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失魂落魄 落笔生花 落花流水 光明磊落
B.毫无禁忌 令行禁止 入国问禁 屡禁不止
C.元妃省亲 不省人事 大省大悟 深刻反省
D.一呼百应 应接不暇 得心应手 应届毕业
解析:A项全读“luò”。B项全读“jìn”。C项全读“xǐng”。D项前三个“应”分别取“回答”“应付”“适应”的义项,都读为“yìng”;第四个“应”读“yīng”,“应届”意为“本期的”。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寄人篱下 闻名遐尔 委曲求全 同病相怜
B.天翻地覆 如火如荼 怡然自得 弱不经风
C.虎视眈眈 冷嘲热讽 如愿以偿 集思广益
D.各行其事 惊师动众 殒身不恤 情真意切
解析:A项,闻名遐尔—闻名遐迩;B项,弱不经风—弱不禁风;D项,各行其事—各行其是。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1)他__________不失信于人,一旦答应别人的事,想方设法都要完成。
(2)他参加工作不久,因此完成这项工作的速度__________要慢一点。
(3)这台晚会使得不少外国人士__________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经过长期的__________,如今他的演唱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A.历来 未免 体验 磨炼
B.从来 难免 体味 锤炼
C.从来 难免 体验 磨炼
D.历来 未免 体味 锤炼
解析:“历来”和“从来”的意思差不多,但“历来”习惯上用于肯定句式,否定句式则多用“从来”,(1)句应选“从来”。“未免”用于对某种行为或事情的评价时,有“不以为然”之意,包含一定的主观态度;“难免”则强调某种结果的“不容易避免”,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说明,因此(2)句应选“难免”。“体验”指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味”指仔细体会,(3)句应选“体味”。“磨炼”指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锤炼”指人们经过刻苦钻研,使艺术精湛、纯熟,根据语境,(4)句应选“锤炼”。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那些望文生义懒得仔细读书的批评家,那些喜欢无中生有恨不得把烟煽成烈火的编辑,一看我这“上海魔术师”标题就笑岔了气。
B.点菜不适量,剩菜不打包,浪费不心疼,大学生们在10月16日这一“世界粮食日”所表现出的漠然,让人触目伤心。
C.四大名著线装图书为大16开本,共8卷,其装帧印刷一流,品味风格顶尖,加上蒙肯纸张的选用和特殊香料的熏制,使人读起来有爽心悦目的感觉。
D.在大学全入时代不注意择校,很可能碰到即将倒闭的学校,这样很难完成学业,即使完成学业后倒闭,母校不在了,人们在怀疑你的文凭真实性的时候,免不了要枉费唇舌。
解析:B项,“触目伤心”指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悲伤,不合语境;C项,“爽心悦目”,词义不合语境;D项,应为“费唇舌”之意。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B.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
C.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一两句牢骚。
D.为及时征求和收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省统计局日前在省内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社会调查活动。
解析:A项的病因是搭配不当,“有没有”是两面,而“关键在于”是一面,应在“在于”后加上“是否”。B项的病因是搭配不当和表意不明,主要问题在第二分句。其一,不是“早餐营养”“应提供”,而是“早餐”“应提供营养”;其二,“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由于语序不当造成歧义,应该为“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总量三分之二”。全分句改为“早餐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总量三分之二的营养”。C项的病因是结构混乱,要么是“阴雨连绵”“平房……漏雨”,要么是“连绵的阴雨”“造成……平房……漏雨”。
答案:D
6.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11月3日至5日,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相聚北京,共叙中非友谊、共商合作大计、共谋未来发展、共同谱写新的好篇章。
B.根据财政部统计,近几年来,每年直接由行政支付的会议经费达十亿多元,(有关方面认为实际耗资远大于此)且有与日俱增之势。
C.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孩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不能用于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D.针对“高尔夫球为贵族运动”一说,北大许智宏校长幽默地说:“我不打高尔夫,对高尔夫一窍不通。”不过他表示,现在几乎所有大学都有网球场。
解析:A项后三个顿号都改为逗号;B项中的括号是句内括号,前面的逗号应移至括号后;C项中的“十三、四岁”和“十五、六岁”表示概数,故数字中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答案:D
7.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__________,一连好几天,__________,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__________。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于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解答本题要注意前后语句的照应关系。
答案:B
8.下面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的六首,请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与你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判断一下每首诗暗示的是哪个人物。
(1)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
(2)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
(3)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
(4)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5)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外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本题难度较大,需对《红楼梦》有较深的了解,才能作答。
参考答案:(1)贾元春 (2)贾迎春 (3)贾探春 (4)王熙凤 (5)林黛玉 薛宝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9.为什么黛玉感到自己“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10.宝钗建议黛玉吃燕窝粥,黛玉为什么觉得为难?
11.黛玉说自己的处境远不如宝钗,为什么这么说?宝钗却说和她一样,这又是为什么?
12.黛玉和宝钗你更喜欢哪一个?
9.解析:要联系上文甚至前几回回答。
参考答案:(1)贾府上下一致称赞宝钗,黛玉多心,认为宝钗心中藏奸。(2)自己与宝玉互为知己,宝钗却和宝玉有“金玉良缘”之说,黛玉心中悒郁不忿,一直看宝钗不舒心。(3)自己对宝钗的不满宝钗浑然不觉,甚至对自己的冷嘲热讽从不介意。(4)如今,宝钗对自己关心、体贴,自己真的是错怪了她。
10.解析:相关信息在文中较集中,但还要联系黛玉的身世和性格。
参考答案:(1)自己的病每年都犯,吃燕窝粥不一定能有多大效果。(2)自己的身体一直不好,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够麻烦的了,再吃燕窝粥恐怕更惹人烦。(3)贾府毕竟不是自己的家,自己不是正经主子,下人们更嫌自己事多,说三道四。
11.解析:两个人立场不一样,看法当然也不一样。黛玉客观地看宝钗,宝钗是宽慰黛玉,所以有不同的看法。
参考答案:因为黛玉看到宝钗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在贾府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自己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都依靠贾府,增加不独立,是要招人嫌的。
宝钗说自己的哥哥不成器,跟没有一样;只是有母亲,这点比黛玉强些。但都是寄居人家,都是一样的。
12.解析: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答案: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红楼选秀与大众文化
肖复兴
一场因重拍电视剧《红楼梦》而进行的全民参与的选秀活动,热火朝天地拉开了帷幕。举办方和参与者都热情有加,街头随机采访行人,每人都有自己心目中对红楼梦中人的向往和形象演绎准则。除《红楼梦》的魅力之外,也足见大众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此次媒体再次参与了大众文化的创造,并调动受众一起参与,才创造出了这样全民狂欢的神话。
可以说,这次红楼选秀是以前曾经红火过的超级模仿秀的延续或变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模仿者的角色之间没有关系,还只是单兵作业;而今天因《红楼梦》是一部大戏,所模仿的角色便自然而然使得彼此有了联系,不仅增加了戏剧性,无形中还调动起人们童年过家家般的游戏性。和刚刚红火过的超女相比,它不需要超女年龄和唱功两项基本要求,只要有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基本把握,就行了,无论长幼男女,入门门槛很低,其娱乐性和参与性便更加强烈,更加便当,可以说超过了以往超级模仿秀或超女等任何秀场。
不管最后《红楼梦》是拍还是不拍,拍得好坏,都已经不是这场活动的主旨;不管参与者的目的是为了对生活和现实的逃避或解脱,还是一种走火入魔的满足感,或是梦想的一条成功的捷径,也都不是这场活动所要和所能够承载的。关键在于这场选秀活动,让受众看到了比电视剧《红楼梦》更好看好玩,也更真实更平民化更充满想象力的一面,这便是大众文化的力量。它以崭新的形式,让媒体与受众一起互动,创造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和嘉年华的游乐场,为单调的电视节目和枯燥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色彩。
这确实是一个媒体左右社会想象,为你造白日之梦的时代。尽管这样的白日梦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明白带有一目了然的游戏色彩,但是,人们认同这种游戏色彩,并乐此不疲地参与这样的游戏,这个选秀过程,已经超出了游戏的范畴,成为了大众文化所创造的后现代的新的文本。这个文本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原像与镜像矛盾的凸现,一方面在于现实生活和虚幻界限的模糊。前者隐现着人们内心的矛盾,后者彰显着人们梦想的渴望。一部古典的《红楼梦》,便这样和今天的人们迅速而无障碍地链接在了一起,只要你愿意参加,每个人都可以被怀疑或被认为是梦中人,你自己更可以有强烈而主观的对梦中人的认同感。一部《红楼梦》便不再是梦,而成为了生活的真实;《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不再活在艺术中或活在屏幕上面,或活在学者的权威诠释里,而可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你自己或你自己的影子或你自己的一种选择。只有这样后现代的大众文化文本,才有可能借助我国文化元典,又融入现代时尚,再调动全民的参与,为我们创造出这样的可能性,将一锅《红楼梦》的百年老汤,重新搅拌出新的味道和滚沸的热气来。
这场红楼选秀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意义,还在于那么多普通人在选秀过程中,如数家珍般对《红楼梦》书中某一个人物的认同。这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里都不会出现的现象,你能够想象在美国或在英国,也能够有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让全民一起那样熟稔并集中认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吗?在这里,尽管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参与者的一些简单而浅薄的盲目,和对于经典《红楼梦》认知的盲点,但是,应该看到这样值得我们高兴的事实,那便是加深了大众对《红楼梦》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的理解,增强了中国人对传统经典认同的文化根性的定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经典束之高阁保持完整性是没有意义的,经典被利用才有意义。经典的学术研究,可以是少数人的事业,经典为大众所拥抱,才能够焕发出青春。一部《红楼梦》,经过这么多人热情的投入,才会重新演绎并创作出《红楼梦》新本出来,重拍《红楼梦》,是值得期待的。
(《解放日报》年11月16日)
13.作者在第二段中为什么说《红楼梦》选秀的活动“超过了以往超级模仿秀或超女等任何秀场”?
14.文章第四段中说《红楼梦》的选秀过程“已经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理由是什么?
15.通观全文,作者认为红楼选秀的全部意义有哪些?
16.假如你也愿意参加这场选秀,你希望扮演哪一个角色?具体说说你的理由。语言简明条理,100字左右。
答案:13.增加了戏剧性,具有游戏性;入门门槛低;增强了娱乐性和参与性。
答案:14.使原像与镜像矛盾凸现,隐现着人们内心的矛盾;使现实生活和虚幻界限模糊,彰显着人们梦想的渴望。
答案:15.大众文化让媒体和受众互动,创造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和游乐场,为电视节目和日常生活增加了色彩;加深了大众对《红楼梦》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的理解,增强了中国人对传统经典认同的文化根性的定力;经典只有为大众所拥抱,才能焕发青春。
16.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表达能力。本题比较开放,只要说出扮演的人物,人物特点及喜欢的原因,说明比较充分,自身的条件能符合要求即可。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