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5.9《家》测试(1)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5.9《家》测试(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25 16: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蹊跷(qī) 扯谎(chě)
靡费(mí) 颤巍巍(chàn)
B.梦寐(mèi) 半晌(xiǎng)
喃喃(nán) 处境(chǔ)
C.抖动(dǒu) 惶恐(huáng)
伺候(cì) 大吹大擂(léi)
D.敷衍(fū) 颧骨(quán)
拘束(shù) 扭扭捏捏(niē)
解析:B项,“晌”应读“shǎng”。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凛然大吹大擂张惶失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B.咳嗽浓妆艳抹鞭辟入理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C.迟疑扭扭捏捏虚与委蛇赶鸭子上驾
D.一瞥显亲耀祖钟灵毓秀八字没有一撇
解析:A项,惶—皇;B项,理—里;C项,驾—架。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还有过一次祖父和四叔把一个出名的小旦叫到家里来_________照相,他曾亲眼看见那个小旦在客厅里梳头擦粉。
(2)觉慧忍住气和平地_________道。
(3)据说国际上对“文化”一词的定义已近五百种,不过_________意见分歧有多大,有一点_________是不争的事实,即文化有它的独立性。
A.化装 分辩 不管/却 B.化妆 分辨 不管/却
C.化装 分辨 无论/也 D.化妆 分辩 无论/也
解析:化妆: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化装:改变装束、容貌。分辨:表示区分、辨别;分辩:表示辩白、辩解,多用于争是非曲直。“不过”后面谈共同点,话题已转折,故只能用“不管/却”。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他(觉新)的被忘却了的青春。
B.在校篮球友谊赛中,各班都组织了拉拉队,为各自的球队呐喊助威,敲边鼓。
C.宴会结束,客人赞叹说:“这顿饭真是卤水点豆腐——味道好极了!”
D.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规律性的知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传授给学生。
解析:B项,“敲边鼓”是熟语中的惯用语,意思是从旁帮腔,从旁助势,属比喻用法,用在这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C项,歇后语“卤水点豆腐”的本意应为:一物降一物。D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指对人和事,知道了没有不说的,说了不会作任何保留和隐瞒,用在这里属对象错误。
答案:A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以后的事就要完全靠你自己。……而且你到下面去读书,爷爷也一定不赞成。
B.于是他在本城唯一出售新书报的“华洋书报流通处里”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新青年》。
C.于是《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等都接连地到了他们的手里。
D.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话也不说。
解析:B项应为“‘华洋书报流通处’里”;C项四个顿号全去掉;D项应为“‘一切都完了。’”
答案:A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它能以内置的蓝牙芯片取代传统的线缆,让不同的设备在10米左右的距离之内,以无线的方式连接起来。
B.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进行深空探测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
C.这位高能机械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国内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专家的赞赏。
D.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打字通输入法易学、好记、快速、规范的特点,成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同时作为电脑基础教材,进入大学、中学、小学的必修课。
解析:B项“载人航天”后加“之后”;C项“出色工作”与“采用”搭配不当;D项谓语残缺,在“易学”前加“具有”。
答案:A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祖父冷笑了一声,威严的眼光在他的脸上扫来扫去,然后说:“你不要扯谎,我都晓得了。他们都对我说了,这几天学生跟军人闹事,你也混在里头胡闹。……学堂里不上课,你天天不在家,到什么学生联合会去开会。……刚才陈姨太告诉我,说有人看见你在街上散什么传单。……本来学生就太嚣张了,太胡闹了,今天要检查日货,明天又捉商人游街,简直目无法纪。你为什么也跟着他们胡闹?……听说外面的风声很不好,当局对于学生将有大不利的举动。像你这样在外面胡闹,看把你这条小命闹掉!”祖父骂了几句,又停顿一下,或者咳几声嗽。觉慧答应着,他想分辩几句,但是他刚刚开口,又被祖父抢着接下去说了。祖父说到最后,终于发出了一阵咳嗽。陈姨太带着一股脂粉香,扭扭捏捏地从隔壁房里跑过来,站在旁边给祖父捶背。
祖父慢慢地止住了咳嗽,看见他还站在面前,便又动气地说:“你们学生整天不读书,只爱闹事。现在的学堂真坏极了,只制造出来一些捣乱人物。我原说不要你们进学堂的,现在的子弟一进学堂就学坏了。你看,你五爸没有进过洋学堂,他书也读得不错,字也比你们写得好。他一天就在家读书作文,吟诗作对,哪儿像你这样整天就在外头胡闹!你再像这样闹下去,我看你会把你这条小命闹掉的!”
“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本来在学堂里头好好地读书,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卫的运动。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了打,当然不肯随便了结……”觉慧忍住气和平地分辩道。
7.“他想分辩几句”“觉慧忍住气和平地分辩道”,面对威严的祖父的话语,觉慧老想分辩,为什么?
8.学生不学习,“太嚣张了,太胡闹了”,高老太爷的看法是不是也有几分道理?
9.爷爷动气,孙子忍住气,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请分析。
10.这段情节,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1.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的哪方面的主要的性格特征?
1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矛盾冲突。
7.解析:觉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觉醒者,因其觉醒之早,故堪称“慧”。他对高家旧秩序已不存在任何幻想,他敢于宣传新思想,抨击旧道学、旧秩序。
参考答案:觉慧是最早的觉醒者,他敢于宣传新思想,抨击旧道学、旧秩序。
8.解析: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参考答案:没有正义道理。封建势力已很反动,这些青年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他们是正义的。
9.解析: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解析人物心理,都带着浓郁的感彩,爷爷气的是孙子不好好上学却在外面胡闹;孙子气的是自己正义得不到伸张,碍于老人只得忍气出声。
参考答案:爷爷气的是孙子不好好上学却在外面胡闹;孙子气的是自己正义得不到伸张,碍于老人只得忍气出声。
10.解析:这段情节与全文不同,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爷爷的冷酷、专制和少有的关爱。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爷爷的冷酷、专制和少有的关爱。
11.解析: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从文中看,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参考答案:专横、冷酷。
12.解析:本文是整个小说故事的缩影,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之外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祖孙之间腐朽与觉醒、新与旧的矛盾冲突。
(二)阅读《家》的两个选段,完成13—16题。
折 梅
“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觉慧依旧在屋子里踱着。“我要出去,我一定要出去,看他们把我怎样!”他说着,就往外面走。走出房门下了石阶,进了花园的外门,一直往花园里去了。
他进了一道月洞门。一座大的假山立在他的面前,脚下是石子铺的路,路分左右两段。他向左边走去。路是往上斜的,并不宽,但很曲折,路的尽处是一个山洞。他走出洞来便看见路往下斜,同时一股清香扑到他的鼻端。眼前一片浅红色。这是一片梅林,红白两种梅花开得正繁。他走进了梅林,踏着散落在地上的花瓣,用手拨开垂下的树枝,在梅林里面慢步闲走。
他无意间抬起头,看见前面远远地有蓝色的东西晃动。他拨开下垂的树枝向那个地方走去。他走了几步,便认出来那是一个人。那个人正在弯曲的石桥上走着,显然是向他这一面走过来。他看见了来人的全身,他还看见垂在背后的辫子。这是鸣凤。他看见鸣凤正在折一枝往下垂的梅花。
“鸣凤,你在这儿做什么?”他带笑地问。
鸣凤的注意力正集中在那枝梅花上面,不曾看见他走近。她忽然听见他的声音,不觉吃惊地松了手来看他。她看见来的是觉慧,便放心地笑了笑,说:“我说是哪个?原来是三少爷。”她又伸手去把那根枝子折断了,拿在手里看了看。“哪个喊你折的?为什么在这时候才来折,不在早晨折呢?”
“太太喊我折的,说是姑太太要,等一会儿二少爷带去。”鸣凤说着看见左边有一枝,花很多,形状也好,便伸手去折,但是她的身子短了一点够不着。
“你看,那有一支很好的!”他高兴地说。
她抬起头,笑问道:“在哪儿?”
“那儿不是?”他伸手向着旁边树上一指。她的眼光跟着他的手指望去。树上果然有一枝很好的花。这一枝离地颇高,花也不少,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枝子弯曲而有力,令人注目。
他几步便爬上树去。一只脚站在分枝的地方,一只脚踏住一根粗壮的枝子,把近中央的那一根粗的树枝夹在两腿中间,伸出一只手去折,但是手还抓不到那枝花。他便缩回手去。树枝大大地动了一下,花朵纷纷地往下落。他听见鸣凤在下面叫:“三少爷,当心点,当心点!”
“不要怕。”他说着便放开腿,把右手紧紧挽住近中央的那根树枝,先把左脚提起,在另一树枝上重重地踏了两下,试试看树枝是否载得起他,然后把右脚也移了过去。他俯下身子折那枝花,折了三下才把那一枝折断,拿在手里。他又把右脚移回到先前的那根树枝上,埋头去看下面,正看见鸣凤的仰着的脸。
六十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看上了鸣凤,高老太爷逼鸣凤三天后嫁给冯乐山为妾。第二天的晚上:
投 湖
鸣凤不回自己的房间,却一直往花园里走去。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湖水在黑暗中发光,水面上时时有鱼的唼喋声。她茫然地立在那里,回想着许许多多的往事。他跟她的关系一幕一幕地在她的脑子里重现。她渐渐地可以在黑暗中辨物了。一草一木,在她的眼前朦胧地显露出来,变得非常可爱,而同时她清楚地知道她就要跟这一切分开了。世界是这样静。人们都睡了。然而他们都活着。所有的人都活着,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能够记忆的是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此外便是她现在所要身殉的爱。在生活里她享受的比别人少,而现在在这样轻的年纪,她就要最先离开这个世界了。明天,所有的人都有明天,然而在她的前面却横着一片黑暗,那一片、一片接连着一直到无穷的黑暗,在那里是没有明天的。是的,她的生活里是永远没有明天的。明天,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树梢,在水面上散布无数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这时候她下定决心了。她不再迟疑了。她注意地看那平静的水面。她要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空气里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
13.“眼前一片浅红色。这是一片梅林,红白两种梅花开得正繁。”这句话有什么象征意义?
14.“折梅”情节的描绘有何特色?反映了什么内容?
15.“折梅”和“投湖”前后对照,有何好处?
16.当年巴金谈及“鸣凤”这一人物原型时,曾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家里有一个叫翠凤的丫头。关于这个女孩子,我只记得一件事:我们有一个远房亲戚要讨她去做姨太太,却被她严词拒绝。她在我们家里只是一个‘寄饭’的丫头,她的教父苏升又是我家的老仆,所以她还有这样的自由。她后来快乐地嫁了人。她嫁的自然是一个贫穷的丈夫。然而在我家里的人都称她有胆量。撇弃老爷而选取‘下人’,在一个丫头,这的确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巴金“家”里的“翠凤”快乐地嫁人了,巴金《家》中的“鸣凤”却凄惨地投湖了。对作家这样的艺术处理,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不好,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请结合小说《家》或《家》的选文进行分析。
13.解析:此题考查象征手法的作用。红色本身代表着“喜庆”,花儿怒放是“美好”的标志。
参考答案:盎然的景象表现出了觉慧和鸣凤两人纯洁的爱情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14.解析:要注意放到特定语言环境中分析。
参考答案:色彩欢快明朗,笔触圆润细腻。表现了一幅青年男女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热爱生活的动人情景。
15.解析:对照的作用是突出、强调,增强艺术性和表现力。
参考答案:两者前后对照,突出了年轻人美好的青春活力和追求自由的理想被封建势力摧残后的不幸,富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16.解析: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认为好的分析是:这能让鸣凤性格的悲剧意义更为突出,青春的美好与青春价值的陨落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突出封建势力的恶劣、反动,激发人们反封建的革命热情。认为不好的分析是:这能使鸣凤的性格更为鲜明突出,能激发人们反抗封建家长制的意识,完美的结局也能给大众带来更多的愉悦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理。(基本意思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