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中外学校发展看文化传承的主阵地
古代看中国,近代法德美
2. 高三例题和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传承和载体。
太学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最高学府。《史记》记载:“公孙弘请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为博士官(专门研究《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择民年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得授业如弟子。’……(汉武帝)制曰‘可’。”《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基本情况。
(1)基本状况:继承先代教育传统;主要传授儒家经典;由朝廷在京师创办,地位高;选拔学生的依据是德、才、貌兼备;有年龄要求;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学校规模不大;目的是为维护统治培养人才。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官学和私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概况:
(1)官学:汉朝的太学、西晋的国子监;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2)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
材料: 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它对于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较为独立的社会职业,可以随处讲学。第二,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第三,它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官学和私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概况:
(1)官学:汉朝的太学、西晋的国子监;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2)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
唐朝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历史教材讲内涵)
材料:明朝中后期,随着官学教育功能的日渐丧失,书院承担了培养人才的重任。心学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尽管心学的理论体系与作为官方哲学的程朱之学有相当大的差异,但王阳明等心学大师依然坚持讲学与科举的统一,并鼓励生徒应举,使明代中后期书院为科举服务的倾向十分明显……在这种政策导向下,官办、民办书院都直接教授科举之学,讲授理学的书院也转而为科举服务。
——摘编自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
3.作用:官学和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1158年,在教皇支持下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被称为“欧洲大学之母”,主要教授神学和法学等。1215年成立的巴黎大学的课程仍然建立在经院哲学(天主教神学)的基础之上。
1546年英王亨利八世出于政治和宗教的目的,将枢机大教堂改建为剑桥国王学院。1596年伦敦建立格雷沙姆学院,主要从事具体实验工作和自然理论探讨,把神学排除在外。
1793年法国政府颁布法令,关闭所有教会把持的大学,随后开办综合理工学院,招生打破门第界限,注重自然科学内容的教授。1809年普鲁士政府创建柏林大学,将教学同学术研究进行统一,发展了高等教育的新职能。
(2)阅读材料,概括12-19世纪欧洲高等教育中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变化:课程内容由神学为核心转变为以自然科学为核心;教育职能由单纯的教学场所转变为教学科研一体的学术机构;由教会控制变为政府主办。
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为欧洲高等教育的变化奠定了思想基础;近代自然科学、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社会对更多科技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大学的课程内容和办学方向的转变;民族国家兴起、王权加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削弱了教会的控制,世俗政权影响逐渐扩大。
(二)近代大学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西方: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1)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 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大学区”制度
内容:设立帝国大学为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划全国为29个“大学区”,区内设大学一所,中小学若干所;帝国大学设立总监,由皇帝任命,大学区的最高长官是总长,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向帝国大学的总监负责。
(二)近代大学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西方: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1)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 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2)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 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和研究结合在一起
(3)美国:大学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二)近代大学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中国
(1)京师大学堂: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用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2)北京大学: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材料: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2.中国
(1)京师大学堂: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用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2)北京大学: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3)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大学教育
(三)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
(1)收回教育主权, 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2)1949 年底, 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3)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4)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三)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4.改革开放后
(1)1983 年,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2)20 世纪 90 年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留学教育
1872-1875年, 清政府派学生赴美留学
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50年代留学东欧的
中国学生
二、印刷书的诞生
古埃及纸草书
秦朝竹简
汉朝帛书
二、印刷书的诞生
时间 人物 成果 意义
105年 东汉蔡伦 改进制成“蔡侯纸” 促进文化传播
11世纪 北宋毕昇 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 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约15世纪中叶 德国人 古登堡 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 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三、图书馆的成长
(一)世界图书馆发展
职能变化: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1.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2.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文化遗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二)中国
1.中国古代有官藏和私家藏书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官府、私人及民间团体收藏图书和文献的处所,中华民族珍贵的典籍就是靠一代一代、一所一所的藏书楼传承接续才得以留存至今,藏书楼在保护文献方面,居功至伟。藏书楼也是古人常用来读书治学、校刊刻书的地方,在传承典籍的同时,也传播文化知识,传播学术,推动社会发展。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是天一阁。
三、图书馆的成长
(二)中国馆藏和私藏
1.中国古代有官藏和私家藏书
天一阁是明代藏书家范钦修建的私人藏书楼,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余秋雨在《风雨天一阁》一文中说,现在的天一阁“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
天一阁
三、图书馆的成长
(二)中国
1.中国古代有官藏和私家藏书
2.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4.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19.(12分)博物馆和近代民族国家
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2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将建设博物馆的大任交到申克尔的肩上。
博物馆位于皇家花园乐趣园之北,与普鲁士皇宫遥遥相望,东有象征神权的普鲁士宫廷教堂,西有昭示军威的军械库。它立于高台之上,屋顶安置着象征普鲁士文化影响的鹰和狄俄斯库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孪生神灵)雕像。博物馆1825年开始施工,1830年落成,是柏林第一座公众博物馆。藏品及建筑物的主人是帝王,被称为“皇家博物馆”。
因收藏猛增,“皇博”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称之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并用火车将建筑材料直接运入工地,内部还大量使用预制铸铁构件。该馆1855年完工,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
(1)依据材料,概括柏林“皇家博物馆”的特点。(4分)
(2)结合所学,对普鲁士建立和发展博物馆这一现象进行评析。(8分)
(1)特点:地理位置重要,周围分别是代表君权、军威和神权的建筑;由皇帝主持修建;建筑体现出浓厚的古希腊和罗马的风格和元素;皇家藏品面向大众展出;馆藏物品丰富;等等。(答出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2)示例:启蒙运动在欧洲扩展,自由和平等思想得到传播,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成为大势所趋,“皇家博物馆”的建立顺应了这一趋势;工业革命的进行促成了新博物馆的建成,推动了“艺术和科学”的进一步传播;在德意志统一前后,建设“国家画廊”以保存本民族文化,有利于提升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有助于巩固德意志帝国的统一。(8分)
1.西方
①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院,其中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②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③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一)概况
(一)概况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中国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③ 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④ 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⑤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⑥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二)作用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课堂小结
学校教育的发展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