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帖(tiè) 妥帖(tiē)
着凉(zháo) 着陆(zháo)
B.蚂蚱(mà) 蚂蜂(mǎ)
蒙昧(méng) 蒙古(měng)
C.勾勒(lè) 悲怆(qiàng)
感喟(kuì) 阙如(quē)
D.涟漪(yī) 懵懂(měng)
遒劲(jìn) 间隔(jiàn)
解析:A项,“着陆”的“着”读“zhuó”;C项,“悲怆”的“怆”读“chuànɡ”;D项,“遒劲”的“劲”读“jìnɡ”。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倔起 倔强 婉约 惋惜
B.炫目 眩晕 慈祥 安祥
C.描摹 磨丝 末世 没世
D.交好 姣好 愕然 谔谔
解析:A项,倔起—崛起,B项,安祥—安详,C项,磨丝—摩丝。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果然,不一会_________就洗起澡来了,洗得吱哇乱叫。
(2)和张大勇_________参加体育训练的还有刘强。
(3)另外的一个因为她的儿妇跟着人家跑了,要把她_________死了,一天到晚的,不梳头。
(4)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_________,总算是不无所得的。
A.功夫一起污辱市面 B.功夫一齐污辱世面
C.工夫一起羞辱世面 D.工夫一齐羞辱市面
解析:工夫,指所占用的时间,功夫指本领,造诣。句中应为“工夫”。一起,强调是一块、一同去做某事,一齐,强调是同时做某时。句中应为“一起”。羞辱,是耻辱,强调内心感觉或使别人感到耻辱;污辱,使对方人格名誉受损或自己蒙受耻辱。句中应为“羞辱”。世面,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见了世面指增长了阅历;市面,是城市工商业状况。句中应为“世面”。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看热闹的人,前赴后继的来看。我和祖父也来了。
B.处理任何问题都允许通权达变,但应以不违反党的政策,有利于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原则。
C.关于埋葬团圆媳妇的经过,却先一字未提。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
D.他家的两个儿媳妇,一个为着那团圆媳妇瞎了一只眼睛。因为她天天哭,哭她那花在团圆媳妇身上的倾家荡产的五千多吊钱。
解析:A项中“前赴后继”为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此处应为“络绎不绝”。B项中“通权达变”指为了应付当前的情势,不按照常规做事,而采取适合实际需要的灵活方法。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她心里是又悔又恨,她简直忘了她是团圆媳妇烧替身。
B.一般情况是,鸟儿如果想在城市生活,就必须提高嗓门,以免自己的声音不被噪声淹没。
C.有关安理会的改革,两个方案里都提议将理事国数量从现在的15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5个常任理事国,以及10个非常任理事国)增加到24个国家。
D.宋楚瑜表示,经过50多年的隔阂之后,大多数台湾民众对大陆缺乏了解,比如对大陆的巨大改变和进步,台湾民众如果不亲自来看看,是不会清楚的。
解析:A项中“她是团圆媳妇烧替身”主宾搭配不当,在“是”的后面加上“为她的”;B项否定不当,去掉“不”字;C项“15个国家”“24个国家”中的“国家”二字既累赘又和前面的“数量”搭配不当。
答案:D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说命名为《呼兰河传》,但作为“传记”所应有的时间流动却是付之阙如的。
B.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忽忽的、笑呵呵的。
C.老厨夫看我小,他欺侮我,他用手指住了我的嘴。他说:“你知道什么,那小团圆媳妇是个妖怪呀!”
D.她昏睡了四、五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六、七天。
解析:A项中书名号应为引号,这里不是书名,前面有命名,强调用这几个字;B项中顿号应为逗号,这两个短语为定语后置作并列补语;D项中顿号都不应使用,这里都表示概数。
答案:C
7.阅读课文,结合《呼兰河传》整部小说内容,用简洁的文字说说萧红对故乡呼兰城人的情感态度。
解析:作者对故乡人怀有一种悲悯态度,他们的不幸命运是受特定的传统风俗习惯造成的,看不到一丝改变的迹象,作者内心是悲凉的,这从课文最后一段也可看出。
参考答案:哀其不幸,对他们命运的改变持悲观态度而内心充满悲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天一黄昏,老胡家就打起鼓来了。大缸,开水,公鸡,都预备好了。
公鸡抓来了,开水烧滚了,大缸摆好了。
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我和祖父也来了。
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忽忽的,笑呵呵的。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她看一看她的婆婆不在旁边,她就起来了,她想要坐起来在炕上弹这玻璃球。
还没有弹,她的婆婆就来了,就说:
“小不知好歹的,你又起来疯什么?”
说着走近来,就用破棉把她蒙起来了,蒙得没头没脑的,连脸也露不出来。
我问祖父她为什么不让她玩?
祖父说:
“她有病。”
我说:
“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于是我上去把棉袄给她掀开了。
掀开一看,她的眼睛早就睁着。她问我,她的婆婆走了没有……我说走了,于是她又起来了。
屋里屋外,越张罗越热闹了,小团圆媳妇跟我说:
“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
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
果然,不一会工夫就洗起澡来了,洗得吱哇乱叫。
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
她本来是十二岁,却长得十五六岁那么高,所以一时看热闹的姑娘媳妇们,看了她,都难为情起来。
很快的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热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的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的露着一个头。
我看了半天,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满脸的汗珠,满脸通红,红得像一张红纸。
我跟祖父说:
“小团圆媳妇不叫了。”
我再往大缸里一看,小团圆媳妇没有了。她倒在大缸里了。
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
小团圆媳妇摆在炕上,浑身像火炭那般热,东家的婶子,伸出一双手来,到她身上去摸一摸,西家大娘也伸出手来到她身上去摸一摸。
都说:
“哟哟,热得和火炭似的。”
有的说,水太热了一点,有的说,不应该往头上浇,大热的水,一浇那有不昏的。
大家正在谈说之间,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
“赤身裸体的羞不羞!”
(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她婆婆喊着号令给她撕下来了。现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没有感觉了,婆婆反而替她着想了。)
(大神打了几阵鼓,二神向大神对了几阵话。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
有的竟觉得困了,问着别人,三道是否打了横锣,说他要回家睡觉去了。
(大神一看这场面不大好,怕是看热闹的人都要走了,就卖一点力气叫一叫座,于是痛打了一阵鼓,喷了几口酒在团圆媳妇的脸上。从腰里拿出银针来,刺着小团圆媳妇的手指尖。)
不一会,小团圆媳妇就活转来了。
大神说,洗澡必得连洗三次,还有两次要洗的。
(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看吧,洗一次就昏过去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所以看热闹的人的心里,都满着秘密。)
(果然的,小团圆媳妇一被抬到大缸里去,被热水一烫,就又大声的怪叫了起来,一边叫着一边还伸出手来把着缸沿想要跳出来。这时候,浇水的浇水,按头的按头,总算让大家压服又把她昏倒在缸底里了。)
这次她被抬出来的时候,她的嘴里还往外吐着水。
(于是一些善心的人,是没有不可怜这小女孩子的。)东家的二姨,西家的三婶,就都一齐围拢过去,都去设法施救去了。
她们围拢过去,看看有死没有?(若还有气,那就不用救。若是死了,那就赶快浇凉水。)
(若是有气,她自己就会活转来的。若是断了气,那就赶快施救,不然怕她真的死了。)
8.小团圆媳妇她拿着碗碟在眼睛前照,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想要坐起来在炕上弹这玻璃球,从这些内容来看,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9.众人都说小团圆媳妇有病,而“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矛盾表明了什么?
10.小团圆媳妇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时,为什么“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
11.“看热闹的人的心里,都满着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
12.“于是一些善心的人,是没有不可怜这小女孩子的。”如何看待众人的“善心”?
8.解析:小团圆媳妇毕竟还只是一个孩子,虽被折磨而生病,仍具有孩子的特点。
参考答案:是一个年龄只有十二岁,仍具有孩童天真烂漫贪玩特点而未脱稚气的小姑娘。
9.解析:注意文中“我”的身份,作为一个儿童能够看出事情最真实的一面,说出最朴素的答案,反映出与大人的矛盾,事情的荒谬。
参考答案:“我”作为一个儿童,目光是清澈的,能够明白小团圆媳妇的真实情况,无意中能说出事情的真相。众人以传统的封建迷信陋习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认为小团圆媳妇有病。这种矛盾表现出成人世界的荒谬不合理。
10.解析:此题要结合前面内容来理解,其实从后文她被洗澡时她的挣扎反抗来看也可对此分析。
参考答案:尚还幼小的小团圆媳妇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挣扎与反抗也是徒劳的,这反映出她无可奈何的悲哀心理。
11.解析:看热闹的人,所有的人通过第一次洗澡对小团圆媳妇造成的伤害不难推测再洗两次澡对她会产生什么结果,却都静观、乐观下一步事情的进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她死的必然。
参考答案:这秘密便是小团圆媳妇死亡的可能,可是看客们不愿细想,不愿点破,正是这看似无意识的期待,扼杀了小团圆媳妇十二岁的生命。
12.解析: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赞成也可批判,言之成理即可,冷静分析还是批判更切合文章实际。
参考答案:小团圆媳妇昏死过去,众人设法施救,确实是出于善良同情的目的,一片善心;但小团圆媳妇的昏死又是他们强制地给她洗澡造成的,他们给她洗澡又是因为迷信,是出于给小团圆媳妇治病的善心,在他们的善心下,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至死。我们也无法过分责备这些人,他们愚昧不自觉,同样是封建迷信的牺牲品,这就反映出封建迷信和封建陋习对全体人的毒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
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休息好了又是跑。
樱桃树,明是没有结樱桃,就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李子树是半死的样子了,本不结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着祖父:“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老远地回答着:“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
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工夫才能够止住,不知哪里来了那许多的高兴。后园一时都让我搅乱了,我笑的声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就笑起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13.这段文字很抢眼的是文章开头对园子的印象。你能用三个词语概括出作者对后园的感受吗?
14.通过文中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分析“我”和祖父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15.刮风、下雨的日子,自己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感到寂寞,在文末作者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用意何在?
13.解析:根据第一、二两段的描写筛选出“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然后再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广阔、繁华、生机。
14.解析:“我”在后园里奔跑、玩耍、摘花、往祖父帽子上插花、爱笑,可以看出“我”的天真可爱、顽皮活泼。从祖父对我无恶意的嘲弄、怕“我”累、在园子里拔草、往他帽子上插花他不恼,可以看出他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平易近人的老人。
参考答案:“我”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顽皮、富有生命活力的儿童形象。祖父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宽容慈爱、平易近人的人物形象。
15.解析:因为刮风、下雨,自己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而想去之处、想玩的内容那就是到后园里去玩,表明了后园在作者童年时的地位。
参考答案:间接地表现出后园给自己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它在自己心中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