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节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2.知道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的特点,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3.理解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主要措施。
4.知道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我国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徐晋宁制作
海水稻种植及其对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
阅读教材P26“探究”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
1.查阅资料,说明我国盐碱地的空间分布特点。
2.想一想,海水稻种植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3.议一议,海水稻种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意义?
海水稻试验田
海水稻丰收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海水稻种植及其对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
阅读教材P26“探究”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
1.查阅资料,说明我国盐碱地的空间分布特点。
2.想一想,海水稻种植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3.议一议,海水稻种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意义?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1.我国盐碱地分布不均匀;北多南少;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
2.以滨海滩涂地区种植海水稻为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如下:
(1)有利影响:可固岸护堤,减少海水对海岸的侵蚀;促淤保滩,改良盐碱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节约淡水资源。
(2)不利影响:破坏滩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水自净能力下降。
以干旱地区盐碱化种植海水稻为例,说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1)有利影响:改良盐碱地,缓解土地荒漠化;增加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2)不利影响:加剧水资源的短缺;灌溉不当,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
3.意义: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后备资源;增加粮食总产量,降低粮食进口依存度;产品绿色无公害且营养价值高,提高了粮食的品质。
徐晋宁制作
耕地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1.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一般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分类:耕地通常可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旱地又分为水浇地和无水浇地条件的旱地。
2.优势: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
水田
旱地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徐晋宁制作
总特点:
①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②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③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④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中国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与部分国家的比较(2015年)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徐晋宁制作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我国耕地面积为 1.35 亿公顷,居世界第四位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47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1.从耕地资源总量来看,我国仅次于美国、印度和俄罗斯,从耕地资源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来看,我国耕地资源占比高于俄罗斯。读图2-4,完成下列任务。
(1)在图上找出耕地占比超过 30% 的区域,说一说这些区域有哪些共同点。
(2)根据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的耕地资源总量及其占比情况,议一议,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耕地资源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南亚地区的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东南亚的泰国;欧洲的乌克兰、匈牙利、捷克、波兰、德国、法国、罗马尼亚等;非洲的尼日利亚。
共同点:大多数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平原面积辽阔,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同时粮食的需求量也大,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2)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农业基础、农业技术水平、饮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
探究:比较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耕地资源的数量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徐晋宁制作
2.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我国耕地资源的质量呈现出以下特点:
①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
②土壤受污染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③隐藏着优质耕地流失、劣质耕地增加而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的问题。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土壤污染
拓展:我国耕地质量等级的评定
根据原国土资源部2009年公布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标准,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级。
其中,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耕地质量最差。1~4等、5~8等、9~12等、13~15等耕地分别划定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2015年,我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质量总体偏低。
中国各省区耕地平均质量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徐晋宁制作
耕地占补平衡:是指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各地人民政府就应补充划入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的行为。
基本内容:占用单位要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应依法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耕地占补平衡是占用耕地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
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渠道。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落实,主要通过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因地制宜,采取耕作层剥离和移土培肥技术,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等多种方式,使新补充与被占用的耕地数量质量相匹配。耕地占补平衡在数量质量要求上严格立足“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对于确因自然条件无法达到被占用耕地质量的,实行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通过增加一定的面积,达到占补耕地的产能综合平衡。
拓展:我国耕地的占补平衡制度
耕作层剥离再利用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图2-6 我国水田、旱地空间分布
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空间分布的特点:
①集中分布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东的地区。
②水土资源配置状况:以昆仑山—祁连山—秦岭—淮河为界,南方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4/5,耕地不到全国耕地总量的2/5,水田面积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0%以上;而北方水资源、耕地资源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5和3/5,耕地以旱地为主,水热条件较差,大部分依赖灌溉。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找出全国优等地、高等地分布比例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议一议,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哪些?
1.全国优等地、高等地分布比例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江苏、上海、广东、江西、河南、湖北等。
2.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土壤固有肥力状况、地理位置、当地的气温和水分条件等。
探究: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地理条件
2015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级分布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徐晋宁制作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耕地后备资源的现状:
①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西部地区及黑龙江省。
②耕地后备资源的特点:数量少、质量差、开发难度大。
全国土地日标志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2013 年,我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 8 029.15 万亩,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及黑龙江省。经过长期的土地开发,剩余部分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
阅读: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现状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新疆、河南、黑龙江、云南、甘肃五省(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约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一半。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明显减少。
在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中,荒草地占64.3%,盐碱地占 12.2%,内陆滩涂占 8.7%,裸地占 8.0%,其他占6.8%。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倘若处置不当,往往会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全国近期可供开发的耕地资源为3307 万亩,约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41.2%。其中,连片集中的耕地资源仅940万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两地。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构成
荒草地
盐碱地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我国粮食生产的成就
1.粮食的重要性表现在:
①粮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资料;
②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③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2.成就:
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较好地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
②近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我国仍然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
2006-2017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世界各国粮食自给率地图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近期
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粮食增产难度较大
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粮食总体质量偏低
中长期
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
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
1994 年,《世界观察》杂志发表了一篇《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该文章认为,2030 年中国人口将达 16 亿,在不考虑膳食结构改善的情况下,中国每年需要进口2.16 亿 ~3.78 亿吨粮食,相当于当时世界粮食贸易的总量。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会严重影响到世界粮食安全。
1. 该文章的预测结果与我国目前的粮食供应状况相差较大。想一想,该文章的预测忽略了哪些因素?
2. 该文章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提出了警示。议一议,如何保障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1)科技、政策、耕地质量、消费结构的变化等。
(2)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
加强农田改造和科技支撑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做好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和粮食市场体系的培育和管理;
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探究:影响我国粮食供应安全的主要因素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重要性: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
1.确保耕地数量
1.基本国策: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2.我国确保耕地数量的主要措施有:
①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②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③执行耕地补偿制度;
④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管理复垦指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徐晋宁制作
1.耕地质量的影响:
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2.措施:
①为了改进耕地质量,需要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对农田的投入,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
②加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的应用,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③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
高质量耕地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2.提高耕地质量
徐晋宁制作
3.防止耕地污染
1.耕地污染的危害:耕地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污染物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
2.现状: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进而威胁到耕地安全。
3.措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防治耕地污染,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比如,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切实保障耕地安全。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徐晋宁制作
4.提高耕种积极性
1.积极性低的原因:
我国种粮成本逐年增加,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性成本逐年增加,粮食种植收益较低,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降低,扩大粮食再生产的动力不足,农村撂荒的现象较为普遍。
2.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②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
③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
耕地撂荒或弃耕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措施:
加强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粮食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遥感技术系统
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变化
遥感示意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5.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徐晋宁制作
阅读教材P34“德国农业生产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材料,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了解什么是精准农业和“处方”农业。
精准农业:利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做到精确作业、精确施肥和精确估产,以提高产量、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和浪费,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处方”农业:农业技术人员现场勘查,根据农作物的长势和病虫害的程度,结合用地规模,开出施用化肥、农药的处方,这样杜绝了化肥、农药的滥用,保证了生产过程符合环保要求,农产品健康安全,达到卫生标准。
航空遥感
航空遥感
小型飞机空中喷洒农药
拓展:德国农业生产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探究: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的粮食供需状况
阅读教材P35“活动1”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找出我国粮食不能自给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说一说它们粮食难以自给的主要原因。
我国粮食不能自给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重庆、云南、山西、陕西、广西、贵州、西藏、海南、青海、福建、浙江、广东、天津、北京、上海。总体上来说,存在供求矛盾。
①青海、西藏:地形以山区为主,不利于谷物和粮食作物生长;土壤比较贫瘠;虽然粮食需求量少但供应量更少。
②福建、浙江和海南省:地形以山区为主,沿海平原面积小,耕地少;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徐晋宁制作
探究: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的粮食供需状况
阅读教材P35“活动1”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找出我国粮食不能自给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说一说它们粮食难以自给的主要原因。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③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地形以高原、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浅薄,肥力低,地表水易渗漏;粮食供不应求。
④陕西和山西: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粮食单产低;人口密度较大,需求量大。
⑤天津、北京、上海:耕地绝对面积小;工业化和工业化水平高,大量占用耕地;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使粮食播放面积减少;人口城市密集,粮食需求量大;供求矛盾突出。
徐晋宁制作
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
①北方土地资源丰富,占全国总面积的70%,耕地资源也占全国较大比重;
②粮食的需求压力日益沉重,推动粮食生产寻求更大的地域空间;
③南方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耕地资源减少,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供求矛盾突出;
④农业技术的发展为粮食重心北移和西移提供了保障。
探究: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的粮食供需状况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阅读教材P35“活动1”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我国粮食生产格局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结合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
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
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
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2.今后,为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适宜的做法有( )
①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②退耕还林还牧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围湖造田 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⑥改善耕地质量
A.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⑤⑥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完成3~5题。
3.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 )
A.1% B.20% C.19% D.21%
4.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温室效应
5.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B
B
C
D
B
中美之间的贸易竞争愈发激烈,美国总是挑高端制造业对中国下手,而在中国拟对美国征关税的商品清单里,粮食作物反倒占了大头。下图示意2011~2015年中国耕地总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近年来中国耕地日益减少,主要原因是( )
①开垦荒地 ②工业化与城镇化 ③农民弃耕 ④交通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中国农产品的产量每年都在提高,但大豆仍需大量进口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产大豆品质差 B.国产大豆价格高 C.国产大豆产量低 D.百姓生活质量提高,需求量增大
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完成下列3~4题。
3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
4.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D
B
B
B
2020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旨在向社会公众传递“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和决心,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增强底线思维和法治观念,提升全社会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和依法依规用地意识,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责任担当,形成上下协同、各方努力、人人尽责,共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局面。据此完成5~7题。
5.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 B.气候的异常变化
C.耕地资源总量小 D.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大量耕地
6.为坚守耕地红线,符合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是( )
A.开源、节流 B.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D.提高耕地生产率
7.我国为提高耕地质量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生态退耕 ②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③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 ④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