗?
引导概括:第一句:我们不怕批评(欢迎批评)
第二句: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
第三、四句:我们接受任何人正确的批评。
你发现了什么?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毛主席是怎样把这些句子联系起来的呢?(运用了关联词)用了哪些关联词语呢?请同学们把这些关联词语标出来。并体会一下这些关联词语的作用。
运用这些关联词语,穿针引线般把句子联系起来,让句子表达的非常完整和严密。
过渡句: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不仅仅是学习一个观点、一个人物,文中还有很多的经典语录值得我们去思考、揣摩。
(五)学以致用,巩固深化
写一写:
结合第四段:你觉得哪一句话对你的生活和学习有启发,先画出来,然后写出理由,可以用上本节课的论证的方法——引用、对比、举例。
写完交流。
师评:能举到班级的篮球比赛、帮助同学的例子来证明观点,真是活学活用啊!
师总结:毛主席提到的要不拍困难、由于牺牲、团结互助,还要接受批评、正确对待生死,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回读第一段。
(六)情感升华、落实行动
今天的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想他人所想,及他人所及,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号召——为人民服务!
让我们再次铭记英雄的誓言:为人民服务!
让我们也立下庄严地承诺:为人民服务!
五、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死的意义 引用
接受批评 对比
团结互助 举例
附:视频解说词
在关键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战友推出了窑洞外,自己却留在了洞中,永远地定格在了洞中,年仅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