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
1.选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铸造(zhú) 矗立(chù)
锃亮(zèng) 胸脯(pǔ)
B.滹沱(hū) 釉子(yòu)
窗棂(líng) 胡髭(zī)
C.胳膊(bō) 铡刀(zhá)
肩胛(jiā) 槅扇(gé)
D.愣怔(zhēng) 蹽起(liāo)
蹶子(jué) 胡吣(qìn)
解析:A项,“脯”应读“pú”;C项,“胛”应读“jiǎ”;D项,“怔”应读“zheng”,“蹶”应读“juě”。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矗立 滹沱 气势汹汹 调虎离山
B.霓虹 赋税 血口喷人 不凉不酸
C.肩胛 褡裢 节外生枝 仗义直言
D.棱睁 地契 招是惹非 义愤填膺
解析:“仗义直言”应为“仗义执言”。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严老尚把裤角往上一____________,拍起大腿说:“放在这儿!”
(2)又说:“闺女!你要____________兄弟长大!”
(3)听孩子们哭得实在悲切,又一步一步地走进小屋,蹲在朱老巩头前,____________地说:“兄弟!你带我一块回去吧!”
A.挽 扶持 悲惨 B.捋 扶持 凄惨
C.捋 扶植 凄惨 D.挽 扶植 悲惨
解析:“挽”与“捋”应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区别。扶植:扶助培植;扶持:扶助,护持。凄惨,强调心情。悲惨,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答案:B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冯兰池手疾眼快,胳膊一抽,把红契文书塞进怀襟里。
B.他们的希望破灭了,只有低下头去,唉声叹气,再不敢抬起头来了。
C.小虎子听得说,要为这座古钟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变,一片好奇心,走上千里堤,看了一会子古钟。
D.针对班级学生各科成绩良莠不齐的现状,班主任王老师把学生组成了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相互帮助。
解析:“良莠不齐”指好人和坏人都有,不合语境。
答案:D
5.选出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 )
A.这时,四十八村的人们一齐抬头看,正是严老祥。
B.铜匠干睁着大眼看着目前的架势,不敢落下油锤。
C.朱老巩和冯兰池之间的斗争始终贯穿课文的线索。
D.《红旗谱》对农民革命和农民英雄性格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规律”的描述,有着它的某些“独特性”。
解析:C项中搭配不当。应在“斗争”后加“是”。
答案:C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地一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
那时,小虎子才15岁,听得镇上人们为这座古钟议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宅院后头,不远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堤,是千里堤。堤上有座河神庙,庙台上有两棵古柏树。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戳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手一敲,嗡嗡地响,伸开臂膀一撞,纹丝不动。
……
小虎子听得说,要为这座古钟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变,一片好奇心,走上千里堤,看了一会子古钟;伸出指头蘸上唾沫,描画钟上的花纹。他自小就为生活忙碌,在这钟前走来走去,不知走过了多少趟,也没留心过钟上的花纹。心里想:“怪不得,好大的一座铜钟哩!也闹不清能卖多少钱,也值得这么大惊小怪!”
……
朱老巩是庄稼人出身,跳跶过拳脚,轰过脚车,扛了一辈子长工。这人正在壮年,个子不高,身子骨儿结实,怒恼起来,喊声像打雷。听得说冯兰池要砸钟灭口,霸占官产,牙关打着得得,成日里喊出喊进:“和狗日的们干!和狗日的们干!”不知不觉,传出一个口风:“朱老巩要为这座古钟,代表四十八村人们的愿望,出头拼命了!”
那天黄昏时分,朱老巩坐在河神庙台上,对着那座铜钟呆了老半天,心里暗想:“顶公款!就等于独吞,我不能叫冯兰池把四十八村的公产独吞了!”看看日头红了,落在西山上,夜暗像灰色的轻纱,从天上抛下来。他一个人,连饭也没吃,走到小严村,去找严老祥。老祥大娘正点着灯做晚饭,看见朱老巩走进来,低下头坐在台阶上。她说:“老巩!算了吧,忍了这个肚里疼吧!咱小人家小主的,不是咱自格儿的事情,管的那么宽了干吗!”
朱老巩说:“一听到这件事情,我就心气不平。冯兰池,他霸道惯了!”
……
朱全富摇摇头说:“唉!别,别呀,好汉子不吃眼前亏,那么一来,你就交上没好运了!”
朱老巩和朱全富,在黑影里说了一会子话。朱老巩说:“叔叔!要说别的我听你,说这个,我主意已定!”
说着,他放下朱全富,走出大门。回到家里也没吃饭,坐在炕沿上,扬着下颏出了半天神。等虎子和他姐姐吃完了饭,睡了觉,他悄悄地从门道口扯出那把铡刀,坐在板凳上,在磨刀石上磨着。
在夜里,小虎子睡着睡着,听得磨刀的声音。他从被窝里伸出头来,睁开大眼睛,趴着炕沿一看,父亲眯缝起眼睛,在一盏小油灯下,悄悄地磨着铡刀,磨得刀锋在灯光下闪亮。朱老巩看见虎子睁着大眼睛看他,鼓了鼓嘴唇,说:“唔!虎子!明儿早晨,你站在千里堤上看着。嗯,要是有人去砸钟,快跑回来告诉我。嗯!”小虎子点着头听了父亲的话,眨巴眨巴眼睛,又把脑袋缩进被窝里,他还不理解这是一回子什么事。第二天早晨,他早早起来,抱着肩胛足了足劲,走上千里堤。他学着大人,把手倒背在脊梁后头,在杨树底下走来走去,走了两趟又站住,张眼看着眼前这条长河。
6.文章有了好的开头,就算成功了一半。本文开篇写道:“平地一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说说这个开头的作用。
7.文中“看看日头红了,落在西山上,夜暗像灰色的轻纱,从天上抛下来”一句中的“灰色的轻纱”,有什么深刻含义?
8.结合原文语句,分析朱老巩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9.选出对本文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红旗谱》作为一部魅力永存的当代文学名著,其成功是多方面的。从内容方面说,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生动地展示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以农民斗争和学潮为主体的生活图景,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不同时代、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B.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善于学习我国古典小说的手法,偏重于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较多借助抽象的叙述、静态的描写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
C.作者采用了极其丰富的大众化语言,并对这种语言加以适当的提炼和加工,使它们既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又成为概括力强、感调丰富、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D.利用配角衬托主要人物。小说中严老祥的优柔寡断,朱全富的胆小怕事,冯兰池的阴险狡诈,使朱老巩的直率、果敢、刚烈、侠骨热肠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
6.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平地一声雷”一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预示着故事的发展将比较激烈、尖锐。
参考答案:一开篇便是一种震撼性的叙述,横空出世,使人疑窦丛生,摆开了两个阶级生死冲突的阵势。
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实际上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灰色的轻纱”既是描写自然环境,也是朱老巩当时灰暗心情的写照。
8.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注意结合朱老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来作答。
参考答案:“听得说冯兰池要砸钟灭口,霸占官产,牙关打着得得,成日里喊出喊进……”表现朱老巩不畏强暴、行侠仗义、敢于斗争的品格;“父亲眯缝起眼睛,在一盏小油灯下,悄悄地磨着铡刀,磨得刀锋在灯光下闪亮”则表现了朱老巩置生命于度外、与恶霸冯兰池一斗到底的决心。成功塑造了一个舍身护钟的血性汉子农民英雄的形象。
9.解析:错在“并较多借助抽象的叙述、静态的描写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本文较少借助这种手法。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 羽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金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午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唯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0.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
11.请概述“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
12.分析下列“父亲”语言的语气特点及其所包含的情感内涵。
(1)“唱一个我听听。”
(2)“快到了,你走吧。”
(3)“像是烧焦了一样。”
13.请简析第一段的作用。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是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的父亲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1)乐观(开朗)的性格。(2)富有生活情趣。(3)热爱(敬重)民间艺术。(4)煞费苦心地培养儿子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和技能。(或:煞费苦心让儿子在画画方面开阔眼界)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原因是多方面的,感情、文化、环境、年龄、地位等方面都有,更主要的是理解和顺从。
参考答案:(1)父子之间感情有隔膜。(2)父子之间文化教养存在差异。(3)父子之间生活环境有差异。(4)父子之间的年龄发生变化。(5)父子之间的地位发生变化。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解答本题既要注意语句形式上的特点,更要关注思想情感的寄寓。
参考答案:(1)语气近乎命令,但流露出的是对“我”的欣赏和鼓励。(2)语言简短而决断,但其中包含的是父子间难舍的深情。(3)赞叹的语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同时又启发“我”认真揣摩,在“我”身上寄托了他的希望。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作用既有形式上的,也有内容上的。
参考答案:(1)第一段写“我怕我父亲”,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形成大反差作了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