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雷雨
曹禺
1.梳理剧中的矛盾冲突,把握作品主题。
2.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特征。
3.赏析剧中主要人物形象。
4.理解剧中台词的含意,鉴赏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领会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在传统中国的戏曲里,是没有真正的悲剧的。即使是类似《梁祝》、《窦娥冤》、《长生殿》这样的悲剧,但仍然不算悲得很彻底。而且基本是人与人的冲突,而极少有命运和人的冲突。它们的过程虽然充满悲剧,但是结局是十分圆满的。如窦娥最终沉冤得雪,梁祝死后化蝶成双,善恶到头终有报。归根到底,中国式悲剧的成因是人,故有可化解之法,有圆满的结局,是不彻底的悲剧。鲁迅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西方戏剧的起源——古希腊戏剧,以英雄为主角,讲述其与命运作斗争的并最终失败过程。如俄狄浦斯,生为王子却因“弑父娶母”的诅咒而被父亲遗弃。他为与这个神谕式的诅咒对抗而离开自己的“养父母”,却在建立奇功成为国王的过程中误杀生父误娶生母。终导致瘟疫降临大地,母亲羞愧自杀,他自毁双目,最终死亡。
西方悲剧的核心是,人与命运抗争却最终败阵下来。而《雷雨》正是这样的一出戏剧。
一、导入
1.曹禺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笔名曹禺。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曾在保定中学、复旦大学任教,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主席,中国剧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胆剑篇》、《王昭君》、《明朗的天》 。
2、关于话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苏叔阳的《丹心谱》等,是我国著名的话剧。
3.戏剧三要素
戏剧冲突、人物、语言。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戏剧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而且随着剧情发展、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演出,剧本中往往有一些舞台说明,如布景的设计,人物的服装、动作、表情和上下场等。
4、“三一律”
三一律(classical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的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即24小时,必须只有一个地点。
集中的地点:周公馆的客厅
集中的时间:同一天午后至午夜
集中的事件:周鲁两家关于爱情、血缘、阶级的复杂关系
5、写作背景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1.尝试梳理出课文中出现的四组矛盾冲突。
①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爱情冲突;
②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父子冲突;
③周萍与鲁大海之间的兄弟冲突;
④鲁侍萍与周萍之间的母子冲突。
2.以上四种矛盾冲突集中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何作用?
①《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把四个矛盾冲突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
②作者将众多的人物、矛盾组合在一起,使得剧本结构紧凑集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能够深深地吸引住读者和观众。
二、初读
3.剧本以“雷雨”为题,具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①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
②“雷雨”具有象征意义,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也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1.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分析《雷雨》节选部分刻画了周朴园怎样的性格特征。
三、赏读
课文内容 性格特征
他为了迎娶富家小姐,和他的母亲在年三十夜里将侍萍和她刚生下三天的孩子赶出家门。 冷酷无情
他一直使用当年的旧家具,摆着侍萍的照片,保留着关窗的习惯。 伪善
他在和侍萍的谈话中得知侍萍还活着时,却不想见她;而在得知眼前所站的人就是侍萍时,他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他没能躲过去,侍萍要来敲诈他。他怀念的只是当年温柔、贤惠且他以为已死去不会给他造成威胁的侍萍,只是寻求良心上的安慰。 虚伪、自私
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时,他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另一方面采取分化收买政策,并开除闹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鲁大海。 阴险、奸诈
在与鲁大海的正面交锋中,他稳操胜券,不急不躁,对于鲁大海的斥骂,他不轻易发怒,保持冷静,说话简洁,打击性很强。 强硬、老谋深算
鲁大海揭露他的发家史。 冷酷无情、丧失人性、唯利是图
总体概括 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年轻时留过洋,是一家煤矿的董事长。节选部分主要刻画了他虚伪、自私、冷酷、强硬、老谋深算的性格特征。
2.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分析鲁侍萍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内容 性格特征
年轻时在周家当女佣,与周朴园恋爱,生下两个儿子。但在第二个儿子出生的第三天,母子俩便被周家赶出大门,投河遇救,开始了新的苦难生活:嫁过两次人,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贤惠、命运多舛、勤劳能干
30年的磨炼,使她更坚强了,使她不再相信周朴园的谎言,并拒绝了周朴园的资助。 坚强、有自尊
她并不想公开周、鲁两家的秘密,她相信“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她认为悲剧是天意,是命运造成的。 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思想
总体概括 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迫害的旧社会劳动妇女。她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却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和自尊。
3.简要分析鲁大海的形象,说说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①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可以看出,鲁大海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他代表广大工人群体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拆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史。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毫无作用。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前进着。
②鲁大海的斗争也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的特点,从他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的鲁莽和幼稚,但他毕竟表现出了工人阶级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他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让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4.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
(1)“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问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鲁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周朴园的不满。
(2)“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鲁侍萍:什么?”
周朴园认为鲁侍萍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敲诈他,因此他急于用钱把鲁侍萍打发走,以保证从此周、鲁两家再不会发生什么联系,他的这句问话暴露了他已习惯以现实功利思想考虑问题。侍萍的反问,既有人格受到侮辱的愤怒,又有对周朴园的失望和蔑视。
(3)“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说“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只是平实的叙述,无法传达出说话者此时应有的复杂感情。用四个短句,形成急促的语气,表现了周朴园极度吃惊、恼怒的心情;连续出现上升语调,又使他的吃惊、恼怒中带上了几分惶惑,真实地再现了他当时的感受。
(4)“周朴园: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
对鲁大海说,就数你闹得凶,小心我收拾你;同时告诉侍萍,他不想也不会认这个儿子。
(5)“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这两句话饱含着鲁侍萍复杂的心情。侍萍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的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同时感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1、周朴园对侍萍有无真感情?
观点一:真情说。
周朴园说他问过许多人侍萍的情况,要修坟纪念;住房内保留着侍萍“顶喜欢”的家具,记着她的生日,保留着她在时的习惯。三十年前,二十多岁的周朴园,对侍萍产生恋情,是自然真实的感情。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因为被他抛弃而投河自尽。到了晚年,其妻蘩漪桀骜不驯,儿子周萍对他敬而远之,他常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这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作者曹禺的观点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
四、探究
观点二:假意说。
当周朴园听说侍萍还活着时,他不仅感到“惊愕”,更是避而不愿见,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害怕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径传扬出去,有损自己的名誉,这表明了周朴园的伪善和丑恶。当他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资产阶级的本性使他一下子从对昔日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冲突中来。先是声色俱厉地责问,接着试图用情感稳住侍萍,使其不再提旧事,口口声声表白不忘旧情,以期逃避侍萍的谴责;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暴露了他的冷酷和凶残。他对侍萍首先是一个始乱终弃、心狠手辣、道貌岸然、自私贪婪的反动资本家,其次才是一个有着一定良知的性情中人。
2、周已知鲁大海是自己的亲骨肉,也知道他“鼓动工人反对他”,他对鲁是什么态度?反映了什么问题?
明知故问,仍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无情的面孔和傲慢态度。二人的冲突是阶级间的冲突,已没有骨肉之情,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3、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剧中有多重矛盾与冲突,其中最本质的冲突是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冲突。周朴圆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阶级根源矛盾冲突异常激烈。
阶级矛盾使 ——
夫妻相见不相识却相恨
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
兄弟相见不相识却成仇
【结语】
《雷雨》是四幕悲剧,它以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1)通过对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揭露,深刻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2)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一象征手法正贴切地反映了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工人阶级正在觉醒、旧制度必定灭亡的社会现实。
1.戏剧欣赏
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1)戏剧欣赏,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
弄清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比如《雷雨》第二幕中涉及多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实为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实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五、拓展
(2)戏剧欣赏,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布景、环境、人物的动作及心理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
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他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3)戏剧欣赏,还要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第二,要揣摩人物的语言;
第三,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
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