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8.16《骆驼祥子》测试(1)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8.16《骆驼祥子》测试(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25 16: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骆驼祥子
1.选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富余(yú) 宽绰(chuo)
放饷(xiǎng) 骆驼(tuo)
B.俏皮(qiào) 工夫(fū)
筛子(shāi) 撒手(sā)
C.嘟囔(nang) 咕咚(gū)
思索(suǒ) 主意(zhǔ)
D.酗酒(xù) 自缢(yì)
嘈杂(cáo) 木讷(nà)
解析:A项,“余”应读“yu”;B项,“夫”应读“fu”;D项,“讷”应读“nè”。
答案:C
2.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锻炼 干练 悼念 绰绰有余
B.报复 抱歉 包容 永保青春
C.厉害 利弊 历届 厉兵秣马
D.糊涂 含胡 账本 仗义执言
解析:D项,“永保青春”应为“永葆青春”。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每逢遇上她,他会傻傻忽忽地一笑,使她明白他是佩服她的话,她也就觉到点得意,即使没有_________也得扯上几句。
(2)他很愿意听她说,好多学些招数,心里显着宽绰;在实行上,他还是那个老_________——不轻易撒手钱。
(3)他就可以去向刘四爷把钱要回,省得老这么搁着,不像回事儿。八成新就八成新吧,好歹的拉着,等有了_________再换。
A.工夫 注意 富裕
B.功夫 主意 富裕
C.工夫 主意 富余
D.功夫 注意 富余
解析:工夫:①时间(指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方)时候;功夫:①本领、造诣,②同“工夫”。主意:主见、办法;注意: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富余:足够而有剩余,时间还富余别着急;富裕:(财物)充裕。
答案:C
4.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大家都说高妈厉害,她自己也这么承认;她的厉害是困苦中折磨中锻炼出来的。
B.他不明白城里有许多许多的事,听朋友们在茶馆里议论更使他发糊涂,因为一人一个说法,而且都说得不到家。
C.她不比银行经理并不少费心血,因为她需要更多的小心谨慎。
D.祥子用不着说什么,他的神气已足表示他很佩服高妈的话。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困苦中”前加“由”,B项,语序颠倒,“他不明白”与“城里有许多许多的事”应调换位置,C项,多重否定不当,删掉第一个“不”。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颇广。
B.凡是具有丰富而又健康的情绪和情感的人,必然表现得生气勃勃、兴致盎然;反之,凡是缺乏丰富而健康的情绪和情感的人,必然表现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
C.人们研究一些问题,有时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往往百思不得其解;但有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于是问题便茅塞顿开,这种一下子使问题解决的顿悟,便是所谓的灵感。
D.两次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失败没有使他灰心,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他终于功败垂成,于今年夏天攀登成功。
解析:A项,“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人民疾苦”。C项,“问题”与“茅塞顿开”主谓搭配不当,可改为“迎刃而解”。D项,成语意思理解错误,用反了,可以改为“成功了”。
答案:B
6.选出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 )
A.曹先生把车收拾好,并没扣祥子的工钱。曹太太给他两丸“三黄宝蜡”,他也没吃。
B.资本有大小,主义是一样,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像一个极细极大的筛子,一点一点地从上面往下筛钱,越往下钱越少;同时,也往下筛主义,可是上下一边儿多,因为主义不像钱那样怕筛眼小,他是无形体的,随便由什么极小的孔中也能留下来。
C.把这两三个月剩下的几块钱——都是现洋——轻轻地拿出来,一块一块地翻弄,怕出响声。
D.看祥子没动静,高妈真想俏皮他一顿,可是一想他的真诚劲儿,又不太好意思了:“你真行!‘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也好!”
解析:D项中“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中间的逗号应改为破折号,此是歇后语。
答案:D
7.根据本文分析祥子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祥子是个有着美好生活理想和善良、忠厚、勤劳美德的劳动者。作品描写祥子是个内秀的人,在他健康、沉默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极其美好的心,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相信靠自己的力气和生活能力,一定能做一个体面的、光彩的、独立的劳动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在宗旨上,她既以为这没有什么下不去的地方,那么在方法上她就得厉害一点,不能拿钱打水上飘;干什么说什么。这需要眼光,手段,小心,泼辣,好不至都放了鹰。她比银行经理并不少费心血,因为她需要更多的小心谨慎。资本有大小,主义是一样,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像一个极细极大的筛子,一点一点地从上面往下筛钱,越往下钱越少;同时,也往下筛主义,可是上下一边儿多,因为主义不像钱那样怕筛眼小,它是无形体的,随便由什么极小的孔中也能溜下来。大家都说高妈厉害,她自己也这么承认;她的厉害是由困苦中折磨中锻炼出来的。一想起过去的苦处,连自己的丈夫都那样的无情无理,她就咬上了牙。她可以很和气,也可以很毒辣,她知道非如此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她也劝祥子把钱放出去,完全出于善意;假若他愿意的话,她可以帮他的忙:
“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手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差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不还钱,新新!将一比十,放给谁,咱都得有个老底;好,放出去,海里摸锅,那还行吗?你听我的,准保没错!”
祥子用不着说什么,他的神气已足表示他很佩服高妈的话。及至独自一盘算,他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也稳当。不错,这么着是死的,钱不会下钱;可是丢不了也是真的。把这两三个月剩下的几块钱——都是现洋——轻轻地拿出来,一块一块地翻弄,怕出响声;现洋是那么白亮,厚实,起眼,他更觉得万不可撒手,除非是拿去买车。各人有各人的办法,他不便全随着高妈。
8.“骆驼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祥子的梦想是什么?
9.高妈虽不是主要人物,但作者塑造出来的却是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10.本文中写高妈喋喋不休地与祥子谈论而祥子一语未发,其用意何在?
11.比较祥子与鲁迅《祝福》里的祥林嫂的异同,比较老舍与鲁迅对其各自“主人公”的态度有何不同。
8.解析:注意从祥子的性格来考虑。
参考答案:他来自农村,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子。
9.解析:高妈的外在形象作者只字不提,但通过对祥子的态度可总结出。
参考答案:没介绍高妈的身材是高是矮,脸型是长是圆,唯一的手段就是描绘其浅易、生动的语言;小说没有提及高妈说话时的神气,但突出了其语气、语调和语速。
10.解析:喋喋不休的高妈与沉默寡言的祥子形成截然的对比,作者的用意在于突出强调后者。
参考答案:作者有意借高妈的“雄辩”来反衬祥子的木讷、不善言谈、老实本分的特点。
11.解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与祥子同处社会的最底层,人生命运相似。但细细比较两个人物,可看出作者的情感偏重不同,从本文中不善言谈、老实本分的祥子可看出老舍先生带有些许的赞赏之情。
参考答案:祥子与祥林嫂都处在社会最底层,都属于“坐稳了的奴隶”。从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整体构思上讲,老舍也想对祥子狭隘的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有所批判,但从这一段注入了作者自己的“陶醉”之情的诗意描写中,读者更多地体会到的是老舍对祥子所代表的那种朴实的生活方式和朴实的生活理想的赞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对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撅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了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995年第7期,有改动)
1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店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工。作者之所以作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关怀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E.一位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第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听到这支枪响。”《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F.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1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14.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15.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
12.解析:C项,“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表现了作者关怀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错误。F项,所谓从作品中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这些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CF
13.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看写了哪些环境,而后再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式,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时要解释清楚遗憾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1)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去了情感上的依傍。(2)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
15.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什么人干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中的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接着,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当人们看到隔壁上的门时,为郑、潘二人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最后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
文采T台
1.高妈教导祥子的那些话,你觉得是否有道理?是否有人也这样苦口婆心地教导过你,若有请写下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2.某地拟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棵千年古柏正巧处于高速公路必经之地,须砍伐。各界人士闻讯后纷纷上述有关部门,要求修改设计方案。请根据下列人物的身份,各拟写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的理由。
(1)植物学家说:
(2)历史学家说:
(3)美学家说:
1.提示:解答本题,首先要对高妈的话进行分析,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别人类似的话,肯定有,比如让你学习做人、做事、读书等,把你感受比较深的写一写。
2.示例:(1)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柏是研究物种多样性及物种遗传的绝好的样本。(2)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柏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悠久文化的象征!(3)不能砍!千年古柏的挺拔遒劲的风姿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