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4 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4 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8 12:1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读通课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两小儿辩日》,这是一篇——文言文。
2.课前布置了让大家去熟读课文,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读这篇课文,谁来?生评价,全班一起读。
3.同学们读得还算流利,可是要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还得放慢速度,读出停顿。请大家看着大屏幕,自由练习一下。
4.谁来读一读?很好,全班同学一起,跟他这样读。
二、写词—知晓其意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词(车盖 盘盂),齐读。
2.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问:那大家知道车盖,盘盂在这篇课文中都代表什么事物吗?(图片出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
3.再写两个词(沧沧凉凉 探汤),齐读。
4.引导学生明白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5.再次齐读四个词语。
三、探究—探知其因
(一)探究一
1.老师在“车盖”和“盘盂”之间画一条线,在“沧沧凉凉”和“探汤”之间也画一条线,把这四个词语分为两组,提问:每组的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发现:“盘盂”和“车盖”的相同之处是都是形容太阳的形状,都是同一小儿说的;不同之处是它们的意思相反,一个大一个小。“沧沧凉凉”和“探汤”相同之处是都是形容太阳的温度,都是同一个小儿说的;不同之处是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一个温度高,一个温度低)
3.教师总结。
4.学生朗读。
5.教师引导学生看着板书,齐读两小儿的发现。
6.引导学生从生活感受方面体会两小儿的发现。(两小儿说的都是事实)
7.带着生活的感受,再读读两小儿的发现。
(二)探究二
1.将四个词语重新纵向分组,“车盖”和“沧沧凉凉”为一组,“盘盂”和“探汤”为一组,提问:每组的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静下心来思考,琢磨琢磨每组两个词语间的相同和不同。
3.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回答。(车盖和沧沧凉凉都是日初出时的太阳,盘盂和探汤都是日中时的太阳)
4.教师相机板书:(日始出)日初出、日中时。
5.理解:同样是在观察太阳,同样是在早晨观察太阳,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另一儿却曰:“日初出沧沧凉凉”。为什么?(引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6.一儿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则是——(学生接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7.一儿从触觉的角度观察太阳,得出的结论则是——(学生接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三)探究三
1.早上的太阳,从形状的角度看像个车盖,从温度的角度感受是沧沧凉凉,这是事实;中午的太阳,从形状的角度看像个盘盂,从温度的角度感受像是探汤,这也是事实。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2.引导学生根据两小儿得出的结论,在黑板上补充板书。
3.让我们再次体会两小儿各自观察的角度,齐读两小儿的话。
4.师领读:一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一儿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让我们再次体会两小儿各自观察的角度,齐读两小儿的话。
四、辩日——感其趣
1.一个说太阳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太阳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有各的理由,谁也不服谁。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辩斗。
2.(板书:辩斗)你们是怎么理解辩斗的?
3.学生回答。
4.你看“辩”字左边右边都是辛苦的“辛”字,中间是个言字旁,表示说话,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指用语言艰辛地讲出自己认为的真理。请同学们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分角色大声地读读。
①同桌之间展示辩斗
②引导学生加上表演辩斗
五、决日——感悟其理
(一)揭秘“科学”常识。
1.引出孔子,学生介绍孔子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2.师:两小儿争辩的问题,孔子说得上来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学生回答。(孔子不能决也。)“决”在这是什么意思?
4.师:同学们,如果你在现场,你支持谁的观点?为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科学常识。
(二)悟出“为人”道理。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板书“知”。理解“知”
3.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
4.师: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们喜欢两小儿吗?为什么?(生自由说)喜欢孔子吗?为什么?(生自由说)
5.其实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不单单是一个“知”的问题,更是一种“智”。(板书:在“知”字下面加一个日字)这种智慧体现在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更体现孔子那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6.齐读课文(省略一些句子,填空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这个故事复述给家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