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8.15《子夜》测试(1)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8.15《子夜》测试(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25 16: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夜
1.选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鼓槌(chuí) 谣言(yáo)
脖颈(gěng) 迷惘(wǎng)
B.提防(fāng) 晕船(yūn)
目眩(xuàn) 悚然(sǒng)
C.瞥见(piě) 胳臂(bei)
怜悯(mǐn) 斑驳(bó)
D.蓦地(mù) 梦魇(yǎn)
嘈杂(cáo) 作孽(niè)
解析:B项,“防”应读“fang”,“晕”应读“yùn”;C项,“瞥”应读“piē”;D项,“蓦”应读“mò”。
答案:A
2.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装束 化妆 乔装打扮 浓妆艳抹
B.静候 绿茵 绿阴蔽日 侯门似海
C.时髦 鬓角 毛骨悚然 危言耸听
D.瞥见 弊病 敝帚自珍 衣不敝体
解析:D项中“衣不敝体”应为“衣不蔽体”。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__________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
(2)惠芳轻声说,偷眼看一下父亲,又看看左右前后安坐在汽车里的__________女人。芙芳笑了一声,拿出手帕来抹一下嘴唇。
A.势如破竹 时尚 B.排山倒海 时髦
C.排山倒海 时尚 D.势如破竹 时髦
解析: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声势大;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时尚:当时的风尚。
答案:B
4.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东西行的车辆此时正在那里静候指挥交通的红绿灯。
B.阿萱猛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看见荪甫和竹斋的汽车也衔接着进来,铁门两旁站着四五个当差,其中有武装的巡捕。
C.车子向左转,驶入一条静荡荡的浓阴夹道的横马路,从树叶的密层中灯光洒下来,斑斑驳驳地落在二小姐她们身上。
D.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最后加“的命令”;B项,偷换主语,在“铁门”前加“又看见”;C项,语序颠倒,把“从树叶的密层中”放在“灯光”后面。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当了两年的局长却没有干过一件实事,这次被免职,实在是众望所归。
B.会议开始比较沉闷,多亏张教授抛砖引玉的一番话,才使大家发言积极起来。
C.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
D.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在一条小巷不期而遇,又是拥抱又是问好,别提多高兴了。
解析: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抛砖引玉:自谦之词;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答案:D
6.选出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 )
A.怎么不捉!可是捉不完。啊哟!真不知道哪里来的这许多不要性命的人!——可是,四妹,你这一身衣服实在看了叫人笑。
B.横在前面不远,却像开了一道河似的,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匆忙地杂乱地交流着各色各样的车子,而夹在车子中间,又有各色各样的男人女人,都像有鬼赶在屁股后似的跌跌撞撞地快跑。
C.这里正是南京路同河南路的交叉点,所谓“抛球场”。
D.以及四小姐惠芳说的那一句“乡下女人的装束也是时髦得很呢,但是父亲不许我——”的声浪。
解析:B项中“各色各样的车子”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答案:B
7.小说以“子夜”命名有什么深刻含义?
解析:“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从“子夜”的本义来探讨其真正的用意。
参考答案: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
像一枝尖针刺入吴老太爷迷惘的神经,他心跳了。他的眼光本能地瞥到二小姐芙芳的身上。他第一次意识地看清楚了二小姐的装束;虽则尚在5月,却因今天骤然闷热,二小姐已经完全是夏装;淡蓝色的薄纱紧裹着她的壮健的身体,一对丰满的乳房很显明地突出来,袖口缩在臂弯以上,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一种说不出的厌恶,突然塞满了吴老太爷的心胸,他赶快转过脸去,不提防扑进他视野的,又是一位半裸体似的只穿着亮纱坎肩,连肌肤都看得分明的时装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只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万恶淫为首”!这句话像鼓槌一般打得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然而还不止此。吴老太爷眼珠一转,又瞥见了他的宝贝阿萱却正张大了嘴巴,出神地贪看那位半裸体的妖艳少妇呢!老太爷的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了似的再也不动,喉间是火辣辣地,好像塞进了一大把的辣椒。
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耳鸣,只有头晕!直到他的刺激过度的神经像要爆裂似的发痛,直到他的狂跳不歇的心脏不能再跳动!
8.“吴老太爷进城”有什么象征意义?
9.简要分析吴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
10.作者是如何表现上海街景与吴老太爷的思想冲突的?
11.此选段对揭示主题有什么作用?
8.解析:探究其象征意义就得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
参考答案:(1)吴太爷所进的这个“城”已是现代化都市,是外资侵入、洋化了的商业经济城市。(2)吴老太爷忍受不了五光十色的景象、喧嚣嘈杂的场面的刺激,忍受不了现代都市文明的刺激,患脑溢血猝死,暗示了封建阶级的衰朽和溃灭。(或:吴老太爷的死,只能说明封建阶级衰朽,不能说溃灭,也有道理)
9.解析:吴老太爷代表着思想、行为保守的一类人。
参考答案:吴老太爷是《子夜》中主人公吴荪甫的父亲,他是一个满脑子封建伦理、纲常的地主。他长年生活在“双桥王国”里面,整天捧读着一本《太上感应篇》。他不仅自己顽固不化,还不准他的“金童玉女”沾染半点时代风潮和新的生活时尚。
10.解析: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总结与吴老太爷思想冲突的上海街景。
参考答案:上海街头的声、光、色,上海街头青年女性穿着的新潮时髦和大胆袒露,对吴老太爷视觉、听觉和思想神经的冲击。
11.解析:在全书的矛盾冲突展开之前,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戏剧性的序幕——吴老太爷的死。这个人物本身与小说所要表现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他的出现却对以后矛盾冲突的展开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种作用主要在于点明时代的特点,通过吴老太爷的出走,侧面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农村革命风暴的到来;吴老太爷的暴卒,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势力——尘封的“古老僵尸”进入现代的大都市就“风化”了。吴老太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死是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象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赤脚的孩子
黄昏了。慢慢地,像是偷偷地走着,紫丁香色的阴影落了下来,罩着森林。巨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来的田野里躺着。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三个,四个,六个。拖着装满了木柴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他们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着黑色的补丁的灰色的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像船上的桅索一样。额上流着汗。城市又那么远!幼小的奴隶们,在你们的穷苦的羁轭之下,孩子们眼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的悲哀。城市很远!很远!许多写意的人要在你们身边走过。他们的汽车都要在你们身边开过去,他们一生中从来不曾尝过苦难的日子——他们,使你们受苦的他们。他们知道什么?在佳姆——戈利雅的大饭店里,音乐队奏着乐,在别墅里,那么舒服,又那么开心!饥饿这黑鬼并不向那里伸手。烦恼也不在那里织着涂胶的网。他们知道什么?……
“妈妈,这些孩子为什么拖着车子?”一个在汽车里的小小的人问着。
“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拖木柴去。”
“他们不觉得太重吗?”
“不,亲爱的,他们已经弄惯了。”
那些赤脚的停下了,喘着气,满脸怨恨地望着,又拖起了他们的小车。他们用袖子揩去额上的汗,脏黑的脖子上的血管涨大了,又向前走去。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灰色的、窒息的灰土……在第二辆车子的木柴上,坐着一个小小的助手——蓝眼睛的小姑娘。血,暗红的血迹,在她的小脚上凝结了。但是,她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你对谁笑,金发的小奴隶呀!对苦难……对你雪白的、天真的灵魂,你笑着。你用了温柔的、天鹅绒一样的眼睛望着。可是明天?明天,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也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而且,拖着小车,这里看到黑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欢乐,你就不再微笑了。阴影要罩上你的天真的脸,湿润的眼睛露出了仇恨,你就跟着你的褴褛的哥哥们,举起了你的小小的、黑黑的、握得紧紧的拳头: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12.文章第一段“他们知道什么”之后用了省略号,试依据内容补出作者没有直接说明的内容。
13.本文善于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人和物的内外特征。请着重就下列各句中加点部分作简要说明。
(1)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来的田野里躺着。
(2)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灰色的、窒息的灰土……
(3)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也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
14.(1)“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中“两个世界”分别指什么?
(2)“一个是多余的”,哪一个是多余的?根据上文推断“多余”的含义。
15.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作者是着色的高手,无论是黄昏时的自然景物,还是小奴隶的衣、面、手、脚,都着上了鲜明的色彩,其中“灰色”为基调,形象而深刻地显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悲惨命运。
B.本文善于在对照中增强表达效果,如:小奴隶的“受苦”与城市贵族的“舒服”,“写意”孩子的关心与孩子妈妈的同情,拉车孩子的“怨恨”与车上小姑娘的“微笑”。
C.作者对“金发小奴隶”的感慨,由近及远,由虚到实,既是对其不幸命运的慨叹,也是对广大奴隶的劝导,劝导他们握紧拳头,用自己的斗争,早日摆脱那个“多余”的世界。
D.本文人称变化灵活,如第一段里先称“赤脚的孩子”为“他们”,后改为“你们”,倒数第二段先称“小姑娘”为“她”,后改为“你”。这样变换在区别对照之中叙述更清楚,抒情更鲜明。
E.本文借一个场景,将奴隶与贵族、奴隶现状的描写与奴隶未来的思考结合起来,主题鲜明而深刻。句式灵活多变,文句意蕴深厚,富有感召力。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表达技巧的理解。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实际上是对他们知道什么的回答。
参考答案:贵族们不知道“幼小的奴隶们”是怎样“在穷苦的羁轭之下”悲哀地活着。即使看见了,也觉得“他们(小奴隶)已经弄惯了”“他们”是与“奴隶”相对的贵族,“知道什么”实则不知道。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参考答案:(1)大路被灰土覆盖着,弯弯曲曲,死一般沉寂。“蛇”之喻,使所谓“大路”的弯曲之势形象化;“灰色”的修饰使光线昏暗,尘土覆盖的特点明确化;“死了的”修饰,写出了旷野的沉寂。(2)“灰色”即木柴经过痛苦燃烧后成灰的颜色,“灰色”与苦难、卑微、暗淡、消沉等意念相关。那些“赤着脚的孩子”有生以来就受苦受难,命运之色比“灰土”更暗,“像生命一样灰色的”,突出了小奴隶的命运极度悲惨。(3)“灰色的急流”是指小奴隶的苦役生活,因为小奴隶的苦役是在灰色时分,灰色途中,被灰土掩盖中,苦苦奔流着。他们拉着小车急速而过,带起尘埃,形成长长的灰色的长龙,宛如急流涌动。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可由上文“不再微笑了……露出了仇恨,……举起……握得紧紧的拳头”等推想判断。
参考答案:(1)一个是“黑暗的苦难”世界,一个是“虚荣的永远的欢乐”世界。
(2)“黑暗的苦难”世界是多余的。“多余”含有不应该存在,不该继续的深刻内涵。
15.解析:B项,孩子妈妈的话语表现出的是冷漠、无情;C项,由眼前推想未来,应是由实到虚。
答案:B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